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有沒有偶爾覺得,孩子不聽話,脾氣發得莫名其妙,真是不懂Ta。


如果跟孩子吵起來,不但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弄得大家都很生氣,破壞親子關係。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心平氣和的跟孩子溝通,真正瞭解到孩子內心的想法,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有效的幫助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百試百靈的良方——共情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一、共情憑什麼這麼厲害?


與孩子共情,存在這樣一種因果關係。


如果從小共情做得好,親子關係會更穩固,彼此更平等,尊重,信任。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尤其是難以啟齒的問題的時候(比如學校性騷擾),一定會第一時間想到父母;


當孩子成長到青春期,會更主動的跟父母溝通,因為他知道你懂他;


孩子會更少的撒謊,因為謊言是為了掩蓋事實,而事實往往是父母無法與他共情的。


所以,家長能否做到與孩子共情,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那每個人是不是都需要別人的共情呢?如果得到共情,我們的心情會是怎樣呢?


答案一定是棒棒噠。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舉個例子,之前陪娃睡覺的時候,如果我不小心自己睡著了,幾天之後就會懊悔不迭,倍感時間被浪費的壓力。


這時我跟老公一念叨,如果他說,“累了就歇歇,證明你需要睡眠。睡夠了自然會狀態好,時間也就有了。”我就會很舒心,很坦然。


但如果他說,“誰叫你懶!”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炸毛,毫不猶豫地罵他,“咱倆到底誰更懶!”


前一種就是共情。


其實共情很難,需要你切實站在對方立場上,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還要做到不指責,不評價。


但世上有種說法,我們的孩子是來教我們的,從這方面理解,我們恰恰可以從學習共情孩子開始,學會更好去共情別人,更好面對這個世界。


跟孩子共情,難,但不是不可以做到,因為我們愛Ta。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二、如何與孩子共情,從最簡單的小事開始入手


當孩子摔倒了,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家長跑過來說,“沒事沒事,不疼不疼”。


自己不小心碰疼孩子了,更甚,“別哭了別哭了,我又不是故意的!”


或者去打桌子,拍地,怪罪其他物品。


大一點的孩子疼了哭,有的大人還可能會說,虛驚,矯情,就是愛哭!


其實,大人只是怕看到聽到孩子哭,覺得處理孩子的哭很麻煩,大人沒有去想這樣一個基本概念,疼了,孩子不舒服,哭,其實是正常現象。


大人的情緒發育完善了,碰疼了雖然不哭,但也會眉頭一皺有點沮喪。


如果這時候身邊的人說,“哎呦看你矯情的,不就碰了一下嘛!”正疼著的人一定說,“你碰一個試試!”


我家大寶也經常磕磕碰碰。


這很正常,磕磕碰碰會哭,也很正常。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首先我會做的是,把我的情緒跟他的情緒抽離開來,他哭,不會影響到我的情緒,這樣我就能更快更好的幫助他解決問題。


當然這一步驟形成習慣就變成了自然。


摔倒了,我會第一時間問他,“疼了吧,哪裡疼?媽媽幫你看看”,然後初步觀察他的情況。


如果他哭了,很可能比較嚴重,我的策略就是,先表達理解,再檢查確認,最後給處理方法。


表面沒破,就告訴他“哦,表面看沒什麼變化,媽媽給你吹口仙氣兒,應該是過一分鐘就不那麼疼了,如果過一會兒還是很疼,要再告訴媽媽。”


如果摔破有傷口,依然平靜地告訴他,“跌破了寶貝,傷口出血了,我們需要擦碘伏處理,會有點疼,疼了你就告訴媽媽,媽媽輕一點。”


大寶對小傷小疼毫不在乎,哪怕破了小傷口,也很少哭,一是對他來說玩最重要;二是他很清楚媽媽明白他的感受,無需總去尋求媽媽的關注。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如何對待孩子的哭鬧,在我看來是最能體現父母是否共情的地方。


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有社交,會遇到更多更復雜的事情和情感,當孩子跟我們說,“老師真討厭!”、“小朋友打我了!”的時候,記得先停下自己即將脫口而出的話。


停下我們即將爆發的各種情感,先關注他的情感,然後聽他說出事情的原委,引導他自己分析,不指責,不偏袒,探討出新的結論,或者解決方法。


跟孩子的共情,永遠不會嫌晚。


事情哪怕已經過去了,發現自己處理的有問題,苗頭不太對,也需要及時更正。


重新與他共情,都可以很好的解決孩子的不良情感,彌補我們與孩子之間逐漸形成的隔閡。


畢竟,讓孩子有一直微笑的力量,是我教育的目的。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三、“寶寶走丟了”,面對突發的緊急事件,如何與寶寶共情


