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風味星球”是《風味人間》官方微信號,恰逢《風味人間》第二季上映,我又是個愛吃蟹的人,就機緣巧合的約上了。“風味星球”的主編小姐姐跟我說,這次他們也約了不少美食大咖去延展片中的風味,也有陳曉卿寫的拍攝故事。如果你愛吃,可以去看看。比如說這篇:陳曉卿:疫情下的製作並不容易,讓人愈發珍惜片中的擁抱


廢話不多說,今天聊聊嗆蟹。你們可愛吃嗆蟹?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作為寧波菜系裡的頭牌花魁,紅膏熗蟹是寧波“透骨鮮”的代表。寧波童謠裡唱:“紅膏嗆蟹鹹咪咪,大湯黃魚放鹹齏”——這就是寧波人家的排面了。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宴席前菜裡有一隻斬段紅膏熗蟹,便足以暗示這一場的鄭重和華麗。


熗蟹,蟹生中的極簡主義,冬季出發的時間旅行者,下飯菜中的甬籍戰鬥機,肥胖母蟹致鬱體重的靈魂歸宿,脾胃虛弱者欲罷不能的虐戀情深。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斬成凝結的蟹肉帶著玻璃種翡翠的寒意和尊貴,每塊蟹段都會頂著一塊冷峻的紅膏,是令人神魂盪漾的硃砂痣。鹽分驅趕了蟹肉裡多餘的水份,蟹肉緊緻,從粘稠的鹹味裡釋放出糯口的甘甜。


細細用力,是會令舌尖感到害羞的吮吸,蟹肉輕易離開蟹殼,果凍般清涼通透,貫頭穿尾的至鮮,大腦瘋狂釋放多巴胺,上腦上頭,欲罷不能。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熗”蟹,是“嗆”蟹,感覺被一口鹹水嗆到螃蟹很有畫面感。實際上,“熗”是一種獨特的烹飪方式,只是熗蟹不過火,熟成靠海鹽。


世人皆知寧波嗜鹹,那是因為靠海產好鹽。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名盛於花街柳巷的宋朝大詞人柳永,曾在寧波北侖擔任鹽政官,寫下悲天憫人的《煮海歌》:


“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為雪。”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海邊鹽場


白花花的鹽場裡,熾熱的日頭把水份剝離,海里的鮮味隨著潔白的晶體層層析出,海邊的人認為海鹽是天然的鮮味劑,跟山裡的礦鹽不可同日而語,跟如今的精製鹽更是天差地遠。


寧波人煮菜,一把鹽在手,天下我有。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民國女作家蘇青,寧波人,曾有名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只是,蘇青對於飲食的大欲,不同於對男人,:


“是保守的,只喜歡寧波式,什麼是什麼,不失其本味。猶如做文章一般,以為有內容有情感的作品原是不必專靠辭藻,因為新鮮的蔬菜魚蝦原不必多放什麼料理的呀!”


鹹蟹是不鹹的,那是鮮,蘇州人的毛蟹頂多算是熗蟹的18代不肖子孫,上海醬油又怎麼能跟定海的洛泗油相提並論——那是寧波口味共通的驕傲。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去年秋冬,我去了趟寧波。朋友三三強力推薦小漁廠私廚,一家性價比超常的大食堂,魚有魚味,肉有肉味,海鮮自由分分鐘,吃得起不心疼,回頭還要來,不少人開過半個城來打飯。老闆周鋒偉入行29年,說起話來懶洋洋的,動手卻麻溜,專業熗蟹30年。


“寧波人啊,在你們上海,蠻苦。”

“為啥?”

“新鮮海鮮吃慣了,要啥沒啥,日子太難過。”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在周鋒偉小時候,老寧波一般都是在春節前後做熗蟹。


冬天霜凍以後,螃蟹開始凝膏,到了農曆12月,紅膏幾乎佔據了整個蟹殼。


肥這個詞,用在人身屬於攻擊,用在蟹身上,便是至高的讚美。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作為一隻超性感的圓臍母蟹,它青色的背部堅硬如石,蟹殼鋸齒邊緣掛著黃,小腿結實跑得快,淺紅色的腹部飽滿厚重,隱隱炫耀著內在的飽滿和充實。


看著兇狠,海里橫行,但宿命還是上飯桌。


它被一手撈起,掙扎著的重量感和兇狠樣,是肥美的隱喻。


於是刷一刷洗一洗,把張牙舞爪的它們活生生在甕中碼好,拿大青石壓住,投入鹽水。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那時家裡都沒冰箱,但幾乎每家在海邊都有親戚,會自己曬海鹽。家家戶戶都有個缸,積滿海鹽,放著放著,鹽便會化掉,成為很鹹的鹽水。梭子蟹就直接泡在這極鹹極凍的鹽水裡,醃三四個小時即可按部位斬開上桌,“金膏鹽蟹一團紅”,是很好的彩頭。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紅膏熗蟹,寧波小漁廠私廚


如今,有賴於現代科技,大家四季都可吃到凍在冬季的紅膏熗蟹。只是,周鋒偉對於寧波市面上餐廳的熗蟹品質頗有微詞:


“貪便宜,貪快,怎麼會有好熗蟹?餐廳自己醃蟹的,萬里挑一。我就是那個‘一’。”


