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可能是家長陷入了這些“共情”誤區

文|淘媽

近些年來,我們經常能聽到“共情”這個詞。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提倡父母要學會共情。尤其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去說教、批評,而是先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可還是會有很多媽媽會說“我也共情了,可是為什麼我越安慰,孩子哭的越厲害呢?”這很有可能是家長誤解了“共情”。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可能是家長陷入了這些“共情”誤區

一個小女孩,晚上哭鬧著要去鄰居家找小朋友玩。媽媽沒有生氣,而是蹲下來耐心地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想出去玩,可是已經很晚了,你不要哭了好嗎?”孩子聽了之後並沒有停止哭,反而是越哭越厲害。這個時候,媽媽雖然還是耐心勸阻,但是已經有些不耐煩了“人家別的小朋友已經睡覺了,你要是再繼續這樣的話,那就太不懂事了。”媽媽這樣去安慰孩子,不僅沒有止住孩子的哭聲,還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父母最難接受的恐怕就是孩子的哭鬧了,而且孩子一哭,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動情,而是想辦法不讓孩子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哭聲會讓大人覺得很煩躁,產生不適感。為了消除這種不適感,家長就會去阻止孩子哭,或恐嚇或耐心安慰。但是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都是阻止孩子哭,結果往往是孩子哭的更嚴重了。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可能是家長陷入了這些“共情”誤區

父母對“共情的”誤解

我們說,家長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就要學會接納和共情。雖說很多父母知道這一點,但還是容易陷入一些誤區當中。

1.將共情當做是息事寧人的工具

當孩子哭鬧,父母正想發火的時候,恰好想到書中說的“共情”。然後就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很難過。”但其實心裡恨不得孩子立馬停止哭泣。要知道,孩子具有天然的覺察力,但凡家長有任何的不耐煩,孩子都是可以從言辭、語氣之中聽出來的。如果你在共情的時候想的是“搞定孩子”,那往往會以失敗而告終。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可能是家長陷入了這些“共情”誤區

2.共情時缺乏接納

多數家長在共情的時候,會給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做評價,這是大忌。家長在表達完對孩子的理解之後,常常會立刻否定孩子的行為“我知道你很難過,可是你也不能大哭大鬧啊,這樣是不對的。”“你生氣我能理解,但是那也不能亂扔東西啊!”聽到這樣的話,孩子會覺得自己並沒有完全被接納,所以還會繼續哭。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可能是家長陷入了這些“共情”誤區

3.孩子感覺被誤解,委屈大哭

家長在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之後,怎麼說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給孩子的行為貼上一個標籤,或合是急著對孩子哭的原因下了判斷,這樣就可能導致孩子因為被誤解而繼續委屈大哭。例如,孩子搭積木搭的不太好哭了,媽媽過去安慰“寶貝傷心了?你可真是個愛哭鬼,搭不好有什麼好生氣的,我們接著搭就好了。”結果,孩子哭的更兇了。

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可能是家長陷入了這些“共情”誤區

不要把止哭當成共情的唯一目的

面對一個哭鬧的孩子,家長不要著急去讓孩子停止哭泣。你要做的是讓孩子在情緒中爆發,然後認識情緒、疏導情緒,以及管理情緒。這樣才能從“根”上讓孩子擺脫這種懷情緒。每一次孩子的情緒爆發,都是家長幫助孩子鍛鍊和提升情商的機會。

好好接納那個哭泣的孩子吧,在童年裡哭泣的孩子,會在愛中汲取力量,在成長中擦乾眼淚,長成內心柔軟又堅韌的的天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