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豆汁記》:一碗豆汁,映襯著北京人的“雞湯”哲學

說到“京派小說”,大家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老舍的小說吧。不管是《駱駝祥子》、《二馬》、《離婚》,還是《我的母親》、《正紅旗下》,裡面都有著濃厚的老北京的“衚衕味兒”。字裡行間,滿是北京人特有的說話方式,和北京的民俗風情。

可要知道,在老舍後,還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葉廣芩。她早年間在北京長大,深受“北京味兒”的薰陶。她的主要作品有《本是同根生》《誰翻樂府淒涼曲》《黃連厚朴》,以及長篇小說《採桑子》等。曾獲魯迅文學獎、駿馬獎、北京文學獎等多種獎項。被譽為:“繼承老舍的京味小說家”。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他他拉莫姜,滿族,早年間在宮裡做宮女,後來被太妃賜婚給廚子劉成貴,更開啟了她不幸而又坎坷的一生。後來,溥儀解散了宮中眾人,劉成貴失蹤,只剩莫姜一人苦苦維生。而當劉成貴回來的時候,莫姜不計前嫌,依然忍受著家暴選擇接納他。到晚年,因為孩子的叛逆,讓莫姜愧對曾經的僱主,選擇和劉成貴一起結束她這坎坷而不幸的一生。

很多人說,莫姜是一個通透的人。雖然沒什麼文化,可她在生活中卻處處看到哲理,找到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初聽到這個評價,期待著可以看到莫姜的“通透”,可在新時代女性角度看來,莫姜只是一個在舊時代活的比較機靈的人,身上帶著舊時代的烙印,她活的並不通透。


《豆汁記》:一碗豆汁,映襯著北京人的“雞湯”哲學


01、一碗豆汁,是北京人的一日三餐,也是北京歷史變遷的見證

豆汁,是北京特有的一道傳統小吃。愛喝的人自然離不開,而不愛喝的人只嫌有一股泔水味。葉廣岑曾這麼評價它:“豆汁看起來淡淡的,甚至有點酸,有一點苦。但是後味是非常甜蜜的,很醇厚,一言難以道清豆汁的味。”

而豆汁作為北京人的傳統小吃也由來已久。還記得書裡,我們的大廚回鄉下去的時候,母親總愛拿豆汁拌飯,就著鹹豆角,當我們的晚飯。而當我嫌棄這晚飯不好吃的時候,母親則說,這是她小時候,祖母經常做給她的晚飯。而母親,出身貧寒,豆汁是當時的“貧民食物”。

關於豆汁,還有這麼一種說法:豆汁兒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串背街、衚衕。不用“喚頭”(招徠顧客的響器),也不吆喚。因為每天串到哪裡,大都有準時候。到時候,就有女人提了一個什麼容器出來買。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

直到現在,許多老北京人依舊離不開豆汁。而豆汁和焦圈更是北京人早餐的標配。許多外地人初時喝到豆汁,便感覺難以入口。可殊不知,這是北京人的最愛。甚至,在很多北京人心裡覺得,沒有豆汁,人生便不完整了。

可惜的是,如同小說最後寫道:從網上看到東直門外的豆汁鋪搬進了北新橋二條,而現在的豆汁稠糊糊的的不知勾了多少芡,不再正宗了。

在我看來,豆汁彷彿是北京歷史的見證者。他見證過清朝的鼎盛輝煌,經歷過舊時代的遠去,現在依然還融入在我們平日的生活裡。可我想,豆汁是融入在每個時代的北京民眾裡面的,與其說是豆汁見證著北京的歷史,倒不如說,豆汁就是民眾的縮影。豆汁的變遷就是北京的變遷。


《豆汁記》:一碗豆汁,映襯著北京人的“雞湯”哲學


02、絕妙的三重隱喻:一碗豆汁帶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京劇裡也有一齣戲叫《豆汁記》。大致講述一個窮秀才在趕考的途中,囊中羞澀,暈倒在乞丐門口。而乞丐的女兒金玉奴用豆汁救了這個窮秀才一命,秀才醒後,心生感動,決定“以身相許”。可後來,秀才高中後卻嫌棄金玉奴丟人,拋棄了她。

