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有強大的內心

土豆有強大的內心

蔡瀾在食材百科裡這樣寫到土豆:“原產於秘魯,傳到歐洲,是洋人的主食,什麼炸薯仔條,薯仔茸等等,好像少了它會死人一樣。”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中記載,土豆在我國最先被普遍稱呼的是“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中國東北、河北、鄂西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而兩湖地區稱洋芋。

雖然我不像“洋人”那樣不吃土豆會死人,但土豆也是我的最愛。和朋友吃飯,如果他們先到,不用我說,必然會給我點一盤酸辣土豆絲。最近經常去一家麵館吃早餐,並不是因為面有多麼特別,而是那裡提供免費的熗土豆絲做小菜。

身邊喜愛土豆的大有人在,有一位好朋友,非常挑食,他不吃西瓜,不吃牛羊肉,不吃螃蟹不吃蝦,不吃一切有異味的食物和有殼的食物。但他對土豆喜愛至極,而且,有土豆就滿足了。

很多人都有一些飲食上的好惡,有的人“絕不吃香菜”,有的人“碰也不碰苦瓜”,但土豆的受歡迎程度很廣,好像沒有遇到過誰“堅決不吃土豆”的。大部分人看見土豆盤子轉過來,總要夾一點到自己碗裡。

土豆有強大的內心

土豆的做法常見的是切絲爆炒成酸辣土豆絲,或者在鍋裡多擱些油慢慢炕成土豆餅,另外就是切塊兒和肉類一起燉煮。

酸辣土豆絲和土豆餅,都要用大個兒的土豆來切成細絲。但區別就在於,酸辣土豆絲切好後要放在水裡泡一會兒,漂去澱粉質,這樣炒出來才會是爽脆的口感。而做土豆餅就不能泡了,就是要保留它的澱粉質,這樣在鍋裡才會容易黏結。上桌之前,一般會用刀在土豆餅上劃幾下,切出若干等分的切割線,方便取食,也避免了小孩子們在桌子上撕餅不均而帶來的不愉快——本來這道菜也就像是專門給孩子們準備的一樣。

而牛肉燉土豆、排骨燉土豆、五花肉燉土豆,也是絕不陌生的菜式。土豆可以出沒在市井小飯桌,也可以在宴會上佔得一席之地,可上可下,可親可近。大的土豆切成塊,小土豆則更好,和肉同燉時都要在鍋底待著,躺在最靠近火苗的地方。在最開始燉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發現土豆的存在。驕傲的肉類是絕對的主角,閃著油光,接受著人們暗咽口水的注視,只待肉質松爛,釋放出醉人的芬芳,一雙雙筷子就伸上去,大快朵頤。最肥美的肉被消滅一半後,大家會驚喜地看到鍋底下金黃的土豆塊兒,它如同最佳女配角一般,終於被人發現它已經完成了“一個土豆的自我修養”,不爭風頭不搶鏡。被小火慢熬、肉香浸潤的土豆,既燙嘴又綿軟,比起肉排來毫不遜色,反而更回味悠長。

如果土豆也有個性的話,那麼它一定有著強大的內心。它懂得在合適的時候卸下自己堅硬的武裝,換上更柔和的姿態和其他食物握手言和,就像勇敢堅韌的水鄉人民,在經歷了洪澇等滄桑鉅變後,依然堅持為綻放美好而努力,用智慧和勤勞,與大自然和平相處。

土豆有強大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