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作為一名新手媽媽,小千對自家寶寶的事情都非常上心,幾乎是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隨著寶寶不斷長大,小千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頗有研究。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有一次週末,小千帶著寶寶在小區的活動區玩,結果一不小心寶寶從玩具木馬上摔了下來。小千剛想要上前去安慰正在大哭的孩子,突然想到前一段時間自己在網上看到的共情教育的方法,心想現在倒是可以試一試。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於是她走到孩子面前,對她說,"寶寶,怎麼不小心摔倒了呀?好心疼,媽媽說了要多注意安全呀,你這怎麼沒有記住呢?"誰想到這一說,不僅沒有什麼教育作用,孩子反而哭的更厲害了。小千更是慌了陣腳,花了好大力氣才哄好自家的寶寶。

事後,小千在小區的媽媽群裡求救,為什麼共情的方式在自家寶寶身上沒有作用呢?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然而,事實上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做法能夠引起孩子的共情,但是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會不自覺地將同情和共情混淆,其實同情和共情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共情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而同情往往會讓孩子的身心更加脆弱,家長要懂得甄別。

那麼,共情是什麼?

"共情"是指人們可以理解別人心中的所思所想以及情緒,並且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境的去思考這件事情。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作為一名家長,想要在對孩子的教育之中運用到共情的方式,那麼就需要家長能夠理解孩子當下的所思所想,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來思考所有的事情。

同情又是什麼?

"同情"是指人們對於處於弱勢地位的人產生的一種帶有憐憫意味的感情,帶有比較濃郁的主觀色彩,同時產生同情的人,還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有很多時候,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帶有同情色彩的話語。

就像上文中小千對寶寶摔倒的態度,雖然她想要採用共情的方式,但她對孩子摔倒抱有一定的憐憫、心疼的情緒,最後潛移默化變成了同情

那麼,"共情"和"同情"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 首先,共情和同情的出發點就不同。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共情是需要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另一個人的角度來考慮事情;而同情則是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憐憫感。

對於家長來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更應該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多想想孩子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孩子要這樣做,而不是出於自己主觀的想法,來憐憫心疼他。

  • 其次,共情和同情對於孩子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共情能夠讓還在成長中的孩子變得更加堅強,他們會認為家長是理解自己的,這樣家長能夠更好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接納自己以及發現自己的錯誤。

同情,則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脆弱。

因為一個經常被別人同情的孩子,會感覺自己一直處於一個弱者的位置,感覺大人有一種高高在的感覺,自己遙不可及。從而導致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出現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情況、缺乏自信心、缺乏安全感等。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對於家長而言,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這兩者非常容易混淆。

就像上文提到的小千,雖然她一開始是以想要對孩子共情教育為目的,但是一開口,就不自覺的變成了同情

她說"怎麼不小心摔倒了呀?是不是很疼,媽媽說了要多注意安全呀",這句話中"是不是很疼"、"媽媽說了"這些都是基於小千自己說出來的,帶有很多主觀因素,並且還有一些責備的成分。這樣一來,本來就傷心委屈的寶寶,聽到之後自然就更加傷心了。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寶寶,摔倒了吧,媽媽知道你現在一定很疼,來,自己看看有沒有受傷。"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情感的感知能力上是非常敏感的,來自父母的同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不夠好,而降低自我價值感,而對孩子共情的教育方法,能夠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但也有一些家長會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希望教會他們同情,讓他們的同理心更加優秀,這樣的孩子也會更加善良。

的確,適當的同情教育是應該存在的,但是關鍵是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確,很多家長往往無視這一點,最終好心辦壞事。

盲目同情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

一個正確的教育,必然是會給孩子帶來積極向上的影響,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不斷努力進步。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盲目同情孩子,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直在父母眼中是一無是處的,從而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內心深處容易自我否定,從而使得他認為的自我價值在不斷降低。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應該以鼓勵和表揚為主,不斷肯定孩子所獲得的成就,對於一些失敗,應該採用共情的方式,先理解孩子當下的想法,再鼓勵他不斷前進。

  • 減弱孩子與父母聯繫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當父母對孩子發出同情信號的時候,其實孩子能夠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和自己處於兩個非常不對等的位置。

除了盲目同情之外,很多嚴厲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也會有這種感覺,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往往會疏遠父母,不願意和他們去交流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使得與父母之間的聯繫減弱。

  • 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同情讓孩子脆弱,而“共情”會讓他們更堅強,家長要懂得甄別

其實家長們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感情,轉化為一種同情,都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於盲目的同情,不僅僅會讓孩子自己減少自我價值,還會直接危害到親子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下的孩子,往往成年之後會形成不自信、內向以及比較孤僻的性格。

正確的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明燈,都說共情能夠讓孩子堅強,但在這個過程之中,家長們也要注意甄別,在使用這一教育方式之前,千萬不要混淆共情與同情之間的關係,二者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可是非常不同的。

我是一位全職寶媽,有豐富的育兒經驗,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 ,為您答疑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