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在孩子哭泣的時候,許多家長都是用機械性的語言向孩子表達他們的安慰,例如,媽媽知道你不高興但是事情發生了我們也不能一直不高興。這是家長對孩子“共情”的一種體現。

孩子出現了情緒,家長用能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語言去安撫孩子,這是絕大多數家長會做的事情。但是有一些家長的“共情”並不會對孩子有很好的安撫反而會適得其反。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週末媽媽帶小玉去野餐,小玉帶上了她最心愛的芭比娃娃。回家之後小玉發現自己的芭比娃娃落在了野餐的公園沒有帶回來,她在家裡哭鬧著要她的芭比娃娃。

野餐的公園離家又不是很近,對小玉媽媽來說一個芭比娃娃丟了肯定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的。

小玉媽媽只是象徵性的安慰了一下小玉,和小玉說,芭比娃娃丟了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不要哭了好不好,媽媽明天帶你去買新的。

這句話在大人的看來是自認為很好的安慰了,但是這並沒有讓小玉停止哭鬧,反而是越哭越兇。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一、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1. 共情不是同情

許多家長的共情就是同情。同情是家長對孩子的難過而產生了憐憫,而共情是家長能和孩子產生一樣難受的感情,意思是大不一樣的。

孩子難受了有的家長是用簡單的言語去告訴孩子他們知道孩子的難受,但這並不是有效的方法。

有的家長的語言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可憐,爸爸媽媽都覺得他可憐。他就會越來越委屈難受。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2.共情不是講道理

孩子因為某件事情哭鬧不止,家長束手無策。很多家長的辦法就是與孩子講道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沒有成人想象中的那麼好的,很有可能是聽不懂的。

如果他們能聽懂,也不會停止哭鬧。本來就是因為難受不高興才哭,爸爸媽媽還和他說他為什麼不能哭,好像他哭是做錯了什麼事情。這樣他就愈發委屈,哭鬧就變本加厲了。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3.共情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

一些孩子難受的原因是家長無法理解的,覺得很小一件事沒必要在意,但是小孩子就是不高興了。要是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是很難達到感同身受的,因為他們連孩子難受的原因都無法理解。

當孩子一些不開心的理由是家長無法理解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用他們的視角去感同身受,孩子是會感受到父母的共情的。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二、當面對哭泣的孩子時,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1.控制自己的情緒,平和的對待孩子

有的家長雖然能用共情去安慰孩子,但是情緒上是很敷衍不耐煩的。

在成人眼裡小朋友的許多引起他們哭鬧的事情都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哄一鬨就好了哄不好就不要理他們讓他哭,他哭完了自然就不會哭了。

這是十分錯誤的,孩子哭的時候家長要平和的對待他。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要用小孩子的眼觀,不帶有情緒的去安慰孩子。

用實際告訴他們自己對他們的難過感同身受。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2.不過分解讀孩子的情緒

有的家長就是過分的“共情”了,孩子受傷了摔倒了或者是不高興的家長顯得比孩子都要著急。

本來有的小孩子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來的,不哭也不鬧的。

有的家長在孩子摔倒了就過分的安慰,比孩子都難受。

這種過分解讀會讓孩子更加感覺到難受,哭鬧是不會停止的。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三、如何正確的“共情“

1. 將口頭語言轉化為實際行動

語言有時候是不能很好的傳遞想法的,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所以會產生偏差。

孩子如果是摔倒了疼痛,父母也可以假裝摔倒。用這個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自己明白他們的疼痛。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2. 模仿孩子的表情

一些父母實在無法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時候,可以通過模仿他們的表情來產生共情的。孩子看到你的表情是會認為你和他也是一樣的感受的。

總結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教育方法都是沒有產生正確共情的。

家長在安撫孩子的時候不應該是用這三種方法,正確的共情才能有效的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錯誤的使用只會適得其反


孩子一哭家長就“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首先學會這3點


育兒問題熊爸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熊爸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