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停,比起家長的寵溺和照顧,小孩更需要的是“共情”

週末帶著孩子到公園玩耍的時候,有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放風箏。孩子特別興奮,但是跑著跑著突然摔了一跤,於是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那位孩子的母親立馬跑到孩子身邊,把孩子抱了起來然後不停的對孩子說:"不哭不哭,媽媽疼。"但孩子還是不停的哭鬧,引來了眾人的目光。

這母親在面對孩子哭鬧不停的時候,採用了一位安撫孩子的,但並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孩子還是止不住的哭。相信有很多的父母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那麼當孩子不停的哭鬧時,作為父母又應該如何去解決呢?

孩子哭鬧不停,比起家長的寵溺和照顧,小孩更需要的是“共情”

孩子哭鬧不停時父母的錯誤做法

1、毫無原則地安撫孩子的哭喊

細心觀察生活,我們會發現有些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毫無原則的去安慰孩子。在現在這個獨生子女多的社會里,父母對孩子產生溺愛的行為是非常普遍的。父母把孩子當成手心裡的寶,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更聽不得孩子哭。

於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總是不分清楚情況就安撫孩子的情緒,竭盡全力地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然而,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脆弱,更加無法獨立的面對生活。時間一長,孩子會把哭鬧當成一種威脅父母的工具,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對自身的成長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

2、冷漠不理的態度應對孩子的哭喊

與寵溺型父母相比,還有一種父母崇尚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聽到孩子哭鬧,父母就用壓制和吼叫的辦法來對待孩子,以此來樹立在孩子面前的權威。

孩子一哭,父母就大聲地制止:"不準哭,再哭就要捱打了。"然而,孩子的需求並非都是無理取鬧的,有時候是因為自己無法表達內心的想法,而採用哭的方式來告知父母。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若是採用吼叫的方式對待孩子,會讓孩子的心理造成負擔,對父母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孩子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也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一味的安撫或強制的制止都是不可取的行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他們更需要父母的"共情"。

孩子哭鬧不停,比起家長的寵溺和照顧,小孩更需要的是“共情”

比起寵溺和照顧,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共情"

何為"共情"?

所謂的共情是指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清楚的認識到孩子內心真正的意圖,並且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被傾聽,被尊重,孩子也是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但是有一些父母總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去批判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標準不相符合的時候,父母就會去責怪或打罵孩子。無法對孩子產生共情的父母是無法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因此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張。

孩子哭鬧不停,比起家長的寵溺和照顧,小孩更需要的是“共情”

1、缺乏共情,孩子更容易受傷

不懂得與孩子產生共情,就無法真正的明白孩子的想法,不能瞭解孩子的真實感受。所以當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標準不相符合,很多父母會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甚至是口出惡語,嚴重的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對於親近的人,我們往往不會去掩飾自己,說出來的話也口無遮攔。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會對父母的評價會全盤接受,經常在否認中長大的孩子,會慢慢的變得更加自卑和內向,不願意與外界交流,慢慢的將自己隱藏起來。不懂得共情的父母,自然也教不出,可以體恤他人,理解他人,正確表達自我和合理釋放情緒的孩子。

2、缺乏共情,親子衝突更頻繁

父母與孩子之間具有一定的年齡差距,在對待事情的看法上也截然不同。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缺乏對孩子的共情,這會導致親子之間的衝突更加頻繁。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但對於開始萌發自我意識的孩子,對於這句話並不能真正的理解,他們也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所以對父母的一些強制行為會讓孩子產生反抗的行為。

面對開始萌發自我意識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與孩子產生共情,真正的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孩子。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做好與孩子共情式的溝通,比一味的安撫和照顧更加有效。今天,尼莫媽媽和各位父母分享與孩子共情溝通的三大步驟。

孩子哭鬧不停,比起家長的寵溺和照顧,小孩更需要的是“共情”

與孩子共情式溝通,要分三步走

1、第一步、學會先傾聽後感受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想法,能夠得到別人的傾聽和理解。當孩子的內心產生情緒的時候,他們也希望父母能夠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多傾聽孩子,才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孩子。

在傾聽孩子的過程,父母要學會身臨其境的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納。有一部電視劇名叫《成長的煩惱》,在這部劇中父母與孩子對話的時候總喜歡把孩子抱到桌子上,與孩子平視的進行對話。這種平視的方式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以這樣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交流,孩子也更加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更加信任父母。

當父母傾聽完孩子的訴說之後,積極的幫助孩子解說情緒。對於自我意識發展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情緒的認識往往不夠完全,幫助孩子解說情緒,也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緒。

孩子哭鬧不停,比起家長的寵溺和照顧,小孩更需要的是“共情”

2、 第二步,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有些父母在孩子產生情緒時,安慰孩子的說法是:"我能夠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當孩子聽到這句簡短的話時,他們並不能夠完全的知道父母是否真的明白自己,瞭解自己。父母籠籠統統地說出這句話,對於正在被負面情緒所影響的孩子來說是起不到效果的。

當一個人有了負面情緒之後,外界的語言和變化都不容易對他們產生影響。所以當孩子有了情緒之後,父母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個空間自我發洩,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與孩子進行溝通。

有時候理解一個人的做法並不僅僅是通過言語來表達,一個安慰和鼓勵的眼神,一個無聲的擁抱,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最好的理解和接納,也能夠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共情。

孩子哭鬧不停,比起家長的寵溺和照顧,小孩更需要的是“共情”

3、第三步,耐心引導孩子走出情緒黑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當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受到情緒的影響,走不出情緒黑洞。而父母與孩子產生共情的主要目的是,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走出情緒黑洞。

《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中,明星母親霍思燕,面對孩子的哭鬧時,做出了值得大家學習的舉動。嗯哼在節目中因不小心踩到玩具而大哭起來時,霍思燕第一時間蹲下來肯定孩子的情緒,溫柔的撫摸孩子的頭,向孩子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理解。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之後,霍思燕在安慰孩子的期間,也不忘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說服孩子。還以自己的例子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接納和理解。

孩子在得到父母充分的共情之後,也能更加快速的調整自己的情緒,不會沉浸在情緒的黑洞中受其影響。父母在與孩子產生共情的時候也要積極的引導孩子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保持樂觀的態度。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