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豆汁记》:一碗豆汁,映衬着北京人的“鸡汤”哲学

说到“京派小说”,大家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老舍的小说吧。不管是《骆驼祥子》、《二马》、《离婚》,还是《我的母亲》、《正红旗下》,里面都有着浓厚的老北京的“胡同味儿”。字里行间,满是北京人特有的说话方式,和北京的民俗风情。

可要知道,在老舍后,还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叶广芩。她早年间在北京长大,深受“北京味儿”的熏陶。她的主要作品有《本是同根生》《谁翻乐府凄凉曲》《黄连厚朴》,以及长篇小说《采桑子》等。曾获鲁迅文学奖、骏马奖、北京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誉为:“继承老舍的京味小说家”。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他他拉莫姜,满族,早年间在宫里做宫女,后来被太妃赐婚给厨子刘成贵,更开启了她不幸而又坎坷的一生。后来,溥仪解散了宫中众人,刘成贵失踪,只剩莫姜一人苦苦维生。而当刘成贵回来的时候,莫姜不计前嫌,依然忍受着家暴选择接纳他。到晚年,因为孩子的叛逆,让莫姜愧对曾经的雇主,选择和刘成贵一起结束她这坎坷而不幸的一生。

很多人说,莫姜是一个通透的人。虽然没什么文化,可她在生活中却处处看到哲理,找到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初听到这个评价,期待着可以看到莫姜的“通透”,可在新时代女性角度看来,莫姜只是一个在旧时代活的比较机灵的人,身上带着旧时代的烙印,她活的并不通透。


《豆汁记》:一碗豆汁,映衬着北京人的“鸡汤”哲学


01、一碗豆汁,是北京人的一日三餐,也是北京历史变迁的见证

豆汁,是北京特有的一道传统小吃。爱喝的人自然离不开,而不爱喝的人只嫌有一股泔水味。叶广岑曾这么评价它:“豆汁看起来淡淡的,甚至有点酸,有一点苦。但是后味是非常甜蜜的,很醇厚,一言难以道清豆汁的味。”

而豆汁作为北京人的传统小吃也由来已久。还记得书里,我们的大厨回乡下去的时候,母亲总爱拿豆汁拌饭,就着咸豆角,当我们的晚饭。而当我嫌弃这晚饭不好吃的时候,母亲则说,这是她小时候,祖母经常做给她的晚饭。而母亲,出身贫寒,豆汁是当时的“贫民食物”。

关于豆汁,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唤头”(招徕顾客的响器),也不吆唤。因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准时候。到时候,就有女人提了一个什么容器出来买。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

直到现在,许多老北京人依旧离不开豆汁。而豆汁和焦圈更是北京人早餐的标配。许多外地人初时喝到豆汁,便感觉难以入口。可殊不知,这是北京人的最爱。甚至,在很多北京人心里觉得,没有豆汁,人生便不完整了。

可惜的是,如同小说最后写道:从网上看到东直门外的豆汁铺搬进了北新桥二条,而现在的豆汁稠糊糊的的不知勾了多少芡,不再正宗了。

在我看来,豆汁仿佛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他见证过清朝的鼎盛辉煌,经历过旧时代的远去,现在依然还融入在我们平日的生活里。可我想,豆汁是融入在每个时代的北京民众里面的,与其说是豆汁见证着北京的历史,倒不如说,豆汁就是民众的缩影。豆汁的变迁就是北京的变迁。


《豆汁记》:一碗豆汁,映衬着北京人的“鸡汤”哲学


02、绝妙的三重隐喻:一碗豆汁带来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京剧里也有一出戏叫《豆汁记》。大致讲述一个穷秀才在赶考的途中,囊中羞涩,晕倒在乞丐门口。而乞丐的女儿金玉奴用豆汁救了这个穷秀才一命,秀才醒后,心生感动,决定“以身相许”。可后来,秀才高中后却嫌弃金玉奴丢人,抛弃了她。

这,如同莫姜。

小说里,一共有六处提到京剧《豆汁记》,其中一、二、六处更突显出莫姜的处境。

第一处初见莫姜的时候,戏曲中穷秀才莫稽唱:“大风雪似尖刀单衣穿透,腹内饥身寒冷。”而刚好,金玉奴在风雪天的时候为自己捡来了个丈夫。同样是在风雪天,我的父亲,为我捡来了莫姜。在这里,作者以金玉奴的唱段,暗喻莫姜出场的可怜和困境。

第二处在莫姜喝豆汁稀饭的时候,“我”想起在戏曲中莫稽将豆汁喝得“热烈而张扬”,可很奇怪的是,莫姜静悄悄、沉稳又矜持的吃着,吃的斯文,绝不像还没吃饭的人。而这里,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凸显莫姜的性格沉稳,更为她是宫女出身埋下了伏笔。

第六处则是刘成贵出场的时候,四爷、四太太看完改编的《豆汁记》归来,原来的《豆汁记》在同情金玉奴的同时,也维护了封建道德。但是,经荀慧生一改就变味了,莫稽因为忘恩负义、害人性命被查办,而金玉奴则继续回家侍奉爹尊。这个结局,既是善恶有报,也是出了恶气。可金玉奴这两种结局和莫姜都不同。莫姜不计前嫌,不仅收留了刘成贵,还连带接纳了刘来福。这就是莫姜,软弱与宽厚统一在她身上,如同豆汁,无法一言说清他的滋味。


《豆汁记》:一碗豆汁,映衬着北京人的“鸡汤”哲学


在我看来,金玉奴就如同莫姜。在贫困的时候,跟着一个男人,可最后,感情总是敌不过现实,男人总会抛弃她们。可唯一庆幸的是,在被抛弃后,莫姜依旧可以坚强的面对生活,不卑不亢的活下去。

