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偶然讀到大詩人蘇軾寫的《雨後行菜圃》,裡面有這麼一句: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

我立馬被這白崧給勾得口水直流。這味道和羊羔、小豬相似,比熊掌還好吃的,到底是啥稀罕物啊?一查,原來是大白菜!

菘性凌冬晚調,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其色青白也。——《本草綱目》

從詩文中可看出,資深吃貨蘇東坡愛的是大白菜的清甜滋味,而李時珍則喜愛白菜"有松之操,其色青白"。真可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而從古到今,從士大夫到文人墨客,甚至深宮的妃子都對白菜情有獨鍾。要說這白菜的寓意和滋味,且聽我一一道來。

從水墨白菜到白菜碑,古人借白菜對為官者的勸誡之意,流傳久矣

坊間常看到"菜根香"的字畫,從那寡淡的菜根中,咀嚼出幾多人生真味。

而白菜作為老百姓常吃的草根菜餚,也被文人墨客寄予了深刻的寓意。且看這幅清代畫家惲壽平繪製的《蔬果園》。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蔬果園》.惲壽平(清代)

畫中一棵水墨大白菜,濃淡乾溼之間揮灑出無盡的生機。點睛之筆,卻是畫面左上角的題跋:"不可使士大夫一日不知此味 黃涪翁語"

"涪翁"是北宋大文學家黃庭堅的號,因此這題跋的內容其實來自於黃庭堅。因畫幅尺寸的緣故,惲壽平只題了上句,下句卻是:"不可使小民一日有此色。"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意思就很明顯了,"不可使士大夫一日不知此味",是對士大夫,也是上位者的告誡,提醒他們要清廉自守,勤儉內視,別忘了布衣蔬食的滋味。而下句"不可使小民一日有此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為官者要以民生疾苦為念,不能讓黎民百姓面有菜色。

在勤儉、清廉方面做的出色的,當推晚清重臣曾國藩了。他在一封家書中這樣寫道:

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他還說:

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為長久之計。能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模,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

曾國藩,可謂深知白菜之味啊。

而借白菜對為官者進行勸誡的,除了黃庭堅和惲壽平以外,有兩塊年代久遠的白菜碑不得不提。

明嘉靖年間(公元1525年),江西人徐九思到江蘇句容做官,在縣衙門前高高樹立起一塊畫著白菜的石碑,希望藉此提醒自己好好做官。有意思的是,公元1616年,江蘇句容的笪繼良到江西鉛山當縣令,也同樣立下了一塊白菜碑。這兩塊碑時隔近百年,但上面的聯語卻一模一樣:

為人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白菜碑

將白菜刻在石碑上,提醒為官者時時刻刻將為百姓謀福利掛在心上,真是用心良苦,而箇中為官處事的道理,細思令人警醒!

從"清清白白"到"招財進寶",白菜雕的寓意演變,和文化氛圍息息相關

很多人去臺北故宮博物院,都要看那"鎮館三寶"。哪三寶呢?就是:毛公鼎、東坡肉型石、翠玉白菜。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毛公鼎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東坡肉型石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翠玉白菜

這棵翠玉白菜可不簡單,據說是光緒妃子瑾妃的嫁妝。皇妃的身份不可謂不貴重,那為什麼陪嫁一棵大白菜呢?

您掌眼細瞧,不光白菜雕得水靈,菜葉上還有兩隻小蟲子。其實白菜是為了取 "青白"之意,寓意女孩子清清白白;那兩隻小蟲子也很有來頭,一隻是螽斯,有時也叫蟈蟈,還有一隻是蝗蟲。讀過《詩經.螽斯》就明白了,這裡面帶著美好的祝福呢!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詩經.螽斯》

整首詩都在歌頌螽斯(蝗蟲)繁殖能力強,子孫眾多。所以,這棵翠玉白菜,一方面表達對女子清清白白的肯定,一方面則帶著最樸實的多子多福的美好祝願。

據說余光中看到這棵翠玉白菜非常激動,揮筆寫下感慨:

前生是緬甸或雲南的頑石,被怎樣敏感的巧腕,用怎樣深刻的雕刀,一刀刀雕筋剔骨,從輝石玉礦的牢裡解救了出來。

這"解救"二字用得極妙,呼應了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對雕塑的理解,他說:"每塊石頭中都住著一個精靈,雕刻家要做的就是去除多餘的部分,將形象從石頭中解放出來,賦予它生命。"

到了現代,由於白菜諧音"百財",寓意招財進寶,因此白菜玉雕常用來表達人們對富足生活的美好追求。而將白菜和別的意象結合,又將招財進寶的含義大大豐富了。

比如白菜和促織(蟋蟀)在一起,表示珍惜時光,努力發財致富的意思。和蜘蛛在一起,表示既要招財進寶,也要知足常樂。和蟈蟈放在一起呢,因為蟈的諧音是"國",也就有了希望國富民強的美好寓意了。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從象徵女子"清清白白"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招財進寶",白菜雕寓意的不斷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和風俗的變化,細思甚是有趣!

"清白處世"與換白菜,齊白石和白菜之間不得不說的趣事

齊白石老先生各種題材的畫中,尤以蔬果類最能觸人情結。老人家將百姓家常畫出了情趣,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觀之品之讓人回味無窮。

白石老人尤喜畫白菜,一是求畫者喜歡這"百財"的寓意,再者,老人希望通過畫中的"清白"之意告誡子孫,要清白處世,清白傳家,世世清白。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據說有一個朋友特別羨慕白石老人白菜畫得好,求教作畫秘訣。老人哈哈一笑道:通身無蔬筍氣,但苦於欲似餘,何能到?

