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地產越來越難玩了。

地產人那種怎麼下都是好棋的爆棚自信感正在消失,地不好拿、“房住不炒”、業主也不好伺候,這盤“大富翁”遊戲開啟了hard模式。

與此同時,搞商業地產的兄弟們現在也很苦惱,時代變了,百貨不好使了,電商又把流量搶走了,現在人都不愛逛街了,這還怎麼做?

聰明如地產人,早就學會了借力使力,用各種配套資源來為地產增值,甚至還能發掘新的盈利增長點。文化、旅遊、教育、健康、醫療等等,地產似乎什麼概念都能加,加什麼都能玩出新高度。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古時“孟母三遷”典故到現代社會對學區房的熱衷,看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孩子的教育是每一個家庭規劃中的重中之重,學區自然也就成為了人們選擇住房時的重要考量標準。

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未來,社區周邊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有著良好的學習氛圍,特別是那種涵蓋了幼兒園、小學等多種教育資源的房子收到許多購房者的青睞;有教育資源的房子,能夠保持穩定的成交,讓資產保值增值;房子周邊有學校,不但經濟又安全,更能夠節省許多接送孩子路上浪費的時間,而這些時間節省下來之後可以增加與孩子相伴的時光。

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所以更多的開發商在開發項目時,把教育配套作為重中之重。在房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後,房地產開發商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也一直緊跟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而變化,“地產+”的發展也更是房地產商尋求新的增長點的重要模式,所以房地產商在開發項目時,除了簽約或引進城市中已有的重點名校,“地產+教育”的模式也逐漸興起。“地產+教育”而言,此種模式即解決了家長痛點,又給開發商帶來新的機會。

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縱觀房地產蓬勃發展的20年,其實行業領先者早在90年代就涉足了教育。國內許多大型品牌開發商,都已經涉足了“地產+教育”的開發模式。

1994年,碧桂園就成立了第一家學校,目前碧桂園旗下的博實樂教育已經擁有64所學校。1996年,萬科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合辦成立了“復旦萬科實驗學校”;

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近年來又先後創辦了萬科雙語學校、浦東萬科學校等,其教育體系覆蓋了小學至高中;2015年萬科又聯合深圳名校-深圳中學共同創辦了創新型國際化學校梅沙書院,以“培養具有中國精神的世界公民和領袖人才”為目標,致力於創建一個創新、優質、不斷髮展、具有中國特色且具有多元文化的高端品牌學校;2017年5月,萬科發佈教育業務全新戰略規劃,並正式啟用“德英樂”教育新品牌,以一種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方式將愛傳遞。

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2015年,世茂集團、中國金茂和正榮集團都選擇了做“社區”,樣式也五花八門,從“360°”到“全階段教育”,再到“U18成長社區”。把自己的房地產項目打造成為社區式的教育平臺,從文教、藝術、非學科到全階段各有各的賣點。

2017年,保利地產高調宣佈進軍教育行業,並且主要瞄準了近期爭議和熱度極高的幼教領域。

同年12月,華潤置地與深圳羅湖區教育局簽約創辦首所“未來學校”,低調進軍教育。

……

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從宏觀角度看,地產和教育歷來是國內供需不平衡的兩大領域,二者結合,許多有利因素,解決了當下一些教育問題:隨著國內放開二孩政策,加上教育資源本來就比較分散,不少地區出現了“入學難”、“擇校貴”,甚至好的教育資源集中扎堆等現象,“地產+教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解決家庭頻繁追求“學區房”的問題,也為地產公司帶來了新的盈利增長點。

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iEDU投資人俱樂部汪菁曾總結到“地產+教育”模式的優勢——

“地產+教育的組合還可以倒逼行業,使優質教育資源分配均衡;地產+教育”行業趨勢形成規模以後,地產公司的思路也在轉變,教育業務將由輔助業務轉向主力營利業務;地產+教育由最初的“合作模式”逐漸向“綜合體”方向發展:“教育+地產+學校”將轉變為“教育+地產+教育綜合體”,即以租賃給教育培訓機構&早教機構等為主要模式,形成新的圍繞教育的綜合體,一方面通過學校品牌效應形成規模,充分整合各項資源,形成集德智體美勞於一體的教育機構;另一方面,向著全產業鏈方向發展,除了滿足孩子對教育資源基本需求的同時,還將與娛樂、餐飲、益智培養等綜合體的形式上發展。”

地產+教育的是商機還是挑戰,碧桂園、萬科都在做了

然而,“地產+教育”還面臨著許多挑戰。vx870118088

地產和教育有著天然的屬性,雖然二者聯合可實現資源的互補和共享,但教育相對是一個長週期性行業,品牌的打造同樣需要長週期的認可,地產週期更短,所以“地產+教育”需要一定的磨合階段。教育綜合體也是,優先解決的痛點還是在教育端,誰能夠提供更為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誰才能夠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