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的命是糯米飯給的

很多人對溫州的印象是遍地都是有錢人,吃得也是山珍海味,鮑魚當飯,燕窩漱口。不得不說,腦洞可比蟲洞還要神奇!

溫州人的“天光”

溫州老闆也是人,他們吃的也是普通的一日三餐。但是,溫州人的“天光”總有一樣必不可少,依舊光輝的早點——糯米飯。一口飯,一口豆漿,肚子和心都是暖的。一天的奮鬥也從這碗糯米飯開始了。

溫州人的命是糯米飯給的

在《本草綱目》對糯米有記載:脾肺虛寒者宜之。糯米香潤粘滑,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溫州的豬油糕、鬆糕、永嘉的壽桃,自釀黃酒,都離不開糯米。溫州人的生意佈局全球,其中內在對成功追求的韌勁,也跟糯米的特質出奇一致。

溫州人的命是糯米飯給的

在2010年11月1日零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顯示,溫州市常住人口為912.21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55.80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56.41萬人,增長20.69%,年平均增長率為1.90%。其中市外流入人口284.22萬人,佔溫州市常住人口的31.16%。在溫州市這一龐大的流動人口中,相當一部分迅速接納了糯米飯甚至愛上了糯米飯。

溫州人的命是糯米飯給的

溫州味,還是溫州根

在飲食版圖上,溫州的糯米飯不像沙縣小吃,需要絕境逢生。20世紀80年代,當時沙縣“標會”崩盤致使一批人破產,為了躲債,很多有小吃手藝的沙縣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去異地尋生路。不過糯米飯還是隨溫州人的個性,它也走出溫州了,開到了香港。由朱彤、劉宇豐、朱可夫、吳怡芳這四位80後溫州人,一起在香港開出了首家溫州糯米飯店StickyHouse。一時間,“80後溫州青年放棄高薪把溫州糯米飯賣到香港”的故事成了坊間的熱門話題。“除了溫州的本土媒體,《人民日報》後來也報道了,講的是內地生在港創業的故事。一些美食家也登門拜訪。有了多方關注之後,不乏一些慕名前去的在港溫州老鄉,甚至有慕名前往的溫州人。

溫州人的命是糯米飯給的

但是,食物也是有一種特定屬性在的,特別是當地人的口味,尤其會有偏重。況且餐飲創業,異常辛苦,最後這家店無疾而終。

一飯一味,皆是心思所在

相較而言,在80/90年代,溫州以小規模的夫妻店為主。這些店會開在菜場裡、學校附近、居民區旁邊,有些則是推著板車出來。他們要在凌晨2、3點起床,由於糯米質地堅硬,不易煮爛,要提早浸泡2個小時,還要生煤球。肉燥和肉湯是糯米飯的魂靈所在,要豬前腿肉,不肥不瘦,不膩不柴,調味比例,無他唯手熟爾,恰到好處,歲月沉澱而來;糯米的選擇的關鍵:顏色呈乳白色,不透明,橢圓形。一飯一味,皆是心思所在。

有些小店一開就是十幾年,自己幹不動了,就交給自己的兒女,繼續維繫著街坊們的早餐需求。

有時候,你會覺得,同樣一種食物,出走這座城市在其他地方吃,感覺就是不一樣,那是我們的味蕾的記憶,還是在執著於熟悉的味道。其實,這就是一種依賴。

溫州人的命是糯米飯給的

2014年夏天,正在吃大排檔的溫州人

就像我,如果放在糯米飯上的油條碎末,如果不是“二次炸過”,之後每吃一口,我的心裡都會猶疑這碗飯的“真偽”。還有,如果糯米不是新米,飯香味和口感更是大打折扣。不要問,為什麼我嘴這麼刁鑽,因為我熟悉的口感,是對食物最好的念想。

還記得,你在哪裡吃到人生中的第一碗糯米飯,留言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