意思是說:你沒經歷過耕田種菜的日子,卻又想像我一樣,這怎麼可能呢?

白石老先生出身農家,生活貧寒,少時耕田種菜放牛,還當過木匠。那自給自足的生活經歷,"滿園蔬菜繞門青,家家田舍識蔬香"的農家風物,賦予了他的作品無盡的生機和魅力,也烙印在他的人品和記憶中。難怪他給朋友畫完白菜後,題跋道:"他日顯揚,勿忘斯味"

坊間還流傳著白石老人用白菜畫換真白菜的趣事。說的是街口來了一個買白菜的小販,拉了一車白菜,白石老人想,我的畫這麼好,拿去換一車白菜回來多合適啊。於是在腋下夾了一卷畫就去了。誰知小販一聽,心想:這老頭子是不是發燒了?別的不說,我的白菜能吃,你的能嗎?老人家被奚落了一頓,灰溜溜地走了,嘴裡嘀咕著:"真是有辱斯文!"

白石老人用畫換白菜的故事有好多版本,有換成功的,也有換失敗的,都表現了老人家的可愛和有趣。

而尤其可貴的是,白石老人將清白處世、坦坦蕩蕩的做人原則貫徹了一生。

在口述的自傳中,他回顧了"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自己的經歷:

"自丁丑年北平淪陷後,這三年間,我深居簡出,很少與人往還,但是登我門求見的人,非常之多。敵偽的大小頭子,也有不少來找我的,請 我吃飯,送我東西,跟我拉交情,圖接近,甚至要求我跟他們一起照相,或是叫我去參加什麼盛典,我總是婉辭拒絕,不出大門一步。他們的任何圈套,都是枉費心機。我怕他們糾纏不休,懶得跟他們多說廢話,乾脆在大門上貼一張紙條,寫了十二個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復作,停止見客。’"

白石老人用一支生花妙筆,畫出了無數梗白葉青的白菜,更以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踐行著"清白處世"的人生哲學,思之令人感佩!

從百姓餐桌到國宴菜品,白菜清甜的滋味,滋養了一個民族


要說白菜的滋味啊,真是讓人讚不絕口。蘇東坡咱就不說了,白石老人還專門在一幅《白菜冬筍》中題跋,把曾國藩拉來開懟呢!

"曾文正公雲:鴨湯煮蘿蔔白菜,遠勝滿漢筵席二十四味。餘謂文正公此語猶有富貴氣,不若冬筍炒白菜,不借他味,滿漢筵席真不如也。"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老先生就這樣過著布衣菜飯可樂終生的生活,活到了94歲高齡。

要說白菜不光味道好,還是老百姓的保命菜呢。

這一點咱北方百姓最有切身感受,以前一到冬天蔬菜匱乏,只有賣冬儲大白菜的大卡車一輛接一輛,家家戶戶誰不買好幾百斤存著啊?“有了白菜心不慌,蘿蔔白菜保平安”,這都是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話。

老百姓常吃的辣白菜、醋溜白菜、白菜燉豆腐、酸辣白菜,道道都是清新爽口、解膩除油的好菜式。

但白菜可不光能hold住咱百姓餐桌哈,有一道經典川菜"開水白菜",早已登上國宴的舞臺,驚豔了國際友人的味蕾。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開水白菜

據說,有一次周恩來宴請日本貴賓時,客人見上來的菜只是一碗清水上浮著幾棵白菜,認為肯定寡淡無味,遲遲不願動筷。在總理反覆勸說之下,才勉為其難地決定試試,誰知一嘗之下立即目瞪口呆,狼吞虎嚥之餘不忘詢問總理:“為何開水煮白菜竟然可以這般美味?”

還有一位法國星級主廚吃完"開水白菜"後感嘆:"這道開水白菜,好像給了我一道耳光!原來不需要鵝肝、魚子醬、松露,只需要白菜和高湯,就可以做出一道美味無比的菜!"

一棵大白菜,為何滋養了一個民族的胃口和精神?

大廚的話說到點上了,開水白菜聽似樸實無華,實則盡顯上乘的制湯功夫。

開水,其實是至清的雞湯。百科有云:

此湯要用老母雞、老母鴨、火腿蹄肉、排骨、乾貝等食材分別去雜入沸鍋,加入料酒、蔥蒜等調味品調製至少4小時,再將雞胸脯肉剁爛至茸,灌以鮮湯攪成漿狀,倒入鍋中吸附雜質。反覆吸附兩三次之後,鍋中原本略濁的雞湯此刻呈開水般透徹清冽之狀,香味濃醇敦厚,不油不膩,沁人心脾。

而白菜的選料也很講究。坊間常將開水白菜中的白菜用娃娃菜代替,其實正宗的選料,要選取將熟未透的大白菜,而且只選用當中發黃的嫩心,清甜之味無匹。將嫩心微焯之後用清水漂冷,去盡菜腥後密扎小眼,再用雞湯淋澆至燙熟。將燙好的菜心撈出墊入缽底,再輕輕倒進新鮮的雞湯,開水白菜乃成。

密佈小眼的白菜嫩心吸足了雞湯的美味,聞起來清香撲鼻,吃起來清鮮柔美,自勝過那萬般佳餚。

正是應了那句俗語:"百菜不如白菜",細品甚是有趣!

結語

白菜,用它凌冬晚調的生命力,滋養了冬日裡萬千百姓寡淡的胃口,更以"清白"之姿,滋養了一代代國人的氣節和精神。

宋代詩人汪信民就說過:"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

嚼得白菜,做得百事。書盡於此,與諸君共勉!

——全文完——

作者秋意居:用淺淡的筆,書寫冷暖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