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抗絕望”入手,淺析魯迅作品中的哲學意蘊

中國的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興起,又在魯迅手上成熟,雜文潑辣自成一派,散文充滿哲思,耐人尋味。本文從魯迅作品中的“反抗絕望”為切入點,分析魯迅作品中的哲學意蘊,具體談“反抗絕望”哲學意蘊的主要表現。

強烈的現實精神,對於“此在”的牢牢把握

翁——前面?前面,是墳。
客——〔詫異地,〕墳?
孩——不,不,不。那裡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們的。
客——〔西顧,彷彿微笑,〕不錯。那些地方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也常常去玩過,去看過的。但是,那是墳。〔向老翁,〕老丈,走完了那墳地之後呢?
翁——走完之後?那我可不知道。我沒有走過。
客——不知道?!
孩——我也不知道。
翁——我單知道南邊;北邊;東邊,你的來路。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許倒是於你們最好的地方。你莫怪我多嘴,據我看來,你已經這麼勞頓了,還不如迴轉去,因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
客——料不定可能走完?……〔沉思,忽然驚起〕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裡去,就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我憎惡他們,我不迴轉去。

《野草》中的《過客》

《過客》中的勇士“明知前面是墳卻猛走”,否定了過去,否定了未來,將一切回憶與希冀融入現實中的生命歷程中來。

“此在”是海德格爾代替人的概念,在他提出的哲學觀點裡,拋棄了“人”的概念,用“此在”來代替,“此在”就是這世上展開發展的人,是人必須處於成長過程中才能有生存價值的概念。


從“反抗絕望”入手,淺析魯迅作品中的哲學意蘊

對於現實,魯迅有一份強烈的社會擔當與民族氣節,剛健入世,可現實是黑暗的,從當時的國情來說,政治上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經濟上積貧積弱,文化上與世界脫節,固步自封,國民性麻木不仁,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一切千頭萬緒,當時的中國在任何方面都是受人欺凌,魯迅對於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封建官員與知識分子階層,即便是在五四運動後,仍有不少賣國賊投降帝國主義,一系列的“復辟”事件與革命的命途多舛,讓當時的中國處於一片黑暗當中。也正是看透了現實,與魯迅本人的意識結合,形成了魯迅“過客”式的反抗絕望,反抗不意味著肯定希望,期待希望,而是參透了,看慣了生死,過往與未來,一切的把戲,有了深入靈魂的深刻,有了死亡的意識,才誕生出來的現實精神與奮起抗爭。

種種現實中的黑暗,魯迅用鬥士般的精神,不回憶過去,不寄希望於未來,對於過往痛徹心扉,在悲涼的絕望當中,在一片荒涼當中萌發出對於生命的再認識,處於靈魂的深處,直面死亡後得出了新的結論,即反抗於整個生命過程,把握當下的現實的絕望反抗的現實精神。

個體的覺悟是魯迅著眼的所在

魯迅的關注點,始終在於個人,他把個人的覺悟作為社會變革的標誌,由此,社會個人的覺悟是與作家探討社會出路、國家富強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繫的。換句話說,個人怎麼面對人生,怎麼思考人生緊緊相連於社會的出路。《野草》中反抗絕望哲學意蘊的主題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誕生。

基於這個著眼點,我們來看魯迅的《野草》,《野草》只屬於魯迅自己,這也是魯迅個人對於人生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於上文提到個人與社會救亡關係的體現。《野草》表達了一種深深的焦慮與不安,“我”作別了天堂地獄,卻無處可去,惶惶不可終日,要反抗,卻陷入“無物之陣”,追求,上下而求索,卻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也正是無可救藥的絕望處境讓“我”有了對於生命意義的再認識與再思考,生命的意義就處於這種絕望反抗的處境當中,處於反抗當中。

總之,悲劇意味的個體生存,賦予了世界以意義。絕望反抗將個體的生命價值與世界相聯繫起來,再將世界的負擔由個體承擔起來。


從“反抗絕望”入手,淺析魯迅作品中的哲學意蘊

絕望反抗是民族的,是客觀的

上邊說到的,是從絕望反抗的個人意義來說,但絕望反抗絕不是隻是從個體角度來說的,它具有社會意義,阿Q的“精神勝利法”即使在現在社會也有相應的表現,當時國民的麻木,《藥》中的人血饅頭,看客式的大眾,祥林嫂,閏土等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都是社會客觀的表現,《風波》《阿Q正傳》《祝福》等小說的主人公,沒有自知的能力,對於生命沒有自己的覺悟,完全按照自己的本能去生活。

有如阿Q,別人欺負了他,他知道辱罵回來,打不過的就在背地裡罵,欺負不過別人,去找小尼姑撒氣,吃飽了不餓,待到革命到來,阿Q不知“革命”為何物,只知道說自己是革命人,平日裡威風的地主,所有人都懼怕了,到死,看著圍觀的群眾,覺得自己有著一種慷慨就義的風範,不禁朝著人群大喊大叫。所有的行動,阿Q都是出於本能,獲得尊重的本能讓他去欺軟怕硬,維護自尊的本能讓他狡辯,讓他自欺欺人,魯迅摘除了阿Q“思”的能力,對於命運,任其驅使,這樣處理是因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客觀,它真實存在,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群都是阿Q、祥林嫂式的人物。

由此,魯迅並不是把絕望反抗只限於個人當中,他用來描繪了社會現實,再描繪出這種社會現實中後,我們清楚地得知魯迅並不是超脫於社會之外,而是融入了社會,像阿Q這種人並不能反抗自己的命運,得知生命的意義,“精神勝利法”不可能挽救阿Q,不可能從毀滅的結局中奮起反抗,也救不了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

對知識分子的表現與剖析,魯迅對於自己的剖析

魯迅在處理知識分子題材上,例如涓生子君,作家夫婦,魏連殳等等,沒有把筆觸過多的放在知識分子的現實生活與處境當中,而是深入靈魂,將心理描寫寫到極致,把知識分子內心的想法,自尊解構,展示了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而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魯迅將自己也大膽剖析,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魯迅將自己在作品中暴露無遺,直面自己的心靈,對靈魂進行偉大的拷問,在《狂人日記》中說“我”也吃過人,這種高尚的人格讓魯迅成為偉大的作家,對於現代社會也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