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上學後,很多家長髮現孩子都有類似的問題:

  • 老師交待的作業,不是漏了,就是全忘了;
  • 課堂上學的新知識,放學回家就已經拋到九霄雲外了;
  • 需要背誦的課文,不論是的短的詩還是長的句,背了無數遍,仍然背不好;
  • 家長或老師的話,不管提醒多少遍,他們好像從未聽過,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

有些家長甚至懷疑孩子的記憶力不好,可卻發現,孩子對於電視裡的情節記得非常詳細,很多細節瞭如指掌。

面對這種情形,家長有時怒不可遏:“你要是像愛看電視那樣來愛學習,讀書就是小菜一碟呀。”

事實上,孩子也很無辜:我也想,可我做不到呀!

如果能夠了解孩子如何記憶所見所學,根據大腦喜好來安排,孩子自然會愛上學習。下面我從如何記憶和遺忘開始,教家長學會如何提升孩子在學習上的記憶力,使孩子更加快樂自如地學習。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記憶和遺忘

一、記憶類型

認知心理學按照信息保存時間的長短及信息的編碼、儲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把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三者,我用一個孩子讀《詠柳》這首詩來舉例說明。

  • 瞬時記憶:記的容量大,但是時間短,主要記的是事物的形象。孩子第一次讀《詠柳》,讀一遍之後,他會記住這是關於柳樹的詩,內容也能記住大部分。但看完不管了,馬上他就會忘記,甚至他可能都忘了他讀過一首詩。《詠柳》這首詩,只是存在於孩子的瞬時記憶裡。

  • 短時記憶:如果對所學的東西,有了記憶的時候,所識記的項目就進入到了短時記憶。當孩子在老師的解讀下,理解了詩的含義和背景。並且自己反覆讀了幾遍後,當場就能背誦。這是短時記憶,如果後續不再複習,他仍然會忘記。

  • 長時記憶:顧名思議,就是長時間地存儲在記憶系統裡。有的是幾天,有的是幾年,有的甚至是終生的。孩子一聽《詠柳》的題目,就能倒背如流,這就是長時記憶。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對每個人來講,學習內容要是全部能記住是最好,但這顯然不現實。 每時每刻都有太多的事情發生,我們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儲存每件事。

事實上,學習新的東西時,我們不僅僅是獲得一些知識和事實,而且需要更多的記憶資源,也就說,我們需要提取先前存在的記憶。

而這個記憶,就是

工作記憶,它保存你在思考的事情,為我們的思考和行為提供基礎。

比如孩子讀《詠柳》時,他一邊讀,腦海裡一邊不經意地調取關於柳樹、細葉、剪刀等信息,整首詩讀下來,結合自己之前見過的這些事物,就能更加完整地理解這首詩。這些信息,就是工作記憶。

對於孩子需要記住的東西,主要與為兩種記憶有關: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二、大腦思考和記憶

認知心理學裡有一條原理:

人生來就有好奇心,但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課堂上的內容,不在他們的認知環境裡,大腦就不會思考。而不思考,也就難以學到新的知識。即使他們也努力想跟上節奏,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大腦記憶簡示圖

如上圖所示:環境代表孩子需要學習的知識、規則、技巧,而工作記憶是孩子的意識和思考區域。可是,因為孩子對於這個新環境知識儲備或者經驗不足,也就是說,他沒有相應的工作記憶,也就沒辦法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加以思考和吸引,自然沒有辦法將知識轉化存儲為長期記憶。

比如,一個純英文環境長大、沒有中文基礎的孩子,他聽到“柳樹”“細葉”“剪刀”“二月”“春風”等這些詞時,完全不懂意思,他在學習《詠柳》這首詩時,幾乎是一臉茫然。可是,對於我們中文環境成長的孩子,這些都是耳熟能詳,聯想之前的場景,學起來毫不費勁。

三、遺忘和遺忘規律

遺忘是記憶的反面,記住了就沒有忘掉;忘掉了就沒有記住。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甚至一兩天以後變化量就不大了。

後人根據他的實驗數據,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瞭解原理後,怎樣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方面的記憶呢?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的伊桑,是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一開始他的父母、老師都不知道,把他的成績差歸為調皮、學習不認真,一直到後來美術老師尼克發現他的問題。

尼克特意家訪向伊桑的父母說明這個問題,一開始伊桑的爸爸拒絕承認。尼克情急之下,拿起桌上滿是日文的包裝盒讓爸爸讀,爸爸大惱:“我又不認識日語,怎麼可能會讀?”

