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很不幸的是,這三種是90%以上家長的慣用手段。

誰都希望自己是個開明的父母,可當耐心被耗盡之時,我們似乎別無他選的衝孩子發脾氣,最後還是動用父母的身份去控制孩子。

我們試圖去改變這樣的窘境,於是乎,共情(empathy)逐漸成為育兒類文章的高頻詞。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簡單說起來,就是在孩子有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感同身受當下孩子的處境,用同理心去接納,並且理解某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可又有多少家長變成了刻意感動的同情了呢。

我們先來弄清楚究竟共情和同情有什麼區別

參照正面管教中提到一個有效的溝通方式:

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用感覺詞彙描述你所看到的,比如:很生氣),

因為(幫助孩子分析情緒的導火索,比如:餅乾碎了),

要是(說出孩子的願望,比如:完整的一塊餅乾)就好了,

最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比如再拿一塊新的完整的餅乾。


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來,有一點很重要,應該先解決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

本末倒置正是家長的普遍問題,如果你選擇無視孩子的感受,那麼你說什麼她都不會聽的,只能用更激烈的哭鬧告訴你,我很生氣!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1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去壓制她的負面情緒,從而切斷了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的渠道,孩子因為不被理解哭的變本加厲,僵持之下,你又非常想逃離這種令人暴躁的場面,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再熟悉不過了。

“不許鬧!”

“你有完沒完!”

“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你了!”

……


也許在你發脾氣的時候忽略了,孩子的

願望,只想要你抱一下而已。

每次打罵後,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責,然後再道歉,孩子無條件的原諒使我們更內疚,也告誡自己下不為例,但過不了多久,孩子再次哭鬧發起挑戰,以上的一幕還會重演

很多父母陷入了,想給予孩子共情,卻忍不住自己先發火的怪圈。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情緒就像一座孤島,在成長中對性格的養成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將來有了自己家庭,也會複製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

你我只是其中之一。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2


萬事皆有因,日復一日,你有沒想過,總忍不住吼孩子,背後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在要給予孩子共情的時候,我們一直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卻從未認識到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的哭聲讓我們有深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是失敗的,沒人會喜歡這樣的感受,所以,這注定了在大部分時候我們只能選擇無視自己的內心感受,一再忍耐

然而忍到極限的時候,總要找到一個出口,這個發洩對象,一定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無辜的孩子,成為了犧牲品。

在很多原生家庭裡,哭鬧就是不對的,索取也是不好的,每一個被父母要求“”和“聽話”長大的孩子,被父母忽略的同時,還被強迫要求忽略自己的感受。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我們的一生,便是將這些內在的關係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在關係中體驗喜怒哀樂。

“內在小孩”是孩子自己的角色內化,

“內在父母”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內化。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自覺就會喚醒我們原生家庭的內在小孩,然後投射在自己孩子身上,並企圖去阻止這些所謂“不好的”行為,因為在童年自己就是被這麼對待的。

這時你忽略了自己內心是痛苦

的,小時候那種不被接納的無助再一次湧上心頭,即使時過境遷,內心那個可憐的內在小孩一直在和不可改變的過去做鬥爭

在說出“媽媽知道,你很生氣”時,反而讓自己的情緒被孩子牽著走,最後只能把原生家庭裡的內在父母投射在自己身上,試圖靠打罵的方式去儘快結束這場鬧劇。

很顯然,我們是帶著牴觸,帶著保留,去敷衍孩子的哭鬧,理所當然,根本無法做到同理心。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3


孩子的哭鬧會喚醒我們的內在關係,造成情緒失控,假設你察覺到了,可以試著去看見自己的情緒

我感到自己快被孩子逼瘋了,

都是因為她一直哭,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哭會被父母罵閉嘴,

我很委屈,很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如果這時他們能抱抱我該有多好。

我討厭孩子發脾氣,因為這是不乖的,

從小我就不敢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

只有這樣才是父母眼裡的乖孩子

我好難過,其實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你看見那個童年的自己了嗎?

我們明朗的發現自己是那麼渴望被父母理解,這時抱抱眼前這個無助的孩子,你們都會得到安慰,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大部分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你乖我就愛你,你聽話我就愛你,人都是依附於環境生存的,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我只能選擇順從

多年後容易情緒失控的媽媽,不過就是那個缺愛的內在小孩在作祟。

愛與被愛都是一種能力,而只有在童年得到足夠多愛的人,才具備去愛別人的勇氣,很多時候缺愛導致我們,要麼不敢付出,要麼不敢索取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4


每一種情緒背後都有著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但如果一直活在怨恨父母的陰影裡,不與過去和解,是在逃避成長,那麼你一輩子都無法走出那個令你爆發的點。

無論如何,你已長大成人,也已為人父母,成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只有直視曾經內心的傷害,才能接納放下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誰都不需要刻意壓抑迴避。

孩子哭,只是一種宣洩的方式,應該鼓勵她去體會自己的悲傷、氣憤,而不是壓制,至少不能讓孩子成為下一個自己,不是嗎?

你生氣,是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你越是覺得生氣不對,去控制它,反而會給爆發創造一個條件。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當察覺自己瀕臨崩潰前,不妨讓自己暫時離開

冷靜一會,這遠比強撐陪著孩子更理智,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需要自己待一會”,看清自己情緒的導火索是什麼,是孩子的行為勾起自己童年不好的回憶了嗎?

努力體會我們內心的那個當下的感覺,是什麼事情讓自己感到害怕,或者氣憤,試著去接納自己,去安慰童年的那個內在小孩,我們可以哭,可以生氣,可以和家人傾述尋求幫助。

在逃避自我感受的情況下,每一次逼迫自己和孩子共情,都是對自己內心的煎熬,只有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自我療愈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5


自從成為父母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收起了小任性,失去了興趣愛好,甚至沒有私人的空間。

在我們咬牙努力做到兼顧事業家庭的時候,常常忽略了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會任性,有脾氣,想休息。

吼孩子,只是因為你太累了,罵孩子,只是因為你太忙了,但孩子不應該成為你情緒的出口。

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妨讓自己暫停一下,帶著一顆心靈之眼去審視自己

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如同你我。

事實上,孩子幫助我們去遇見曾經不太完美的童年,有人選擇視而不見,繼續淪為原生家庭的附屬品,有人選擇走出陰影,支持孩子成為獨立強大的個體

我們都說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你怎麼選擇?

接納自己,

唯有放下內心最深處的傷痛,

才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用錯了“共情”

C媽,一手帶娃,一手寫文,三觀比五官正,犀利解讀親子教育、女性成長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