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今天看到大家都在討論北京一個店,咖啡、果汁的全部成本透明化,做成了貼紙。雪莉SOE拿鐵,20g豆子成本價4.80元,鮮奶2.85元,加上餐巾紙、信息卡、損害,一杯賣12.99元。普通美式只要5.99元。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看到這個爭議,我的第一反應是自我反省,作為一個天天吃瓜的18線自媒體,我其實上星期就看朋友去店裡喝了。可能我沉迷賣牛肉丸,也就沒當回事,對自己捕捉熱點的能力感到深深擔憂。但是種瓜我不行,吃瓜可得趁熱。


這家店爆出來,身邊朋友大概有這麼幾種聲音。


學生黨:大學附近開不開啊,1個月30塊錢會員費,看書複習談戀愛,還能敞開了喝,美滋滋!平時去星爸爸,不把書看完都覺得對不起咖啡錢。

互聯網民工:用利潤的操作換流量666,但是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接下來的難題吧。

咖啡館主:真黑,你把成本都寫出來了,是在說我們都在賣高利潤的飲品嗎?

網紅:又有新噱頭的地方可以拍照發朋友圈了。

供應商:新模式?有流量?可以去合作供應原材料,不賺錢,推廣省點廣告費也不錯...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5.99元美式這個瓜挺大,各有各的吃法。但是商品少賺一點,甚至不賺錢,收會員費的模式也不少見了,Costco不就是?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Costco最早推行的會員制的時候,也遭遇了巨大的失敗,還差點死掉。起死回生靠的是給高級會員2%的消費返點,如果月消費500美元,一年下來就賺回來了。如果在500元以上,甚至可以賺錢。


商品便宜,因為Costco的週轉率是12,意思是1個月內就能把貨物賣出去,一年可以週轉12次。你細品,同一筆錢Costco一年可以週轉12次。不僅解決了現金流,而且利潤 x 週轉次數,即使利潤低,但是次數足夠多,一年算下來總利潤照樣超車。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Costco的商品組成是25%自營商品+75%品牌商品,不但要優化品類,還得壓縮庫存週期。但是Costco非常重視肉類商品,肉不像工業品一樣標準化,也只有把這種差異化商品做到極好,累積了消費者的信任。讓消費者一而再,再而三來購買,才能增加粘性。


上面內容摘自劉潤老師《5分鐘商學院》。如果我們把這3個內容放回到這家店身上就好很好理解了:


30元的會員費,也相當於去其他店喝1杯咖啡,能快速回本才可能吸引人辦會員費。會員足夠多,至少房租水電的成本就解決了;


咖啡豆、牛奶、紙巾…這些耗材都是賣咖啡的變動成本。低價的咖啡,在街上也不少,但是成本清單這招“損棋”真的高。公開化、透明化打開了客人的心理賬戶,購買率變高,週轉越快,資金成本就變得非常便宜;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那麼5.99元的咖啡究竟好喝嗎?我覺得應該不會難喝,朋友也覺得不錯。因為小著只有把產品和服務做好了,客人才有消費粘性,就像Costco裡的肉類商品。


這個模式裡是每個動作都是一環扣一環。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小著的故事再動聽,衣服多好貴,線上社區的構想多出色,白天咖啡,晚上賣雞尾酒的線下流量轉換成app下載,感覺都跟我這樣打小算盤的吃瓜群眾沒啥關係。


雖然人家也沒想過靠咖啡吃飯(怎麼那麼像某國民品牌?),我倒是注意到了一個詞是:社區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我們一直把社區咖啡館掛在嘴邊,這種定價方式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

會員模式會不會成為社區店的新盈利模式?

以往通過咖啡豆、牛奶、租金水電等成本,去給咖啡定價是否過於簡單?

社區咖啡館能不能把咖啡當成自營商品,然後增加一些其它品牌商品?比如賣賣水果、廁紙?


成本價透明化,5.99元1杯的精品咖啡,損人不利己?

70%腸粉+30%咖啡的洪浪腸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