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聽話”,是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要求。

“聽話”,是很多成人對一個孩子極高的評價。

可是,這些“聽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為何變得如此痛苦?

“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熱播劇《小歡喜》持續刷爆朋友圈,最近幾集的劇情,不少家長看著心痛不已:先是學霸丁一跳樓自殺;後來英子離家出走,幸虧跳海未遂,被及時救下來了。

很多人也有宋倩這樣的疑惑:媽媽這麼愛她、關心她,孩子怎麼就變成這樣了?我要怎樣做,才能避免同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原因

01.生物因素與環境變化

說起青春期,很多父母對於這個階段孩子的印象大多是:愛發脾氣、性格叛逆、我行我素、難以溝通。18世紀哲學家盧梭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青春期引發的生理鉅變增強了青少年的情緒性、心理衝突、與成人對抗”。

青春期的孩子,體格上更接近於成年人。童年期眼中高大的父母,如今自己和他們差別不大,有的甚至更為強壯。當在生理上成熟後,就更加希望以成人的方式對待自己。如果父母此時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變化,還是像以前一樣,覺得“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要求孩子聽話,不容商量,自然就會遭到孩子的反抗。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激素水平的變化與喜怒無常的情緒有一定的關係。但除此之外,影響更大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中會出現更多消極事件,比如:與父母溝通困難、學業壓力、情感(友誼和愛情)遭挫等,都比兒童時期要多。而且,相對於兒童,青少年採用更為強烈的情緒來作出反應。

02.認知發展更為成熟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青少年認知發展主要有如下特點:

1.注意更有選擇性,並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任務需求。

2.抑制能力改善了,並促進了注意力和推理能力。

3.策略更有效

4.知識擴充了

5.元認知能力(對思維的反思)發展了,導致對信息獲取和問題解決之有效策略有新的領悟。

6.認知自我調節提高了,導致更好地對思維進行連續的監控、評價和轉向。

7.思維速度和加工能力提高了。

一方面,心理認知、思維發展的變化,導致了青少年在看待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方式上,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兒童時期,由於認知的侷限,對周遭的看法比較簡單;對父母老師等權威人士的話語,深信不疑。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而青少年的認知在不斷髮展,逐漸有了自己的觀點,各方面表現得越來越成熟。父母也開始給予他們更多的獨立和責任,很多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同時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步強大,對社會關係的推理能力不斷提高,青少年開始對父母去理想化,把他們看作“普通人”。當父母意見與自己相左時,他們並不會像小時候那樣選擇信任和聽從,盲於父母的權威。而是會在懷疑、思考中尋找自己滿意的答案。在這個探求和追求過程中,和父母的衝突也就難以避免。

另一方面,雖然青少年在解決問題時比兒童時期更有主見,也更有效,但同時,在做決策時他們仍缺乏以下理性思考:

1.辨別每一種選擇的正反兩種論點;

2.評價各種結果的可能性;

3.根據能否達到目標來評價自己的選擇;

4.從錯誤中接受教訓並在未來做出更好的決定。

也就是說,青少年雖然相比兒童更加成熟,但在某些方面需要做決策時,卻又不夠成熟。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就像《小歡喜》中,不管宋倩怎樣說,分析清大和北航的優勢,而喬英子始終不為所動,一心要上南大。在媽媽宋倩眼裡,做決策時更多做理性思考;而喬英子,內心更想要的是自由。

而這兩種想法的差異,因為缺乏溝通,最後導致母女關係愈發緊張。

03.父母的原因

孩子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獨立,而父母,很多卻面臨重要挑戰——中年危機。相比而言,孩子們嚮往著無限精彩的世界,父母卻無奈地發現,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少。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人會或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一些外在的東西,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可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的世界裡,需要更多的是朋友、自己的空間,父母反而沒那麼重要了。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有些父母習慣了全方位地照顧孩子,不能接受孩子脫離自己。此時如果沒有適時放手,沒有意識到與孩子的邊界時。孩子要麼就向外爆發,和父母衝突不斷;要麼就向內壓抑,自己痛苦不已。不管哪種,都會影響親子關係。

如何預防

既然青春期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都會面臨這樣的情景,為什麼有的安然度過;有的深陷困境?