尼克解釋:我們眼裡習以為常的文字,在有著閱讀障礙的伊桑眼裡,卻如同陌生的外國文字一樣,他如何能讀寫?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地球上的星星》

現實中,有些孩子對某部分的學科知識,如果方法沒找對,一開始也是如同學習外文。這時,一味地要求孩子認真、努力,沒有適當的方法去引導,孩子是很難理解的。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指出:

要想學到知識(也就是進入長期記憶),它必須在工作記憶中稍作停留——學生必須注意到它。

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並記住所學內容,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與背景知識息息相關,背景知識是否豐富,影響到孩子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以及工作記憶的存儲空間。以下是比較常見有效的方法:

1. 閱讀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在接觸新的領域知識時,開始時會有相對較難。但是,隨著學習時間的變長,就會發現同一個班上的學生,接受和理解程度不一樣。

對於那些閱讀量大的人來說,他們豐富的背景知識有助於理解新的知識點;也很快地能找到自己的知識盲點,能夠求助老師來幫助講解,或者自己找相應的書本來查閱。

同時,很好的理解力也能讓他們更快地吸收新知識,在原有背景知識的基礎上,豐富已知內容;擴展認知邊界。

相反,對於閱讀量少的人來說,或者說,剛好欠缺這個領域的閱讀經驗和背景知識時,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先去構建現有領域的基礎知識體系,消化基礎概念,學起來也就更加吃力。

閱讀究竟能給一個人帶來什麼好處?

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歸納為一個簡單的兩個層次的公式:

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

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

閱讀可以有效地豐富我們的背景知識,知識量越大,越來越多的內容就能由點及面,更好地串聯起來組成一個牢因的知識體系;同時,它能擴大工作記憶的空間,讓理解變得容易。

閱讀是日積月累的技能,它不會一蹴而就。

對於之前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來說,從現在開始培養閱讀習慣,短時間可能看不到效果,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靜待花開。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2、豐富體驗

如果條件允許,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逛逛博物館、科技館等,參觀名勝古蹟,去不同的地方旅遊、瞭解不同的歷史人文。

在這樣的體驗中,之前遙遠、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孩子身處其中,觸手可摸的感官刺激能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印象也更為深刻,相應也補充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如果現實條件不允許,也沒關係,可以通過閱讀來完成。

3、提前預習

相對閱讀這個需要長期培養的技能來說,預習,則是短時內就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對於預習,大家並不陌生,就是學生提前自學將要學習的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被動的接受知識,改為主動地思考,而學習金字塔顯示,主動學習的學習效果更高。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的結果顯示: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發現並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

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學習金字塔

另外,孩子在預習過程中,可以提前發現自己的難點,在課堂上會時刻關注老師的講解。當孩子專注其中時,更加容易吸收新的知識,並且能更好地和老師互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和理解力。

二、長期記憶

1、抽象內容故事化

不論是電視節目,還是電子遊戲,這些讓孩子記憶深刻的活動,有個共同特點:故事講得好!

大腦似乎偏愛故事,乾巴巴、難以理解的內容,如果換個方式,用故事的方式來解釋,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對於孩子來說,有些科目的內容超過他們目前的理解力,再加上各種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孩子學習的困難可想而知。可是,如果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孩子來梳理,孩子就能更好地理解了。

一般來說,故事都有發展情節,包含開頭、衝突、結尾。利用故事結構,將各種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衝突、有發展的故事。按照這種方式來理解,孩子就更容易記住。

例如:網上有很多關於圓周率的記憶方法,我曾聽過一個,就是用故事將每個數字用諧音的方式串聯起來,不少人用這樣的方法能背誦很多位。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不過,故事好聽,但不可喧賓奪主。我們用故事是希望孩子最終能通過它將牢記知識點,但是如果故事、或背景太過引人注目,孩子就會將注意力放在故事上,最後只記得故事情節,而將知識點忘了。故事只是引子,引導孩子對知識點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2、動手實踐