小说里,还写道了豆汁的熬法:用锯末慢熬,水与渣完全融合,酸中带甜,醇味十足。豆汁是下里巴食品,不上菜谱,不登大雅,虽其貌不扬,却滋味悠长。就如同莫姜,普普通通,如同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初看并不会使人惊艳,只有在长期的相处中,才渐渐发现她的好。

莫姜,如同豆汁,也如同《豆汁记》,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艰难中等待希望。


《豆汁记》:一碗豆汁,映衬着北京人的“鸡汤”哲学


03、从现代女性的角度来看莫姜

很多人看完《豆汁记》,都会为莫姜那平凡而坎坷的一生所感动。并纷纷称赞莫姜是一个难得活得通透的一个女子。那么,大家为什么那么推崇莫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莫姜的人生哲学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

还记得文章中,有好多处提到了莫姜跟我说的人生哲学,“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暇秽”“个人有个人的命,不能强求”。这些如同大道理般的人生哲学竟然以一种那么简单的道理说出来,不得不说,莫姜实在是一个擅长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人。

不仅如此,莫姜在生活中也特别有仪式感。比如,早餐吃的“螺狮转儿”,烙的小巧玲珑,精致可爱;而平日里的小点心,肉肠,鸽肉包,无不证明着她的心灵手巧和在生活和食物中的仪式感。

对己,干净体面;对外,在生活中具有仪式感;对人生,则从食物中悟到人生道理,不得不说,这是莫姜的美,也是莫姜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

2、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传统渐渐消失

这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也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了。现在有很多老手艺人纷纷贴告示说要找徒弟,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可是,大部分的年轻人却不会理会这种“传承”,年轻人永远爱大城市。我们,似乎在奔跑的过程中,丢掉了自身的很多文化。

还记得有部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唢呐的传承。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火葬,而不实行土葬,因此,唢呐也渐渐没落了。以唢呐为例,我们在努力的往新时代发展的同时,我们丢失了自己的很多“传承”,也因此,我们才会格外怀念曾经的美好。

3、我们对逝去的岁月,总会难以忘怀

有人曾说:“判断一个人是否老了的标志,则是看他爱不爱回忆从前。”而现在,我们总是会想起年少时光的歌手,想起初中偷偷买VCD听的偶像歌曲,或者是,会回忆曾经的华语乐坛,或者香港年代。

为什么我们会回忆?因为在我们看来,那段青少年时光,是我们最单纯,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喜爱的不是莫姜,是莫姜所处的那个时代,更是我们曾经的年少时光。


《豆汁记》:一碗豆汁,映衬着北京人的“鸡汤”哲学


可是,莫姜是一个活得通透的明白人吗?

在我看来,并不是。她虽然在那个时代比别人聪明些,可她却不是一个活得通透明白的女人。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她被敬太妃指婚,却不敢抗拒“包办婚姻”

试想,当时她和厨子刘成贵是怎么样被指婚呢?原因是刘成贵做了一道好吃的饭菜,敬太妃好奇,并决定打赏。顺手看上了在她身边服侍的莫姜。于是便把二人凑到了一起,让他们择日成婚。

在那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人主张自由恋爱了。可莫姜因为敬太妃的随手“拉郎配”,便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这也是她坎坷婚姻的开端。在我看来,婚姻是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而莫姜和刘成贵没有爱情,只有命令。可莫姜却依旧遵循着旧时代的规矩,不敢反抗。

其次,面对“相敬如宾”的爱人,不敢追求真爱

刘成贵是不喜欢莫姜的。原因很现实:莫姜不仅比他大七岁多,生的还不怎么好看。而他原本是打算出宫后找媳妇的,但是这个愿望却泡汤了。莫姜也清楚,刘成贵不爱她。可她在出宫后,并不敢鼓足勇气和刘成贵分开,依然在原地打算投奔刘成贵。

按照现代女性来看,“无爱婚姻”带给我们的更多是痛苦和绝望。面对你不爱,也不爱你的另一半,不要死吊在一棵树上。应该及时止损,勇敢去追求下一段的恋情。

最后,面对家暴和出轨,依旧选择包容刘成贵

刘成贵“走”后的二十几年,终于还是回来了。而回来的时候,还带着和妓女生下来的儿子。他和带来的儿子大咧咧的打算投奔莫姜,在他们看来,他们去找莫姜,让莫姜养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更不用说,在外人面前因为莫姜一点小事没做好,而打莫姜。

这让我不禁想到前段时间宇芽被家暴的事情。宇芽的男朋友经常打她,并把她拖拽出电梯,拳打脚踢,如同“畜生”一般。而且家暴的程度也一直逐渐升级。

如果问一个女生,你最不能忍男生的缺点是什么,我想大部分女生都会回答:出轨和家暴。可莫姜却依然容忍这这个男人二十多年,莫姜的身上依旧带有着“以夫为天”“这就是每个人的命,不得强求”这些旧时代的观点。可说实话,这些观点,真的不能算是正确的。


《豆汁记》:一碗豆汁,映衬着北京人的“鸡汤”哲学


结语:

《豆汁记》这本书的封底写着这么一句话:“高贵的灵魂,于烟火五味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不可否认,这是莫姜在人性、在生活中让我们看到的美好。

莫姜,如同豆汁一样,在短短几十年如同金玉奴一般过的跌宕起伏。而她身上带有的那些旧时代的烙印,不免让人感到痛心和遗憾。与其说,这是“莫姜的一生”,倒不如说这是北京的一部分,这是民族的一部分。

人,是时代的缩影。莫姜所代表的,正是那一段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