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撰文 | 维姆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随着年报季进入尾声,又有多家消费金融机构的业绩浮出水面。

据「消费金融频道」不完全统计,在已开业的23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11家机构披露的业绩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其中,成立时间较长、股东实力雄厚的头部公司业绩亮眼,而新成立、规模较小的公司业绩则相对一般。

由此看来,消费金融行业已经迎来新的拐点。

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年报详述

据「消费金融频道」不完全统计,11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除了中银、华融、苏宁三家消费金融机构净利润同比下降外,而其他消费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此前,「消费金融频道」曾统计了七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2018年的业绩,你可以点击这里跳转。

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在新近披露的四家消费金融机构当中,上市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了中银消费金融的经营情况:中银消费金融2018年度实现的净利润达5.59亿元,而在2017年,其净利润达到13.75亿元,同比下滑59.27%。

海尔消费金融净利增速十分可观,2018年其营业收入为10.49亿元,净利润约为1.68亿元,对比2017年,海尔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50%。

苏宁易购公布了2018年年报,2018年,苏宁消费金融营业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净利润0.45亿元,但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79%

据上海银行财报披露,2018年,尚诚消费金融全年实现净利润2043万,即开业后次年就实现了盈利;而2018年上半年,尚诚消费金融还亏损0.16亿元。

此前,捷信消费金融2018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该公司利润总额为18.68亿元,净利润13.9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6.56%

中邮消费金融截至2018年年末,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199%

在「消费金融频道」统计的11家消费金融机构中,只有幸福消费金融一家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已有所收窄。2018年,幸福消费金融在2018年净亏损1327.54万元,而2017年净亏损则为3630.43万元。

在统计中,既有行业的头部消费金融机构也有地方性的规模较小的消费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具有行业代表性。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招联金融和马上金融业绩增速大幅放缓,有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行业的红利期已过,线上获客成本不断增加,消费金融难以继续实现低成本高利润。

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业绩分析

受成本上升及资本金约束等影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招联金融和马上金融业绩增速大幅放缓。

中小型公司中,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同比净利润增幅最大,成为行业黑马;而中银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和华融消费金融三家公司,分别存在不同的原因导致其净利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以苏宁消费金融为例,2018年其营业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净利润0.45亿元,但与2017年同期2.17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下降79%。

针对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苏宁消费金融在官方回复中表示,上述的亏损实指拨备后净利润,今年上半年拨备前利润为2.64亿元,而拨备后出现亏损主要在于资金成本上升、公司采取稳健策略、放缓发展节奏应对行业风险、加大了研发投入,并且公司坚持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进行拨备计提

业内人士指出,苏宁消费金融所提出的资金成本上升,属于行业共性问题,是金融去杠杆不断深入引发的必然结果。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苏宁消费金融的亏损或与人士变动有关;此前,苏宁消费金融的高管多为股东方南京银行派驻,但目前原属南京银行的人员已大部分离职。

作为苏宁的老对手,海尔消费金融净利增速在已披露公司中排名第一,2018年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约为10.49亿元、1.68亿元,大幅增长313%、250%。实际上,海尔消费金融已经保持连续四年盈利,累计注册用户也已突破1000万。

据公告,今年3月,中金公司3.985亿股内资股股份已完成了从中央汇金到海尔金控的转让。由此,海尔集团再次“集齐”银行、保险、证券等三张核心金融牌照,其金融版图还涵盖了信托、财务公司、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等业务。

不难想象,本次海尔消费金融的业绩大增也有股东方面的加持,中金的助力,再加上海尔金控本身的实力,未来其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

除此之外,海尔消费金融前几年都在沉淀,努力培育客户;这大概也是其之前成果的展现。

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两极分化

从年报数据来看,国内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业绩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成立时间较长、股东实力雄厚的头部公司业绩亮眼,而新成立、规模较小的公司业绩表现则相对一般

究其原因,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在成立之初,主要以挖掘客户,提升合规、研发、融资、风控等综合能力建设为首要目标,一般经历两年到三年在消费市场中的投入后,会逐渐扭亏为盈,业绩情况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受监管政策及自身发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随着新增客户获客成本增加,加上银行压缩同业规模,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实际上在不断增加。尤其在监管划定借款利率红线和限定合作机构资质后,持牌消金公司的利差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导致利润减少。

而持牌消金机构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并不会少。消费场景、风控能力、获客能力和资金端获取能力将成为消费金融平台的核心竞争因素。而政策的完善也将成为关键,不管是行业的统一监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还是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都将成为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消费金融年报呈现冰与火:中邮、海尔成黑马,华融净利暴跌近9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