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

比如,烘培新手在一開始時,每一步都要看著菜譜,什麼時候放哪種材料,各種材料多少克,然後揉麵多久、發酵要多久、多少度的溫度烤多久,一切看上去都難以把握。等做到熟練之後,就無需菜譜了,所有過程一氣呵成,簡單明瞭。

而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有些操作性強的單純看書很難記住。對於這些可以通過動手實踐的內容,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操作。

引導孩子在錯誤(失敗)中思考,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當孩子自己經歷了事情發展經過,孩子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並記住。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3、根據遺忘曲線來定時複習

根據前面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可以和孩子制定按時複習的計劃。

對於剛開始學習的新內容,很多內容都容易忘記。針對這些新知識,及時地複習可以有助於它們變成長期記憶,記得更牢。如果等到已經忘了或者忘了很多,再來複習的話,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記得住。

同時,即使已經記住了的知識點,也要定時重新複習。隨著時間的消逝、新知識的加入,有時長期記憶裡的內容也會被再次遺忘。而定時複習,可以有效地保持記憶力。

4.記憶策略

現在有很多不同的記憶方法,針對孩子的喜愛,讓孩子自己挑選一種喜歡的的策略,有助於更好地記憶。我這裡舉例說明幾種常見的策略:

1)複誦

複誦策略是指有意識地重複、朗讀、背誦所要記得的信息,這是最為直接的一種方法之一。

身邊有個朋友的孩子讀小學,因為背誦有些困難,老師佈置的背誦作業都完成得比較吃力。後來,朋友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早上在家讀15分鐘再吃早餐。不管老師有沒有要求背誦,也不管是上學還是放假,無論在哪裡,每天堅持讀。久而久之,孩子完成了指定背誦的內容後,時間還很充足,就去主動讀了其他知識點。一個學期堅持下來,不但能輕鬆完成作業了,記憶力大大提高了。

2)圖像法

把相關的內容畫成圖像,便於自己理解和記憶。

如現在比較普及的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很好的圖像記憶法。

我曾在網上看到有家長分享:讓孩子根據詩句的內容,畫成對應的圖畫。既鍛鍊了孩子的繪畫和觀察能力,同時孩子對詩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記得更加牢固和長久了。

3)聯想法

將所需記憶的內容之間建立某種聯繫。

之前我自己備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時,就曾用知識點與自己家聯想起來,到現在我的印象還特別深:

打開大門,門口的鞋櫃、換鞋凳無需記憶,但是自己知道一直在那,即內隱記憶

換鞋走進家門,右邊牆上掛著四幅畫,第一幅是個孩子照片,即形象記憶

;第二幅是個小孩打著雨傘踩水花的背影,即情景記憶;第三幅是孩子手捧禮物開心地笑臉,即情緒記憶;第四幅是書法字,即詞義記憶;第五幅是嬰兒在爬行,即動作記憶。五幅畫裡第一張和第五張印象最深,分別為系列位置效應裡的首因效應(首位效應)和近因效應(新近效應)

聯想法需要孩子自己去將內容和場景建立聯想,這樣才有助於記憶。如果是自己去記別人聯想好的,效果就會打折。畢竟,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還有很多其他助記法,根據孩子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常見助記法(自制思維導圖)

電視一清二楚VS學習過目即忘,面對孩子多變記憶,父母需要這樣做

結束語

孩子在學習遇到困難時,要給予孩子試錯的空間,不要急於給出答案。相比而言,孩子自己解答問題的過程能帶來更多的愉悅感,學到的知識也更為深刻。

同時,父母要知道,每個孩子的發展不一致,對學習的理解和記憶也因人而異。家長除了看到孩子表面所呈現的問題,更需要關注問題背後的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根源,多多嘗試,幫孩子找到他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

不論學習還是生活,孩子成長路上,都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家長,能從中找到一些思路,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文章作者:香巴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子閱讀推行者,育有一枚小書蟲。帶娃之餘,努力用文字分享自己所學所用。

感謝點贊、轉發或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