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不得不說,現在的家長都是虛心學習的一代人,尤其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大家都將培養孩子的高情商,看作教育的重要部分。

因而在孩子發脾氣時,父母也學會了先給自己做情緒管理,試著按照育兒專家或書籍上所說的那樣,通過共情的方式,認可並接納孩子的情緒,來達到疏導孩子負面情緒的目的。

但所謂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算家長滿心眼裡想著要對孩子共情,也認為自己做到了,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常常在共情類的文章下面,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留言:“我明明共情了,為什麼孩子還是發脾氣?”

在實踐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開始讓家長們懷疑起共情的正確性。

實際上,這還真不是共情的鍋,如果用錯了共情,那就等於沒用。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01關於共情

共情這個概念,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指的是一個人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能夠真正從他人的角度出發,換位思考問題。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

■父母通過孩子的外在的言行舉止,深入到他的內心,去體驗其情感和思維。

■父母藉助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並對孩子的經歷和人格有一定掌握,因而能更好地理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父母運用技巧,把自己的共情成功傳達給孩子,並在孩子那裡取得正面反饋。

可知,共情並不是一項簡單的課題,不僅需要父母對孩子具備一定的瞭解,還需要擁有技巧。

換位思考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畢竟沒有親身經歷,無法真正從他人的一切角度與心理上感知所發生的事件。

但合格的共情,是父母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孩子的負面情緒,並利用自己的正面情緒去消除,讓孩子覺得“原來爸爸媽媽懂我”。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02走腦不走心的假共情

為什麼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呢?其實這是一種惰性。

很多父母當下的想法就是,讓孩子快速停止哭鬧,於是藉由自己身為成人的智慧,通過腦力對孩子實施所謂的共情,而沒有走心。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就像大部分書籍所推薦的那樣,在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家長所做的第一步,是利用共情幫他定義並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對話是這樣的:我能感覺到你現在很生氣。

可結果是,孩子會對這句話充耳不聞,甚至出現反抗情緒。

仔細反省一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了嗎?沒有!他們仍然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的是利用書籍上共情的技巧,趕緊讓孩子不要再鬧了。

於是,共情從一種教育變成了一種技巧。父母在用腦使用這個技巧的時候,並沒有走心對孩子灌輸以愛和關注。

如果用百科中的定義,將共情更加完整地表述出來,應該是:用愛和關注平靜地陪伴在孩子身旁,幫助他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對其中的每一個詞進行詳細拆解的話,是這樣的:

■走心,真正愛和關注孩子,目的是不讓孩子因為一直沉溺在負面情緒中而感到不快樂,而不是孩子停止哭鬧之後,我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

■平靜,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鬧折騰時,心情都是不平靜的,會表現得很焦慮,直接上去就把孩子抱起來連哄帶騙的,讓他停止哭聲。因而,父母的焦慮就是給孩子最直觀的感受。

■陪伴,在家長進行共情時,一定是在孩子身側,而不是在遠方。比如孩子在臥室裡哭鬧,家長坐在客廳或書房遠遠地說一聲: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但我們先平靜下來好嗎?這很敷衍。

■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這個認識一定要是正確的,父母不要不經考慮就直接簡單粗暴地給孩子的情緒下定義,不妨想想孩子哭鬧前發生了什麼,他的動機是什麼?這樣才會更加準確和有效。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03正確共情的前提——家長和孩子都對情緒有精確的認識

這屬於家長和孩子本身的認識和經驗,如果對情緒都沒有準確的把握,那麼利用共情就像抓瞎。

父母要自己先學習情緒名稱的詞彙庫,然後在和孩子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教導他情緒庫中有些什麼,並嘗試告訴他臉上的表情與哪個情緒相對應。

比如時常向孩子提問:現在你是這裡面的哪一張臉呀?現在媽媽是這裡面的哪一張臉呢?

以及在讀繪本或看動畫片的時候,充分利用時機向孩子表達其中的人物現在所處的情緒氛圍。

下面這張正面管教中的情緒庫圖片,父母可以參考。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04共情的正確打開方式,請別再敷衍孩子

1)尊重並允許孩子發洩情緒

有時孩子一些比較激烈的生氣、傷心、沮喪等負面情緒,如果不發洩出來,鬱結在心中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父母不要急著說話,試著先靜靜陪伴在孩子身邊,等他把這些心中的不安發洩出來,並適當加以言語引導。

比如:寶寶,沒關係,如果你現在真的很難過,可以大聲哭出來,媽媽就在旁邊陪著你,好嗎?

很多家長從這一步就開始錯了,因為他們都希望孩子快速停止哭鬧,但這其實是不對的,要讓孩子從劇烈的情緒中快速恢復,肯定需要一個緩衝的時間,這才是給予孩子最好的尊重。

2)引導孩子平復下來

在孩子發洩情緒的過程中,如果家長髮現他已經慢慢有了緩和的跡象,此時就是可以介入的時機了。

在科學研究中證明:擁抱等動作,比語言更能直接撼動孩子的心靈,並幫助他平靜下來。

因而,父母可以第一時間送上擁抱,而後告訴孩子試著深呼吸來讓身體和情緒平靜下來。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到這一步,共情已經進行了一大半了,但孩子的負面情緒還沒有完全解決掉。

3)幫孩子覆盤

這一步通常也是大部分家長遺忘掉的,但恰恰是讓孩子獲得成長的關鍵性一步。

在這樣的覆盤中,擁有三個要素:

■剛才發生了什麼?

■這件事導致你出現了什麼樣的情緒?

■你是如何讓情緒慢慢緩和下來的?

在這樣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捋清脈絡,明白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不是無來由的,以及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05寫在最後

凡事都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養育孩子更是如此。因為他不只是一個小小孩,還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立思想和意識的人。

說了一萬遍的“共情”,可大部分父母還是用錯了,請別敷衍孩子

​父母無法完完整整地以家長的身份代替孩子,或打著共情的幌子達成自己的目的。

應該認識到的是,共情不是為了解決孩子現在哭鬧這個問題,而是教會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樣哪怕他今後長大成人,父母不能陪在身邊,一樣可以擁有理智和平和的自我平復能力。

如果在這一點上認知錯誤,這樣的假共情不僅不會取得效果,反而會成為親子間拉開隔閡的幫兇。

所以,從今天開始慢慢修煉吧!下次孩子出現過激情緒的時候,希望你能真正做到共情。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