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9茶談|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有“白酒”這一稱號

​上期,我們談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釀酒業情況。今天,我們繼續講漢代時期的釀酒發展情況。


1、酒麴品種增多,酒麴質量提高

漢代普遍以曲釀酒,《方言》中列舉了、、等多種酒麴,這不僅是因為各地方言不同造成的,也是酒麴品種增多的一種反映,從《說文解字》中對以上文字的解釋可看出。


小9茶談|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有“白酒”這一稱號

來源網絡

不僅酒麴品種增多,酒麴質量不斷提高。王莽時,魯匡建議“法古令官作酒”,其中提高“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漢書·食貨志》),這是我國釀酒史上關於用曲比例的最早記載。另外東漢末年的一條記載,九斛米或十斛米的釀酒原料,只需用曲三十斤(曹操:《奏上九醞酒法》)。


兩相比較,到東漢末年,用曲量已有過去的50%,大幅度的下降為20%,用曲量的減少反映出黴菌和酵母菌的純度有了提高,曲的糖化或者酒化能力得到了增強。


2、酒精度數提高

漢代釀酒技術的發展,還表現為成酒度數(酒精含量)的提高。


漢代早期釀製的酒,一般度數較低,根據魯匡所言,西漢末年至王莽時,粗米二斛可得成酒六斛六鬥,原料與成酒之間的比例高達330%。出酒量如此之高,說明酒中水分含量高而酒精含量低,度數低的酒容易酸敗變質。


小9茶談|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有“白酒”這一稱號

來源網絡

史書中有不少關於漢代酸酒的記載,《漢書百官公卿表》記有“廣安候任越人為太常,坐廟酒酸論”。可見,即使是皇族宗廟祭祀所用的好酒,也是容易酸敗的。


由於度數低,成酒的保存期限一般不長。甚至還有“日昃不飲酒,酒必酸”(《法言》卷三)的記載。


東漢之後,出現了一些度數較高的酒,《漢書·平當傳》有如淳注云:“稻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中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下尊。” 如淳是三國時人,他所說的出酒量,較西漢末年“粗米二斛可得成酒六斛六鬥”的比例有了明顯下降,酒的度數應該也會相應的提高。


另外,通過飲酒量的對比,以及酒價的變化,也可看出酒的度數確實得到了提高。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美酒為毒,酒難多飲”、“過於三觴, 醉酗生亂”。三國東吳昏君孫皓以強逼朝臣飲酒為樂,“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七升較之西漢的動輒石餘的飲酒量,不能算多。


西漢時的酒價,《漢書·昭帝紀》有記載,“賣酒升四錢”,每鬥不過四十錢。東漢末年,則出現了“斗酒至千錢”(曹丕《典論》)和“美酒鬥十千”(曹植《齊琴行》)的記載。


東漢末年酒價的昂貴固然有谷價因素,但也說明此時出現了質量較高因而價格貴的美酒。


3、釀造技術的提升

大約在東漢時,出現了“九醞”新的釀造方法。


曹操在《上九醞酒法奏》中寫到,“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臘月二日漬曲,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釀法飲。曰譬諸蟲,雖久多完,三日一釀,滿九斛米止,臣得法,釀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飲。若以九醞苦難飲,增為十釀,差甘易飲,不病。”


奏文全面概述了釀酒原料,用曲比例,釀造時間、方法、過程和效果。其實這種方法,就是在釀造時,採取連續投料,分批追加原料,以保持一定濃度的糖份,造成酵母菌充分發酵,使釀成的酒更為醇厚。


小9茶談|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有“白酒”這一稱號

來源網絡

九醞酒法的出現,對於提高酒的度數,起到了很大作用,並對後世的釀酒方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齊民要術》所總結的造酒法中,連續投料的釀造方法佔有重要地位。


3、酒類品種增多

酒類品種的增多,也是漢代釀酒技術發展的突出表現。漢代時,各種酒名大量出現,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以釀酒主要原料分類。

如稻酒,河北滿城漢墓陶器文字有“稻酒十一石”;如黍酒,《說文》有“釀、黍酒也”;如秫酒,《說文》有“杜康作秫酒”;如米酒,馬王堆一號漢墓竹簡中有“米酒”。如甘蔗酒,“梁人做諸蔗酒,名日金漿”(《西京雜記》)等。


第二,以釀酒所用配料命名。

如椒酒 。正旦“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四民月令》);如柏酒。“正旦以柏葉酒上壽(《漢官儀》);如桂酒。“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漢書·禮樂志》)


第三,以釀造時間和方法分類。

漢代釀酒多在冬、春兩季,亦有在秋季者,所以有春醒、春酒、冬釀、冬酒、秋釀等名稱。


關於釀造過程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有如下記載:“醴,酒一宿孰也”(《說文解字》卷十四),“酒則十旬兼清。”(張衡《南都賦》)等,“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 ,名酚酒。”(《後漢書·禮樂志》)等。


可見,漢代釀酒所用的時間,短可一日,長達一年,其間還有十旬、百日、半年、八個月等。按照釀造方法命名的酒,有“肋(即瀝)酒”、“溫(即醞)酒”。


第四,以酒的色味分類。

顏色上有《居延漢簡考釋 》釋文卷三之“黃酒”;《周禮》鄭注、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之“白酒”等。味道上有《周禮》鄭注之“恬酒”;張衡《南都賦》之“甘醴”等。

總之,造麴技術的發展,成酒度數的提高,酒類品種的增多,都充分說明了漢代釀酒技術有了迅速的發展。正如自然科學史研究者羅志騰所說,“到了西漢繁榮之後,我國釀酒工藝才有了一個新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