大寶兩歲多的時候,差一點走丟。


雖然有驚無險,但我當天並沒有跟家裡的長輩說。


當然是怕他們擔心,更主要還是因為不敢,因為我們從小做了結果不好的事情,很難得到共情。


雖然三十而立,依然很怕看到長輩那種盡是責備的表情,我們的孩子哪怕受到一丁點傷害,最最難過的一定是我們,可是假如孩子在我的看護下碰到了,一定會受到指責。


長輩指責我,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自我辯護,傷害了我自己的同時,更讓在一旁的孩子受到二重傷害。


為人父母的成長,不僅是面對新生的孩子,更是面對曾經的自己。


寶寶走丟的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我們一家三口去商場買衣服,到了一家店,爸爸換衣服時,駒駒進了試衣間並插上了門。


我就放鬆了注意,自己溜達到附近看寶寶的衣服。


我曾聽到試衣間的方向,傳來寶寶的聲音,他問,“媽媽在哪兒啊?”


我以為他在跟爸爸說話,就沒有答應。


一分鐘後我到試衣間門口,發現門是虛掩著的,寶寶不在裡面。


而爸爸以為我一直在門口,所以寶寶自己開門出來,他也沒有管。


我立即衝出試衣間,到店門口問店員,店員說孩子出去了。


當我衝出店門看到他,小小的一個人孤零零站在幾米外的交叉路口,第一時間就噴湧出巨大強烈的情感,一把扳過他的小肩膀,大聲問他,“你怎麼自己跑出來啦!”


接著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嘮叨他,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這件事給我們全家的刺激都很大,但寶寶受到的刺激,其實更多的是來自我的反應。


平靜下來之後,我回想那個情景,他見到我的第一時間,其實是欣喜的,是笑著的,還說,“我找到你啦!”


而我一把把他摟在懷裡,光顧著驚慌,甚至哭了出來,寶寶立刻很錯愕,很自責,不停的安撫我,說,“媽媽別哭啊,我再也不自己走了啊”。


我總覺得,這樣結束太草率了,雖然我一遍一遍的告訴他,以後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還是覺得少了些什麼更重要的事情。


於是,晚上睡覺前,我問他,“寶貝兒,你從試衣間出來,是不是說了“媽媽在哪啊”?”他說嗯。


然後他問我,“媽媽那時候我沒看到你,你在哪啊?”


我告訴他,“媽媽就在試衣間門口,衣服架子後面,我聽到你說話,還以為你在試衣間裡問爸爸。”


寶寶告訴我,“然後我就想出去看看你在不在外面。”


“哦,那你出去了看見沒有媽媽,你本來打算怎麼做?”


“我就回店裡找你嘛。”


我又問他,“寶貝你那時候,害怕嗎?”


“害怕。”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我當下沒有關注他的情感,硬生生的把一個兩歲八個月的小孩兒逼成了一個小大人,好像自己做錯了天大的事,使得爸爸媽媽如此驚慌,一定要努力好好安撫爸爸媽媽才行。


我把他摟在懷裡,告訴他,“媽媽那時候也很害怕,但是你做得很好,你會安慰媽媽是不是,你知道不能亂跑,你很有目的。雖然害怕,你還是很勇敢!


媽媽告訴你,我永遠不會不打招呼就離開的。你如果一下子看不到媽媽,就站在原地,大聲叫媽媽,媽媽一定就在附近。


爸爸媽媽做的也不好,沒有及時給你回應,媽媽以後,聽到你喊就立刻答應,你看不到媽媽就喊我,好不好?”


我說這段話的時候,他黑溜溜的大眼睛一直瞪著,不停的回應我,嗯,嗯,好。


我說完,他抱緊我的胳膊,用溫暖的小臉蹭著我說,“媽媽我好愛你呀”。


當發生了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的時候,孩子的感受很容易被忽略。


家長千萬不要覺得,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及時幫孩子做覆盤,理解他的感受,接納的情緒,才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消化這些事件。


結語:


沒有人,能夠只靠看著,就讓自己的孩子不受任何傷害。


我們要做的,只有幫他找到更好的方法處理問題,給他更多的愛,力量和勇氣,讓他更機敏,堅強,學會保護自己。


這種力量,來自孩子從家庭中獲得的安全感,來自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父母給予的理解、支持,和共情。


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愛Ta的人,聽得懂Ta的話語,看得見Ta的內心。

與孩子“共情”有多神奇,看了這個故事,你就知道


薩妮兒,二寶媽媽,二級心理諮詢師,育兒育己,成長的路上,給你溫暖和力量,歡迎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