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對話一:"我的小貓咪死了!"4歲小姑娘可樂傷心地告訴媽媽。媽媽勸慰說再買一隻。可樂聽了哭得更厲害了,"那是我的朋友,別的我不要。"媽媽也不耐煩了:"別哭了!你也太任性了!不就是一隻小貓嘛。"可樂掙脫了媽媽的手,邊跑邊回應"你好煩!"

對話二:辰辰邊哭邊把自己的小貓咪死了的事告訴媽媽。媽媽同情地說:"難怪你這麼傷心!" 辰辰傷心地點頭:"我們是好朋友!"媽媽勸慰她:"失去好朋友是讓人非常難過,媽媽特別能理解你的感受。" 辰辰回憶說:"我每天都餵它,它還和我一起玩。"媽媽說:"你真得很用心地照顧它,是挺可惜。我們有空可以問問獸醫這是怎麼回事。" 辰辰停止了哭泣,認真地對媽媽說:"我一定要去問問。您能再給我買一隻小貓咪嗎?"

從結局對比鮮明的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個媽媽成功地勸慰了孩子,化解了母女間因為一件小事出現的不快。她通過對孩子情感的認同幫助孩子從壞情緒中快速解脫出來,並樂於採納媽媽的建議。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共情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只有正確理解"共情"的含義,並正確用於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共情 (empathy)是個外來詞,來自德語einfuhlung。又稱同感、同理心、移情等,顧名思義,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它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首先提出的概念。它包含兩部分,一是能識別、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二是做出恰當的情緒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解人意"。 它也是育兒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的詞語。

共情是孩子情緒的穩定劑。當你與孩子共情時,孩子感受到的是陪伴和關愛。當不與孩子共情時,孩子感受到的是監管和控制。你與孩子共情,他才會好好聽你講話。

共情有助於孩子解決面臨的問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問題不斷顯現。雖然出現的問題和表現方式不一樣,但根本的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如果掌握了共情的育兒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共情有助於孩子積極性格的建立。共情能力為複雜的人際關係穿針引線,起到聯結、共識作用的,非常重要。人類是群居動物,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支持與幫助,也需要藉由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構成完整的人生。家長共情做的好,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被理解,能夠在家長面前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向上、開朗活潑的性格。

共情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商。孩子的狀態,往往是父母思想的折射,是父母向孩子傳輸的價值觀的體現。孩子的日常行為多以父母為榜樣,如果家長能做到很好的共情,那孩子自己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本身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孩子將從中學到同理心和共情都是怎麼運用的。學會這些技巧,有助於孩子提高情商,掌握處理問題的技能。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在育兒手段中,共情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方法。但功夫還在平時。既然,共情的威力這麼巨大,那麼,如何提高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候的共情技巧呢?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共情"的前提是"無條件積極關注"。也就是說,無論孩子頑劣、調皮還是哭鬧甚至發脾氣,父母都應該不做任何負面評價和要求,都應無條件接納孩子和給予他溫暖。

共情的技巧及應用

這就是要有愛的共情。《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在所有正面管教的工具中,最常用的就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讓孩子感覺到他是被愛的,被在乎的,它的力量勝過一切的說教和訓責。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共情技巧一:全神貫注地傾聽

美國的亞科卡說過,很多人認為小孩子講的話都是無稽之談。然而我認為,如果現在聽取孩子所關心的事,講來當他到十幾歲後也能分擔父母所操心的事。

作為家長要全身心地聆聽孩子的表達,不打斷孩子的敘述,不做價值判斷,並且要停下手中的一切事務,不要有任何敷衍,這樣才能與孩子產生共情,才能細緻入微地感受孩子的情緒,去弄清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如果家長心不在焉,會讓孩子感到氣餒,也就不願意跟你說他的事情了。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佑佑已經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了,每天回家都要把幼兒園的大事小情彙報給媽媽聽。這一天佑佑又跟媽媽說起了幼兒園故事。比如:晚飯吃了包子和稀飯;馬老師教了兩首兒歌;李老師帶他們玩了噴水槍遊戲,多多在遊戲中摔倒了,自己把他扶起來了……最初的時候,佑佑媽媽還能耐心地聽下去。慢慢地,媽媽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手機上去了,刷起了微信,佑佑生氣地說:"媽媽不聽我說話,真討厭!"佑佑媽媽連忙哄他,"寶貝對不起,媽媽走神了。原諒我好嗎?"可愛的佑佑見媽媽誠懇道歉,又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來。


我們要傾聽的,不單純指聽取孩子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孩子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及語調等。作為家長也要給予適當的言語和肢體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比如:點頭、微笑、應答等。

共情技巧二:積極回應孩子的感受

給予孩子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把想法表達出來。

尤其要讓孩子瞭解父母關愛他,但不是事事都要贊同他們的想法,得要有規矩。所以,表達共情與堅持規則並不矛盾,只是一個執行先後順序的問題。先共情,再遵循規則,解決問題。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尹建莉老師提出:人的一生的指引和護佑的四個字--實事求是。凡是能滿足孩子就痛快滿足,不帶情緒,不使絆子;反之也是真誠坦然地與孩子溝通,不迴避,不欺騙。

