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撰文 | 維姆

出品 | 消費金融頻道

隨著年報季進入尾聲,又有多家消費金融機構的業績浮出水面。

據「消費金融頻道」不完全統計,在已開業的23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中,11家機構披露的業績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其中,成立時間較長、股東實力雄厚的頭部公司業績亮眼,而新成立、規模較小的公司業績則相對一般。

由此看來,消費金融行業已經迎來新的拐點。

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年報詳述

據「消費金融頻道」不完全統計,11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中,除了中銀、華融、蘇寧三家消費金融機構淨利潤同比下降外,而其他消費金融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此前,「消費金融頻道」曾統計了七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2018年的業績,你可以點擊這裡跳轉。

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在新近披露的四家消費金融機構當中,上市公司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年報中披露了中銀消費金融的經營情況:中銀消費金融2018年度實現的淨利潤達5.59億元,而在2017年,其淨利潤達到13.75億元,同比下滑59.27%。

海爾消費金融淨利增速十分可觀,2018年其營業收入為10.49億元,淨利潤約為1.68億元,對比2017年,海爾消費金融的淨利潤同比增長250%。

蘇寧易購公佈了2018年年報,2018年,蘇寧消費金融營業收入7.42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淨利潤0.45億元,但與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79%

據上海銀行財報披露,2018年,尚誠消費金融全年實現淨利潤2043萬,即開業後次年就實現了盈利;而2018年上半年,尚誠消費金融還虧損0.16億元。

此前,捷信消費金融2018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該公司利潤總額為18.68億元,淨利潤13.96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36.56%

中郵消費金融截至2018年年末,淨利潤2.03億元,同比增長199%

在「消費金融頻道」統計的11家消費金融機構中,只有幸福消費金融一家處於虧損狀態,但虧損幅度已有所收窄。2018年,幸福消費金融在2018年淨虧損1327.54萬元,而2017年淨虧損則為3630.43萬元。

在統計中,既有行業的頭部消費金融機構也有地方性的規模較小的消費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業代表性。

頭部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招聯金融和馬上金融業績增速大幅放緩,有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金融行業的紅利期已過,線上獲客成本不斷增加,消費金融難以繼續實現低成本高利潤。

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業績分析

受成本上升及資本金約束等影響,頭部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招聯金融和馬上金融業績增速大幅放緩。

中小型公司中,中郵消費金融和海爾消費金融同比淨利潤增幅最大,成為行業黑馬;而中銀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和華融消費金融三家公司,分別存在不同的原因導致其淨利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以蘇寧消費金融為例,2018年其營業收入7.42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淨利潤0.45億元,但與2017年同期2.17億元的淨利潤相比,下降79%。

針對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蘇寧消費金融在官方回覆中表示,上述的虧損實指撥備後淨利潤,今年上半年撥備前利潤為2.64億元,而撥備後出現虧損主要在於資金成本上升、公司採取穩健策略、放緩發展節奏應對行業風險、加大了研發投入,並且公司堅持按照150%的撥備覆蓋率進行撥備計提

業內人士指出,蘇寧消費金融所提出的資金成本上升,屬於行業共性問題,是金融去槓桿不斷深入引發的必然結果。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蘇寧消費金融的虧損或與人士變動有關;此前,蘇寧消費金融的高管多為股東方南京銀行派駐,但目前原屬南京銀行的人員已大部分離職。

作為蘇寧的老對手,海爾消費金融淨利增速在已披露公司中排名第一,2018年其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約為10.49億元、1.68億元,大幅增長313%、250%。實際上,海爾消費金融已經保持連續四年盈利,累計註冊用戶也已突破1000萬。

據公告,今年3月,中金公司3.985億股內資股股份已完成了從中央匯金到海爾金控的轉讓。由此,海爾集團再次“集齊”銀行、保險、證券等三張核心金融牌照,其金融版圖還涵蓋了信託、財務公司、消費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業務。

不難想象,本次海爾消費金融的業績大增也有股東方面的加持,中金的助力,再加上海爾金控本身的實力,未來其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除此之外,海爾消費金融前幾年都在沉澱,努力培育客戶;這大概也是其之前成果的展現。

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兩極分化

從年報數據來看,國內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在業績方面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成立時間較長、股東實力雄厚的頭部公司業績亮眼,而新成立、規模較小的公司業績表現則相對一般

究其原因,一方面,消費金融公司在成立之初,主要以挖掘客戶,提升合規、研發、融資、風控等綜合能力建設為首要目標,一般經歷兩年到三年在消費市場中的投入後,會逐漸扭虧為盈,業績情況有所轉變。另一方面,受監管政策及自身發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隨著新增客戶獲客成本增加,加上銀行壓縮同業規模,消費金融的資金成本實際上在不斷增加。尤其在監管劃定借款利率紅線和限定合作機構資質後,持牌消金公司的利差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利潤減少。

而持牌消金機構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挑戰並不會少。消費場景、風控能力、獲客能力和資金端獲取能力將成為消費金融平臺的核心競爭因素。而政策的完善也將成為關鍵,不管是行業的統一監管、融資渠道的多元化,還是個人徵信系統的完善都將成為促進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消費金融年報呈現冰與火:中郵、海爾成黑馬,華融淨利暴跌近9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