這,如同莫姜。

小說裡,一共有六處提到京劇《豆汁記》,其中一、二、六處更突顯出莫姜的處境。

第一處初見莫姜的時候,戲曲中窮秀才莫稽唱:“大風雪似尖刀單衣穿透,腹內飢身寒冷。”而剛好,金玉奴在風雪天的時候為自己撿來了個丈夫。同樣是在風雪天,我的父親,為我撿來了莫姜。在這裡,作者以金玉奴的唱段,暗喻莫姜出場的可憐和困境。

第二處在莫姜喝豆汁稀飯的時候,“我”想起在戲曲中莫稽將豆汁喝得“熱烈而張揚”,可很奇怪的是,莫姜靜悄悄、沉穩又矜持的吃著,吃的斯文,絕不像還沒吃飯的人。而這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凸顯莫姜的性格沉穩,更為她是宮女出身埋下了伏筆。

第六處則是劉成貴出場的時候,四爺、四太太看完改編的《豆汁記》歸來,原來的《豆汁記》在同情金玉奴的同時,也維護了封建道德。但是,經荀慧生一改就變味了,莫稽因為忘恩負義、害人性命被查辦,而金玉奴則繼續回家侍奉爹尊。這個結局,既是善惡有報,也是出了惡氣。可金玉奴這兩種結局和莫姜都不同。莫姜不計前嫌,不僅收留了劉成貴,還連帶接納了劉來福。這就是莫姜,軟弱與寬厚統一在她身上,如同豆汁,無法一言說清他的滋味。


《豆汁記》:一碗豆汁,映襯著北京人的“雞湯”哲學


在我看來,金玉奴就如同莫姜。在貧困的時候,跟著一個男人,可最後,感情總是敵不過現實,男人總會拋棄她們。可唯一慶幸的是,在被拋棄後,莫姜依舊可以堅強的面對生活,不卑不亢的活下去。

小說裡,還寫道了豆汁的熬法:用鋸末慢熬,水與渣完全融合,酸中帶甜,醇味十足。豆汁是下里巴食品,不上菜譜,不登大雅,雖其貌不揚,卻滋味悠長。就如同莫姜,普普通通,如同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初看並不會使人驚豔,只有在長期的相處中,才漸漸發現她的好。

莫姜,如同豆汁,也如同《豆汁記》,在平淡中尋找幸福,在艱難中等待希望。


《豆汁記》:一碗豆汁,映襯著北京人的“雞湯”哲學


03、從現代女性的角度來看莫姜

很多人看完《豆汁記》,都會為莫姜那平凡而坎坷的一生所感動。並紛紛稱讚莫姜是一個難得活得通透的一個女子。那麼,大家為什麼那麼推崇莫姜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莫姜的人生哲學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

還記得文章中,有好多處提到了莫姜跟我說的人生哲學,“人生在天地間原有俊醜,富與貴貧與賤何必憂愁?”“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暇穢”“個人有個人的命,不能強求”。這些如同大道理般的人生哲學竟然以一種那麼簡單的道理說出來,不得不說,莫姜實在是一個擅長從生活中發現美的人。

不僅如此,莫姜在生活中也特別有儀式感。比如,早餐吃的“螺獅轉兒”,烙的小巧玲瓏,精緻可愛;而平日裡的小點心,肉腸,鴿肉包,無不證明著她的心靈手巧和在生活和食物中的儀式感。

對己,乾淨體面;對外,在生活中具有儀式感;對人生,則從食物中悟到人生道理,不得不說,這是莫姜的美,也是莫姜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

2、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傳統漸漸消失

這幾年,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許多傳統也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了。現在有很多老手藝人紛紛貼告示說要找徒弟,把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可是,大部分的年輕人卻不會理會這種“傳承”,年輕人永遠愛大城市。我們,似乎在奔跑的過程中,丟掉了自身的很多文化。