深究其原因,除了孩子天生的生物特徵這些不可控因素外,主要有兩種影響因素:

01.家庭內的養育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琳德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

權威型:疼愛孩子,敏感地關注孩子的需要並做出及時反應。為了讓孩子表現出成熟行為,提出合理要求,始終堅持這些要求並做出解釋。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做出決定,鼓勵孩子表達思想、情感和願望,父母與子女意見不同,可以一起做決定。

專制型:對孩子冷漠、拒絕,經常羞辱孩子。強制要求、使用武力和懲罰。經常使用心理控制、愛的收回並干涉孩子的個人隱私。孩子自主性低,替孩子做決定,很少傾聽孩子的想法。

放任型:疼愛但過於放縱,或不關心。很少或幾乎不提出要求。在兒童具備足夠的能力前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不過問型:不愛孩子,自我退縮。很少或幾乎不提出要求。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不管不問。

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最成功的養育方式,這種方式成長的青少年,因為從小就得到了足夠的尊重,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權威型父母會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性的同時,也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幫助。父母的接納、參與、理性控制,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培養高自尊。即使到了青春期,遇到困難、挑戰時,父母會提供幫助與支持,而這些都能讓孩子感到自己被關心、有價值。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而那些要求孩子“聽話”的父母,很多是專制型。他們有的表現得冷漠、拒絕;有的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的自由,就像劇中的宋倩就是非常典型。專制型教養方式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時,當內心的想法越來越多,可一如既往地得到父母的忽視或否定時,他們自然會為爭取自己的發聲和權利而發聲。

02.家庭外的社會支持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裡講敘了一個這樣的案例:

約翰和加里是好朋友,一起在一個犯罪率高的市區長大,兩人都經歷過父母離異、在單親媽媽的養育上成長;都從中學輟學,是警察局的常客。

30歲時,約翰是兩個孩子的未婚爸爸,進過監獄,沒有正式工作,經常酗酒。而加里,後來卻重返學校,畢業後繼續在社區大學進修,後來成了加油站和修車行的老闆。他結婚生子,努力工作,過著平靜的生活。

早年的生活經歷、原生家庭如此相近的兩人,成年後的人生軌跡卻如此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後來,調查發現,加里在青少年期得到了祖父的支持。當他面臨問題時,祖父都會耐心傾聽,給他提供建議。同時祖父自己也能很好地應對壓力,這給加里樹立了好的榜樣。

復原力是指有效應對發展中逆境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跟一個理解孩子、不是孩子父母的其他成人形成親密關係, 這種親密關係都能促進復原力的形成。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在劇中,劉靜一直是英子的動力之一,理解她、鼓勵她,對她而言意義重大。所以當她得知劉靜患癌並隱瞞她時,最後一道心理防線頓時崩潰。

啟示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孩子的需求,尊重他們的選擇。但像宋倩、丁一爸媽這樣的父母也仍然不少。誠然,“聽話”的孩子短時來看,符合成人對理想孩子的要求。

只是,父母親如果一味地本著“過來人的經驗”,強行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意願去生活,就算“為了孩子好”,孩子並不能接受,效果背道而馳。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每個孩子是一個獨立、鮮活的個體,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精彩在於體驗,是情感。一旦剝立了孩子的探索、體驗,父母眼中所謂的“最好”,孩子並不需要。

父母和青少年之間不僅有矛盾,也有愛。適時放手,尊重孩子的選擇,逐漸適應親子分離。終其一生,兩代人都能從溫暖而富於保護性的家庭關係中受益。

丁一跳樓,英子離家出走: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為何上演變形記?

作者:知了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全職帶娃,愛閱讀、愛碼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