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白酒江湖——《閒話白酒》·茅臺的故事(二)

異地易地實難複製 本地茅臺才是佳釀

【閒話白酒第十二盅】原著:京城老楊(編次:南柯非太守)

上回說到,茅臺鎮可是在萬山叢中,漢朝為了打通南絲綢之路,從四川修棧道才進了貴州,有了通往茅臺的第一條路。隨著茅臺酒的發展,茅臺鎮也越來越有名,各種原材料的運進,茅臺酒的拉出,年年修路拓寬,一直髮展到有了能通汽車的公路。即使這樣的公路,也是頂多有兩輛車的寬度,要小心點才能錯著過車。汽車一直是在山間盤繞,翻過一座山又是一座山,而且山路全是“之”字型的,用司機的話就是胳膊肘彎的路,坐在汽車裡,像我們這樣只在城市開慣車的人,坐在車上也只敢往前看,還要用手揪住車上的什麼東西。如果往兩邊看,一面是懸崖峭壁,另一面是無底的深淵,看得人眼暈、害怕,所以當時很少人願意去茅臺酒廠參觀,他們酒廠開會也都是選在貴陽或者是遵義。

茅臺鎮其實是個很小的地方,它現在還屬於仁懷縣。過去,擱在我們陝北,也就算個大村,因為酒廠,才慢慢地發展起來,但是在山區,任你怎麼發展也架不住沒有空間,四周全是山,平地太少了,稍微要蓋個什麼東西都要挖山,劈出一塊平地才能蓋個車間廠房等等。隨著茅臺酒的出名,各地不斷擴大的需求,就要求酒廠有一個大的發展,增加產量。可是,茅臺鎮就這麼巴掌大的地方。於是,貴州省政府就想把酒廠搬出這個山圪嶗,再找一個有大發展的城市來修建一個全新的茅臺酒廠。選來選去,因為酒廠的建設需要一定的特定環境,新廠址選在了赤水河邊的遵義市,新廠房、新車間、新辦公樓,鳥搶一下子換成了大炮, 不過做酒的傳統工藝不能變、材料不能變、工人也沒有變,按照原來的方法、原來的師傅、原來的材料,做出了新的茅臺酒。新酒出來之後,各路專家一品,根本就沒有茅臺酒的味兒,跟原來生產的茅臺酒完全是兩個酒,不可同日而語。茅臺酒離開了茅臺鎮那個地方就不是茅臺那個味兒,原本挺高興的一件事,滿腔熱情,現在心灰意冷了。做出來的酒也得賣呀,又不能砸了茅臺酒的牌子,沒辦法,給新酒起了名字叫“珍酒”。我們從這個真實的事情也可以看出,茅臺酒離了茅臺鎮特殊的環境還真的出不了茅臺酒的這種味兒。不光茅臺酒是這樣,其它的酒也同樣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才有了它的特點、它的味道、它的光輝,離開這些條件,真要生產出名酒就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2008年底始,因為長期以來的體制性束縛以及市場投入不足等多種原因,導致了貴州珍酒廠走向了資不抵債的境地,珍酒廠實施政策性破產重組。2009年8月28日,華澤集團(金六福)以8250萬元成功競拍收購貴州珍酒廠100%的股權,並改制原“貴州珍酒廠”組建成立了“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


十年前的白酒江湖——《閒話白酒》·茅臺的故事(二)

再說一個現在市場上賣的所謂15年茅臺、30年茅臺、50年茅臺、80年茅臺是個怎麼回事。在國慶60週年的時候,有人買斷推出,炒作什麼國慶60年慶生酒,賣好幾千塊錢一瓶。後來有人出來說明,那根本不是60年前生產的茅臺酒,只是在勾兌時加了一點老酒調味兒而已。事實上,不管現在出的什麼所謂的“年份酒”,都是一種炒作,在白酒生產的過程中本來就有一道工序,過去叫“加香”。因為在前面的篇章中,老楊已經講過,白酒生產是有一定工序的,剛蒸出來的原酒是辣口的,要在窖中存放,也就是窖存一定的時間才能出廠,而且窖存的時間越長,酒的品質越好,香味兒越濃。新酒出窖時需要勾兌,就是度數高的加水,香味兒不夠的時候加香,跟我們炒菜時覺得不夠味兒就加點味精,拌涼菜的時候要點一點香油一樣,所謂加香就是在新酒中加上一定比例的老酒,那些老酒就是每次窖存的酒都要存留的一部分,就跟我們愛吃饅頭的,每次蒸饅頭時都要留一部分發面當作下次發麵時的麵肥一樣。當然留下的這些酒到了一定的年頭就是加香的老酒了,如果加的是存了十年八年的老酒,那就應該叫15年茅臺了,而絕不會是整瓶存了15年的茅臺酒,這一點您可要千萬聽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