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低、自私自利?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缺少共情能力

先來看一個笑話:鄰居家的閨女上幼兒園小班,開學第一天被投訴了,原因是全班都哭的稀里嘩啦的就她不哭,鎮定地坐在那裡看老師一個一個地哄,好不容易平靜下來了,她一句,爸爸媽媽不要你們咯,馬上全班又哭成一片……

這個笑話中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孩子的共情能力,因為這個女孩兒缺乏共情能力,對同學的傷心視而不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不要他們的危局,所以才會惹得全班集體大哭,讓老師再次陷入混亂的狀態中。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現實中卻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對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共情,又稱神入、同理心,指的是個體對他人情緒和情感的識別,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並作出相應情緒反應的過程。它包含兩部分,一是能識別、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二是做出恰當的情緒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解人意”。

孩子情商低、自私自利?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缺少共情能力

孩子的共情能力,對人際關係影響較大

與共情類似的詞語有理解、諒解、同情、包容等,但又和這些狀態有所不同,它更強調“互換”的感受,以及由此做出的恰當反應。共情能力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走向,比如他是孤僻不合群的,還是開朗大度極富感染力的,都和是否能構建起良好的共情能力有關。

共情能力也構成情商的一部分,更對人際交往關係具有重要影響力。就像開篇提到的小女孩,如果她能做到“理解同學失去父母的處境”,並和同學一樣“感受到離開父母的悲傷”,然後做出“安撫”的對應舉動,那她就不會被老師投訴,而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相反,共情能力培養不足,不僅會對親子關係造成破壞,還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孩子情商低、自私自利?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缺少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可體現在職場、學業、生活、婚姻等各個方面。人類是群居動物,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支持與幫助,也需要藉由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構成完整的人生,共情能力就是為複雜的人際關係穿針引線,起到聯結、共識作用的,非常重要。

有人說,孩子太小,和他說共情太早,其實不然。事實上,孩子從出生時起就已經具備了共情能力,關鍵看家長能否正確地引導和培養,是有意識地還是無意識的,往往差別也很大。比如,很小的孩子去打預防針,聽到其他小朋友的哭泣他也能哭起來,再大一點看到身邊的小夥伴不開心,他會拿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進行分享,以此安慰同伴,這都是孩子最純粹的共情能力。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加以助力,讓孩子能獲得較為完善的共情能力訓練。

孩子情商低、自私自利?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缺少共情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很多人將同情和共情混為一談,這是不同的。如果你很傷心,我也很傷心,這叫共情。如果你很傷心,我明白你的傷心,這叫同情。同情的意思是我明白你的感受,重視你的感受。我很在乎你,但是我沒必要和你有同樣的情緒。

之所以特別強調共情能力,是它不僅重“情”,更重“反應”,即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此情境下采取對應的策略。下面我們將重點討論下,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共情能力。

1、 對孩子的身心要求保持敏感性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幼兒時期,對其生理需要的滿足度還是很高的,卻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很小的時候,對家長的依賴性是很大的,要求看護者對孩子的身心需求保持敏感性,即能敏銳地察覺到孩子有某方面的需求,並積極做出回應,給予及時滿足。

對生理需要敏感性:如能分辨出寶寶哭的具體原因,如飢餓、想睡覺還是拉臭臭,並做出恰當反應。對陪伴需要敏感性:能達成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給予其充足的安全感。對自主需要敏感:將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願,並接納他的任何想法。孩子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才能以“滿足”的狀態去共情,這點很重要。

孩子情商低、自私自利?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缺少共情能力

2、做“心智化”的父母,與孩子“共情互動”

心理學中的心智化指的是理解表面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理解可以針對自己,也可以針對他人。要想讓孩子具有極佳的共情能力,父母首先就要做“心智化”的父母,家長首先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做到換位思考,才能與孩子形成共情能力的互動練習。

其次,家長要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觀察,對自己有個初步的認識,再引導他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想想“如果我是父母,我該怎麼辦”,以此來不斷強化孩子的共情能力。如此不僅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也是孩子掌握共情能力的開端。

3、 教會孩子認知情緒,並用恰當的語言來描述

可以通過繪本或做遊戲的方式,教會孩子對人的情緒進行認知和分辨,如最基本的喜、怒、哀、樂、懼都是怎樣的狀態。一個人流淚代表什麼,微笑往往意味著什麼,也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表達情緒,並理解各種不同情緒下的狀態。

在感知並理解的情況下,再教會孩子用盡量精準的語言來描述,來豐富孩子的情緒體驗和表達,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別人的情緒,以及應該怎樣進行回應。比如,有的孩子會說:“給老師氣屁了!”家長不要過度指責,而要引導寶貝,問他屁代表著什麼,如果孩子說代表臭,不好,你就可以糾正他說“給老師氣壞了”。

孩子情商低、自私自利?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缺少共情能力

4、 用非語言方式體會“言外之意”

這點對於小朋友可能有難度,但通過觀察和練習還是可以攻克的,也是高段位共情能力寶寶所該具有的技能。一個孩子在奔跑中磕破了腿,另一個孩子問他“疼嗎?”他可能咬著牙回答“不疼”。聰明的寶寶可以從摔傷孩子眼角的淚花和顫抖的雙腿上看到奧妙,感到“他其實很疼”,然後做出抱抱的動作,這就是共情能力。

非語言方式之外有兩種,一種是以上提到的肢體語言,可以輔助孩子判斷對方的情況。如果遇到對方不願意開口的事情,孩子不妨也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同情或支持。另一種就是常識判斷了,不再贅述。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讓寶寶具有共情能力並不是一味的遷就和退讓,而是培養他的高情商。結尾附加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William Damon(1988)對從嬰兒期至青春期的兒童共情能力發展變化表,給各位爸媽做個參考吧。

孩子情商低、自私自利?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缺少共情能力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