他找了以前老鹽廠的寧波老師傅,以千斤為單位定製粗顆粒海鹽,這是小漁廠熗蟹的獨門秘方,“這種海鹽,不用味精,自帶鮮味。”根據季節、溫度和蟹的大小來把握鹹度,一斤水8兩鹽,熗上七八個小時後即可。


“但家裡做的熗蟹,還是好吃的。捨得用好蟹,每個家裡醃製手法不一樣。”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在上海,甬府則以“不講性價比”的形式,解決了人們對於食材的憂慮。主廚徐昆磊告訴我甬府一般會在每年的11、12月,選用8兩到1斤的紅膏蟹,凍起來,四季可用。凍過的膏蟹口感更加細膩順滑,如冰淇淋般入口即化。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十八斬,亦是甬府的金字招牌之一。相對於老寧波的傳統熗蟹,十八斬算是後來才流行起來的後起之秀,凍蟹直接切段,先用白酒噴一下,再加醋、醬油、蔥、姜蒜等各種調味料加以調味,色面層次都很豐富,頗受歡迎。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甬府的十八斬


我不是海邊人,未識寧波菜時,初聽人說十八斬,以為是熗蟹斬成18段。


周老闆聽了失笑,白眼翻翻,繼而給了我一種新說法:十八斬,“斬”是音譯寧波話裡的“zan”,跟刀劈斧斬完全兩個意思,是指拋起再接住,來回抖落十八下,直到把各種調料抖勻。但這個說法,也有很多寧波老師傅表示不認同,“十八斬當然就是把蟹斬成小塊的‘斬’。”


蟹糊則是寧波另一種的蟹生吃法,年歲與熗蟹幾乎相等。先將橙紅蟹膏剔除出來,再將蟹剁碎斬壓,與蟹膏重新混合,重鹽重糖,再加適量白酒、薑汁等調料拌勻,放在冰箱裡冷藏一夜,就是寧波人的另一道下飯小菜——蟹糊。


舟山人喊它“壓飯榔頭”,“格東西斜氣鹹,交關下飯,一眼眼可以過一碗泡飯”。甬府每年都會製作一罐罐的蟹糊作為伴手禮,膏肓極重,色面如霞,只消挑一尖尖就能吃下三碗飯,且極其耐放。


其實,用醬料醃製活蟹,讓蛋白質凝結這件事,中國早有淵源。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生漬螃蟹的做法,不但能增添風味,還有防腐的作用。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八九月份開魚季,可以吃“蟹股”,是用大白公蟹熗好之後,泡在鹽水裡製成。寧波人也很喜歡吃這種純肉。圖來自周鋒偉。


宋朝吃生蟹更是流行,據宋人高似孫《蟹略》所言,當時把生吃的螃蟹叫做"蟹生"。蟹生的做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用酒或酒釀醃漬半天,叫"酒潑蟹生";一種則是拌上佐料立刻開吃,即拌即吃,為"洗手蟹"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飯館內流行的“橙醋洗手蟹”,是以橙肉泥與醋作為主要的調味料。寧波熗蟹,是家有好鹽的漁家做法;十八斬則是更接近“洗手蟹”的生拌之法。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誰能抗拒蟹生呢?


《東京夢華錄》祭奠的北宋亡了,孕出《調鼎記》的大清亡了。但吃蟹生的法子,卻被承續了下來,在吃貨大地上,流亡輾轉,在風土各異之地生出自己的心得,那便是人間風味。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寧波重鹽,便有了熗蟹和蟹糊;江浙醉蟹繼承了"酒潑蟹生"的精妙。潮汕人則有被譽為“毒藥”的生醃蟹,看起來則像是橙醋一脈的發揚光大。


新潮菜菁禧會的杜老闆表示,潮汕生醃蟹跟寧波重鹽習俗不同,生醃蟹的根基是當地米醋(普通白醋是不行的)。將活蟹在醋中浸泡約20分鐘,切成小塊,把醋倒掉;再加醬油、蒜泥、生薑、芫荽等佐料調味,把蟹肉水分逼出,置換入味。


經過酸醃法的蟹肉,微微凝固,口感甜糯,層次豐富,如浪花拍岸,連綿不絕,是上癮的毒藥,是能讓整桌餐都暗淡無光的致幻劑。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其實,醋漬也是日本常見的處理魚生手法。遠在南美洲也有類似的酸醃法來處理魚生,只是他們使用的是檸檬汁,醃製15分鐘便能使魚肉達到五成熟。


今天在說蟹生,但我們已經進入了不能吃蟹生的第三天。


五月一日,東海進入休漁期,給這些初生海鮮休養生息的時間。直到八月底,東海才會重啟。


只是,在上海餐廳裡吃蟹生的限制不止於休漁期,糟醉熗生醃都有時限。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底,熗蟹,我們都只能想想罷了。倒是分外羨慕寧波人家的手藝,想吃的時候,直接抓一隻生生醃了,拿塊青石壓得牢,只半天,就能醫治那嗷嗷待哺的空虛。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PS:本文發佈於《風味星球》公眾號時,會有部分刪減


— END —


你也許會喜歡

六席 |春日風物誌,柔軟時光一期一會

外灘高端餐飲地標,四間名店的春日求生季

吳越爭鮮,春日裡的寶藏之城

新店| 四新店同開,新榮記怎麼這麼牛?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號稱半飽,一直過量

我們最偉大的事業是生活得愜意

新浪微博:

範範龍捲風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風味橫行,最上頭還是紅膏肥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