1.在肯定和規則中回應。每次帶佳佳去幸福廣場,她總要先去"好利來"蛋糕店看看。她激動地拉著我去看:"媽媽,我要吃這個巧克力蛋糕!你看上面還有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我回應著:"哦,你想吃這個...嗯,是的,這個很好吃...這些都太好吃了...我們都會吃到的..."她帶我走了一圈甜品區,我說:我們現在去看其他的。佳佳跟著我走了。要想真正理解一個人的情緒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孩子在描述事件時,家長不要總是提問責怪或者建議。應該以關心的態度使用"哦"、"嗯"、"這樣啊"等簡單的詞來回應孩子。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會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說不定你會有意外的收穫,發現孩子竟然自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2.在支持和對話中回應。隨著疫情的發展,佐佐對微生物產生了興趣。於是,媽媽專門網購了一臺顯微鏡,和他一起學習了兒童顯微鏡和微生物世界的奧秘。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支持孩子在不斷探索、發現、驗證、吸收、同化新信息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理論",獲得有效地發展。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3.在交流和學習中回應。我們和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和各自真實的感受,瞭解彼此的"感受"是需要學習的。我們一定要細緻表達自己的回應和態度。 不要空洞地說"我理解你的心情"、 "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將問題細化,告訴孩子你知道他"今天磕傷了沒有哭,很勇敢"、他"被老師批評一定很難過"等。

如果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時,父母的回應要張弛有度。既不能反應過激,給孩子帶來較大壓力和心理負擔,也不能反應冷淡、輕描淡寫。有的父母嘗試就孩子的情緒做回應後,便追問原因。其實,孩子更期待的是接納並共情的父母,而不是立刻被追問著作解釋。比如: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父母可以安靜地陪在孩子身邊,什麼也不說。媽媽可以走過去擁抱她,陪她靜靜地坐一會兒。父母的陪伴就是給孩子的最大支持。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共情技巧三:學會換位思考

《共情時代》裡有一句話:所謂共情,就是"感覺進去了"。

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家長往往會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做事情,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但是,如果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的行為尋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他們。那麼,溝通就變得簡單多了。

英國詩人黛安.倫曼寫了一首詩《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蹲下,再溫柔地訴說。

我會,多將拇指豎起,少用食指點點。

......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當你的孩子在釋放負面情緒的時候,無論你多麼的憤怒,請咬緊牙關,先不要急於反駁和拒絕,去想想他的感受。

站在不同的位置能夠看到不同的風景,處於不同的立場也會產生不同的觀念。很多時候,媽媽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的感受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是實現有效溝通的一種重要技巧。

共情技巧四:多次共情,強化效果

共情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共情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在情景發生的時多次重複,效果才能逐漸顯現。這就需要我們家長不僅要有恆心, 反覆學習和操練;還需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切莫在挖井的道路上,眼看就要出水了,卻扔下了鐵鍬。

媛媛因為生病在家裡待了一週也沒有出門,心想這個週末終於可以去中心廣場放飛了。媽媽帶著她玩滑梯,放風箏,騎滑板……從下午2點一直玩到了5點半還不肯回家。一提到回家,媛媛就立刻撅起了小嘴,滿眼委屈。

孩子爸爸是這樣與她共情的:"媛媛,你希望現在繼續在外面玩是嗎?不希望現在回家是嗎?"得到孩子的肯定回答後,爸爸又繼續跟她共情:"但是媛媛生病剛好,需要回家休息是不是?"結果,爸爸的話音未落,孩子哭得更厲害了。"不許哭!"共情失敗的爸爸,失去了耐心,朝孩子扔下一句冰冷的話。

媽媽只好摟著孩子,拍拍她的背,耐心地等待了很久,孩子的情緒才漸漸緩和了下來。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寫道:"孩子的信息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他們的問題往往隱藏著擔心、煩惱、憤怒、失望或傷心。"

與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對孩子情緒的一次解碼。一次又一次的準確解碼,才能拼接成孩子心理世界的全景地圖。

共情技巧五:正確解讀孩子的感受

作家周桂伊說:"當孩子表現調皮或者焦躁的時候,背後一定都有一個他無力表達清楚的理由----這不是父母的問題,但如何妥善地處理,確實父母要面對的問題。"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對孩子受傷的感情來說,有效的共情無疑是一味急救藥。

深圳的一所小學專門在校園裡構建了一面"情緒臉譜牆"。每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老師就會把他們帶到那裡 ,請他們各自挑選代表"目前的情緒、想要的情緒"的臉譜。不但可以引導孩子學習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方便教師及時發現孩子的消極情緒,從而幫助他們進行調節或加以疏導。

現在也有一些幼兒園提議如果幼兒有什麼不高興可以找老師或者好朋友聊聊,畫一幅畫,到"情緒小屋"去呆一會兒……在正確解讀孩子負面情緒的基礎上,幫助並引導幼兒學習情緒的自我管理。

其實,在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面前,做父母的是做不到玻璃心的。聽到"你好煩!"、"你是壞人"這樣的話,父母覺得太扎心,怎麼還能淡定。但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潛臺詞無非就是"我不開心,我需要安慰。"

所以,父母的智慧之處就在於,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然後等待孩子自己找出解決之道,自己做出選擇。

教育專家小巫說,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無論他們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多麼荒謬,都是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

因此,重複孩子說的話——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共情的方法,百試不爽。比如:"媽媽,我想玩橡皮泥……""好的,你想玩橡皮泥……"

願我們都能懂得孩子的感受,提高共情的準確性,並讓孩子能從中獲取力量。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結尾附上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William Damon(1988)對從嬰兒期至青春期的兒童共情能力發展變化表,以供參考。

5個“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決帶娃煩惱,密切親子關係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既不能迴轉,也不能重來。希望我們所有家長都能練好共情的基本功。

結語:作為父母每天除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學習各種育兒的方法,著實地辛苦了。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漫漫育兒路,我們一路打怪升級。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