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父母“共情”哭的更厲害,其實是方法沒用對

最近閨蜜老是跟我吐槽,自家的寶貝真的是太難管了。平時孩子要是犯什麼錯誤,自己沒辦法就會大聲訓斥他,結果兒子越來越不聽話。

她後來還看了相關的文章,發現孩子一旦哭鬧,就說明他們的心裡不高興,要學著理解自家孩子的感受。可是沒想到閨蜜又跟我說:“理解根本就沒有用,越是慣著他,越哄著孩子,反倒哭得更厲害。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愁死我了。”

其實在生活中不少家長看過文章都說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展示出對於孩子的理解,或許寶貝們才會不哭不鬧。可是很多家長採用了這樣的方式之後,卻發現效果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是因為家長在使用共情原則的時候弄錯了,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

孩子哭鬧,父母“共情”哭的更厲害,其實是方法沒用對

1,只是簡單的共情,並沒有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

想要更好的理解寶貝,必須要從孩子的角度去出發,可是很多家長在安慰孩子的過程當中,說的話語都是相當敷衍的,並沒有做到真正的接納。

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變化,才會出現更反常的情況,如果寶貝哭鬧了,不要立刻去否定自己的寶貝。有些家長在安慰的時候可能會說:“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心裡不好受,但你剛才做錯了。”這樣的說法就會讓孩子覺得更加委屈,不僅不會停止自己的行為,還會哭得更厲害。

2,把寶貝們的大哭當成是錯誤的事情

有些家長共情的時候的確做對的,但表達出對孩子們的理解之後,孩子們也會大哭。這是因為他們內心的情緒需要去釋放,孩子們知道自己被父母接納了。這樣的變現是好事,因為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在喜歡的人身邊放肆大哭,展露自己內心的委屈了。

3,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暗示

家長因為做法或者是錯誤的行為,導致寶貝們覺得自己又被誤解了。家長在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的時候,寶貝們因為認知上的錯誤,或者是家長無意當中給孩子貼了一個標籤,就會讓寶貝們覺得自己好像又受了委屈,會更加難過,就會哭的更厲害。

所以在哄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急著去安慰孩子,這樣的做法會讓寶貝們的心裡覺得有些誤解。

所以說家長在和寶貝們溝通的過程當中,光是展示出理解是不對的。想要真的做到共情,要先看看溝通方式有沒有問題,才能夠真正理解寶貝的意思,不至於讓孩子們哭的更厲害。

孩子哭鬧,父母“共情”哭的更厲害,其實是方法沒用對

那麼既然共情對孩子如此重要,什麼才是所謂的共情呢?

其實指的就是一個人可以站在另外一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甚至能夠理解對方的做法。因為心理的變化,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家長要記得一件事情,共情不是情緒而是一種天賦,每個人生來都會有這樣的能力。而且千萬不要以為它就是同情心,兩者是有區別的。

共情是以另外一個人的經歷為核心所做的事情,而且想要做好,一定是經過謹慎考慮的得出了相應的結論才會做出的行為,而且共情對於孩子的影響要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

一,共情的影響

共情就像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治癒方法一樣,無需用藥,只是經過仔細的思考之後,做出了相應的回應。

1,能夠進一步的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以自我為核心,到了人群當中的大集體,就必須要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而且每個個體都會明確對方的存在。只有在共情的環境下長大,之後才會更有同理心。有些孩子之所以善良,心態健康是家長小的時候就展示出對於寶貝的理解。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會有同理心,也會感受到真正的愛。孩子的心理想要健康,或者是得到完整的安全感,就需要被別人愛護著。父母的共情就是讓寶貝們得到了關愛,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不可以忽視。

孩子哭鬧,父母“共情”哭的更厲害,其實是方法沒用對

2,可以讓寶貝們變得更自信

有些孩子之所以落落大方,甚至很自信,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了共情的環境下。可以自然的在家庭當中展示出自己的情緒,不用擔心會被家長批評。在這樣的環境下,寶貝們會變得更加的自信,甚至心裡也會得到十分強大的力量。孩子們受到委屈,或者特別不開心時,家長如果能保護孩子,甚至能夠從心底裡安慰寶貝的情緒,就會讓他們覺得很開心,慢慢的收穫自信。

既然共情對一個孩子如此重要,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可以讓寶貝們既被理解,也不會出現隨便哭鬧的情況呢?

1,讓寶貝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

情緒要發洩才是對的,好的情緒可以傳染給其他人,讓別人變得更加的快樂,自己也會收穫一份幸福。壞的情緒發洩出去,內心才不會覺得難過,孩子之所以會崩潰大哭,是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而且還沒有學會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把心裡不開心的情緒排出去。

家長要做的不是去批評,也不是去安慰,而是能夠心平氣和的待在寶貝們身邊。讓他們的情緒有一個很好的出口可以走出去,每個家長在一開始幫助孩子的時候,都要用心好好的去思考,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

孩子哭鬧,父母“共情”哭的更厲害,其實是方法沒用對

每個孩子會大哭都是有理由的,要麼就是因為家長的一句話,要麼就是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出現了麻煩,反正找到了原因才可以進一步要做好共情。

如果實在是沒有找到的話,那麼家長可以學著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難過,沒關係,可以哭一下,媽媽在一旁陪著你。”這樣態度會讓孩子更接受,不會對家長有一種牴觸情緒,才不會越哭越大聲。

2,開始幫孩子撫平內心的情緒

家長不能在一旁什麼都不做,還是要撫平孩子內心的情緒,否則接下來寶貝們就會很易怒,或者是做出一些不太對的行為。緩解孩子情緒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對他們的理解,如果想要更好的做好這一步,還是要去聆聽。整個對話的過程,要展示出絕對的真誠,孩子們感受到了父母的真心,或許就會慢慢的展露情愫,願意和家長交談。

孩子哭鬧,父母“共情”哭的更厲害,其實是方法沒用對

可以去引導寶貝說出現階段他們所遇到的情況,為什麼會哭?為什麼會難過?說來給爸爸聽聽。有些孩子一旦感受到了不開心的情緒,就會崩潰大哭,可是他們的腦袋裡並沒有明白,到底是因為什麼樣的事情覺得難過。所以家長如果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情緒,或許會讓寶貝們更加理性的去思考問題。

3,幫助寶貝們去想事情到底是怎樣發生的

孩子的情緒一旦得到了平復之後,就會變得很安靜,這時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幫著孩子理清整個事情到底是怎樣發生的。發生這件事情的原因有哪些,解決了這件事情,寶貝們的哭鬧情況就會停止。

其實想要做好共情,可以試著把孩子的角色轉變一下,包括被當成客人去安慰孩子,或許就能夠更好的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感受。好的做法不至於讓雙方產生敵對的情緒,孩子也不會越哄越哭的厲害。育兒原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方法要真正掌握到精髓,才可以應用到教育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