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了這碗酥油茶

乾了這碗酥油茶

自古藏區同胞就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製作過程

乾了這碗酥油茶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緻: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後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口徑大小一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搗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

牛羊奶經過這樣搗打後,其中的油質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於皮翼中,冷卻後便成酥油。酥油以夏季從犛牛奶裡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裡提煉的則為純白色。酥油是藏族人民日常土活中的一種主要食品,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拌糌粑,酥油為主料之一。打酥油茶、炸麵食也要用酥油。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時,點燈、煨桑等都離不開酥油。酥油還可以軟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繩革條,在牧區,男女青年還用它擦臉,以保護皮膚,防曬抗寒。被譽為青海塔爾寺密宗“藝術三絕“(酥油花、堆繡、壁畫)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獨特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馳名中外。

歷史傳說

乾了這碗酥油茶

乾了這碗酥油茶

藏族嗜好酥油茶,有一則民間愛情故事,敘說了酥油茶的來歷。

傳說,藏區有兩個部落,曾因發生械鬥,結下冤仇。轄部落土司的女兒美梅措、在勞動中與怒部落土司的兒子文頓巴相愛,但由於兩個部落歷史上結下的冤仇,轄部落的土司派人殺害了文頓巴,當為文頓巴舉行火葬儀式時,美梅措跳進火海殉情。雙方死後,美梅措到內地變成茶樹上的茶葉,文頓巴到羌塘變成鹽湖裡的鹽,每當藏族人打酥油茶時,茶和鹽再次相遇,這則由茶俗引發出的故事,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文化淵源

乾了這碗酥油茶

人們說,沒有喝過酥油茶,就算沒有到過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異味難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

千百年來,在與嚴酷的自然條件作鬥爭時,藏族人民創造了酥油茶文化。圍繞茶文化,還有茶會,貫穿於交友、節慶、離別、愛情等聚會中。酥油茶的喝法,德欽藏族喜歡加奶渣,中甸、維西藏族則追求純正。

禮節禮儀

乾了這碗酥油茶

乾了這碗酥油茶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

剛倒下的酥油榮,客人不能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才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裡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讚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

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裡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小知有話說:

藏族人民生活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氣候,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剛毅的民族個性,也就形成了藏民族獨具高原特色的飲食文化,所以藏族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

酥油茶醇正芳香,既能解渴,又能滋潤肺腑,還能產生較大的熱量,所以特別適合藏族人民高原禦寒的需要。另外,由於牧區群眾的日常飲食多以牛羊肉和糌粑為主,少食瓜果蔬菜,茶裡含有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部分維持了人體營養的均衡。同時,飲茶還有助於消化和維持人體的酸鹼平衡。

小夥伴們,閒來無事可以喝一些酥油茶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