還記得有部電影《百鳥朝鳳》,講述的是嗩吶的傳承。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是火葬,而不實行土葬,因此,嗩吶也漸漸沒落了。以嗩吶為例,我們在努力的往新時代發展的同時,我們丟失了自己的很多“傳承”,也因此,我們才會格外懷念曾經的美好。

3、我們對逝去的歲月,總會難以忘懷

有人曾說:“判斷一個人是否老了的標誌,則是看他愛不愛回憶從前。”而現在,我們總是會想起年少時光的歌手,想起初中偷偷買VCD聽的偶像歌曲,或者是,會回憶曾經的華語樂壇,或者香港年代。

為什麼我們會回憶?因為在我們看來,那段青少年時光,是我們最單純,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我們喜愛的不是莫姜,是莫姜所處的那個時代,更是我們曾經的年少時光。


《豆汁記》:一碗豆汁,映襯著北京人的“雞湯”哲學


可是,莫姜是一個活得通透的明白人嗎?

在我看來,並不是。她雖然在那個時代比別人聰明些,可她卻不是一個活得通透明白的女人。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她被敬太妃指婚,卻不敢抗拒“包辦婚姻”

試想,當時她和廚子劉成貴是怎麼樣被指婚呢?原因是劉成貴做了一道好吃的飯菜,敬太妃好奇,並決定打賞。順手看上了在她身邊服侍的莫姜。於是便把二人湊到了一起,讓他們擇日成婚。

在那個時代,已經有很多人主張自由戀愛了。可莫姜因為敬太妃的隨手“拉郎配”,便讓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這也是她坎坷婚姻的開端。在我看來,婚姻是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而莫姜和劉成貴沒有愛情,只有命令。可莫姜卻依舊遵循著舊時代的規矩,不敢反抗。

其次,面對“相敬如賓”的愛人,不敢追求真愛

劉成貴是不喜歡莫姜的。原因很現實:莫姜不僅比他大七歲多,生的還不怎麼好看。而他原本是打算出宮後找媳婦的,但是這個願望卻泡湯了。莫姜也清楚,劉成貴不愛她。可她在出宮後,並不敢鼓足勇氣和劉成貴分開,依然在原地打算投奔劉成貴。

按照現代女性來看,“無愛婚姻”帶給我們的更多是痛苦和絕望。面對你不愛,也不愛你的另一半,不要死吊在一棵樹上。應該及時止損,勇敢去追求下一段的戀情。

最後,面對家暴和出軌,依舊選擇包容劉成貴

劉成貴“走”後的二十幾年,終於還是回來了。而回來的時候,還帶著和妓女生下來的兒子。他和帶來的兒子大咧咧的打算投奔莫姜,在他們看來,他們去找莫姜,讓莫姜養他們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更不用說,在外人面前因為莫姜一點小事沒做好,而打莫姜。

這讓我不禁想到前段時間宇芽被家暴的事情。宇芽的男朋友經常打她,並把她拖拽出電梯,拳打腳踢,如同“畜生”一般。而且家暴的程度也一直逐漸升級。

如果問一個女生,你最不能忍男生的缺點是什麼,我想大部分女生都會回答:出軌和家暴。可莫姜卻依然容忍這這個男人二十多年,莫姜的身上依舊帶有著“以夫為天”“這就是每個人的命,不得強求”這些舊時代的觀點。可說實話,這些觀點,真的不能算是正確的。


《豆汁記》:一碗豆汁,映襯著北京人的“雞湯”哲學


結語:

《豆汁記》這本書的封底寫著這麼一句話:“高貴的靈魂,於煙火五味裡,也能開出美麗的花。”不可否認,這是莫姜在人性、在生活中讓我們看到的美好。

莫姜,如同豆汁一樣,在短短几十年如同金玉奴一般過的跌宕起伏。而她身上帶有的那些舊時代的烙印,不免讓人感到痛心和遺憾。與其說,這是“莫姜的一生”,倒不如說這是北京的一部分,這是民族的一部分。

人,是時代的縮影。莫姜所代表的,正是那一段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