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寧化客家擂茶在寧化小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用料講究,清香、爽口、味道獨特,不僅解渴還有治病的功用,深受海內外賓朋喜愛。

擂茶的製作工藝十分獨特,工具一是陶製擂一個,二是用樟木或油茶樹幹做的擂持(棍)一根,將青草藥細葉金錢、艾葉、馬蹄金、斑筍菜等青草藥切碎,將其與茶葉、油、鹽等同時放入擂缽中,用擂持擂成稀泥狀,然後將花生仁、綠豆、赤豆、玉米、粉幹、瘦肉、豬小腸等配料放入鍋中煮熟後,再將擂好的“茶泥”倒入鍋中攪拌,再放入一些蔥花、芹菜等香料,一缽熱氣騰騰清香四溢的擂茶就可上桌了。

寧化客家擂茶的流傳歷史十分悠久,迄今已有1200多年。寧化在建縣之前稱黃連峒,是一個偏僻、閉塞,人煙稀少的地方,開縣始祖巫羅俊為了百姓不受土匪侵擾,帶領客家先民選擇了石壁這個地方建築城堡,以保護民眾的安全,遠近各地的百姓聞訊爭相前往投靠,於是巫羅俊把他們組織起來墾殖開發,當時客家祖地石壁森林茂密,氣 溫溼熱,瘴氣與毒蟲、野獸時常威脅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常常有不少鄉民中暑生病。巫羅俊的夫人見此情景,帶領婦女到田間採集新鮮艾葉、薄荷等青草藥洗淨、切啐、擂爛,並將其與茶葉、油、鹽等製作成擂茶送到工地讓漢子們而飲用,起到治病與解渴的作用。鄉民大規模闢地墾殖的開發大大促進了黃連峒的發展,特別是石壁地區有了長足的發展,因而名聲遠播,於是招來絡繹不絕的中原南遷漢人,使黃連峒'地曠齒繁'。唐貞觀三年(629年),天下基本靖寧,巫羅俊考慮到'黃連去長安天末,版籍疏脫',沒有正式建置不行,因此親自到長安面見唐太宗,要求授田定稅,唐太宗甚喜,授巫羅俊官職。至唐乾封二年(657年)寧化有了鎮的建置,名為'黃連鎮',結束了'版籍疏脫'的歷史,為50年後寧化建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寧化客家擂茶,不僅能解渴、充飢,還能清涼降火、消痰化氣、健脾養胃。由於擂茶中有青草藥、芝麻、炒米、炒豆等多種佐料,故擂茶具有清香、爽口、味道獨特的口感,深受客家人的青睞。起到治病與解渴的作用,從而使擂茶得以在客家地區流傳下來。

每次回老家媽媽必做的一道美食,每次都要吃上個好幾碗,在外面沒有食材所以做不了,有想一飽口福的可以來我們家鄉,還可以瀏覽一下客家傳承下來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