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孩子最重要的“軟實力”,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作者/鄒曉茜

這周教大寶複習數學1到10的過程中,小寶在旁邊也繞有興趣的跟著讀,幾天下來,小寶也能跟著我一起從1讀到10了。

我讓大寶小寶一起跟著我讀數字,小寶讀的特別認真,因為2歲正是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力特別強的時候,大寶看見小寶讀的認真,就故意跟讀的時候聲音很大,拖的很長,故意吸引我的注意力,因為這些簡單的數字都會讀了嘛,帶他們讀了兩遍了,就跟大寶說:“你帶弟弟讀數字1到10吧。”

大寶很高興接下這任務,剛開始小寶還跟著大寶讀,讀到3,小寶就讀8,大寶跟小寶說:“不對,是3,我們再讀一遍。”

小寶像故意作對,還是讀8,大寶急了,崩潰的跟我說:“媽媽,我太難了,弟弟不跟著我讀。”

“這樣子哦,剛媽媽帶讀的時候你也不認真呀,讀的時候故意拖那麼長,是不是體會到了媽媽同樣的崩潰。”

大寶這個時候不好意思的看著我,也開始認真的聽我說話。

然後我看小寶玩夠了,就又帶著兩個孩子把數字讀了一遍,大寶聽我講完後也認真讀了起來,不像開始那樣子故意拖長。

大寶開始和我產生共情了,能跟我感同身受了。

當一個人產生共情時,他的情感大腦就會變得平靜,所以他才能準確又貼切的感受到他人所處的境遇。

事實上,當一個人進入共情狀態時,他的大腦中會產生一些自然的解壓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能夠使人變得平靜,精力更集中,更容易做出最佳表現。


共情,是孩子最重要的“軟實力”,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力》一書中說: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

共情能夠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共情是人類根源於基因的一種天賦:共情並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

很多寶媽都抱怨自己的孩子,平常一點共情能力也沒有,說半天也沒回音,或者直接不耐煩來一句:“不要說了。”孩子也很少跟父母談及自己的情緒,更是對父母的情緒和感受視而不見。

生活中沒共情能力的孩子,追溯源頭,你會發現他有著同樣不會共情的父母。也就是孩子小時候沒得到父母的共情,孩子長大後共情能力也就不好。

所以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是需要在孩童期開始練習的。

在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共情有助於減少痛苦,釋放壓力,如果一個人在孩童期沒有得到別人的共情,那麼他長大後也就缺乏共情能力。

共情,是孩子最重要的“軟實力”,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對於孩子如此重要,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呢?

1,培養孩子共情能力從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開始。

父母能認真傾聽孩子說話,慢慢的孩子也會學會傾聽,也會慢慢培養孩子的共情傾聽能力。

共情傾聽在本質上是要慢慢聽,並進行思考,保持自我平靜,這樣我們才能感知對方並做出切實表達。

共情傾聽讓我們能夠通過更廣闊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不帶偏見的進行清晰的思考和感知。

在共情傾聽的過程中,大腦會釋放關於同情的後葉催產素,這種催產素會阻止壓力激素皮質醇的釋放。

當你覺得被他人理解時,並與之建立某種連接時,你的大腦就會釋放這種催產素。

道格拉斯. 史地爾在《如何傾聽他人》裡說:聖神的傾聽—去傾聽生命中另一個人的靈魂故事,去聽他向你展露自己,去發現背後的故事,這可能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做出的最偉大的付出了。

父母可以嘗試從以下角度陪同孩子一起練習共情傾聽能力:

(1)有反應的傾聽:重複孩子說過的話。

小寶現在剛2歲,從1歲多開始學說話,小寶每次說一個詞,就會回過頭來看著我,如果我跟著他讀了一遍,他就繼續說下一個,如果我說的不對,跟他說的那個詞不一樣,他就會一直重複那個詞,直到確認我說對為止。

為了每次能聽懂孩子說的話,我都會重複一遍孩子說的話,因為小寶剛學說話,發音不是每個詞都是清晰的,重複孩子說的話,表明自己在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2)用你自己的話重複一遍內容:嘗試把你聽到的內容概括出來,看看你是否理解孩子。

對於大寶,平常晚上說的話比較多,不像小寶說話只是一個詞一個詞說,大寶都是

很多句串一起,平常除了認真聽孩子說話,等他說完,我會把他說的重點提煉一下,也就是複述給他聽一下,是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沒認真聽孩子說話,是很難複述出來的。

(3)注重孩子的感受:重新講述一遍內容,反饋你的情感,表現出你對孩子的真誠興趣。

除了複述內容,一般我還會加上自己的情感表達,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也會教孩子很多表達感受的詞語,比如我很難過,我很生氣。

孩子慢慢的也能用詞比較準確的表達自己當時的感受和情緒

孩子每天回來第一句話就會問孩子在學校今天開不開心?慢慢的孩子自己也養成習慣,天天和我分享他的情緒和感受。

(4)多運用身體語言: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獨特的表達方式上。

在和孩子平常的相處中,一般擁抱和牽手等身體語言都會比較多,孩子也特別喜歡父母的抱抱,孩子都是特別熱情的,在孩童期,孩子多喜歡運用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如果父母能和孩子及時回應,孩子也能擁有更好共情能力。

共情是一個完整的身心反應,在一個能共情的神經系統反應中,思想和情感會發生相互作用。

共情,是孩子最重要的“軟實力”,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5)別太愛下定義:妄下定義,批判孩子,愛提建議或者打斷孩子。

阻礙我們建立一段高質量關係的一大主要障礙就是自我中心心理。

以自我中心的人喜歡打斷別人說話,尤其是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老喜歡打斷,孩子就會失去要表達的慾望,顯得特別煩躁,父母也不要在孩子表達的時候急著給孩子提建議或批評孩子,只要認認真真的聽就好。

但是如果父母共情能力差,是很難只認真傾聽孩子說話的,所以父母自己的共情能力和傾聽能力都是比較重要的。

只有當我們練習如何更好地傾聽,與對方感同身受時,才能不再浮於表面,而是真正地瞭解一個人的內心。

當一個人被共情連接時,平靜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取代壓力激素,壓力隨之消散。共情所發揮的作用是雙向的,它讓聽者能用理解的態度去聆聽,並且讓雙方都能進行準確的感知。在這個過程中感知能力和傾聽能力各自發揮作用。

2,認知改變:跟孩子相處,少用讀心術。

有些孩子一開口,父母就馬上表現出一副“我都知道你要說什麼”的表情,讓人感到他根本沒集中注意力聽孩子說什麼,而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反駁孩子的話語。這個過程中其實孩子是特別反感的。

讀心術是一種有危險性的感知方式,它完全把共情驅逐出去,受其影響,兩個人非但沒有用共情態度去理解對方闡述的內容,反而先假設他們已經知道對方會說什麼,這也是一種認知扭曲。

父母要少使用讀心術,要改變認知,多嘗試說一些鼓勵孩子表達更多想法的話語。

比如:“再跟我說說…”“…你是說的這個意思嗎?”

共情,是一種能力,是一個人理解另一個人做出反應的能力,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軟實力,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共情,從現在開始行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