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每談及哲學問題,人們往往會下意識地說:“哲學不就是辯證法嗎?”或者更細一點:“哲學不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嗎?”不少人還能運用哲學觀點指責別人犯了錯誤:“你的觀點是唯心的……”

國人以為哲學就是辯證法、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物質與意識之類的問題了。

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可是,關於哲學是什麼之類的謊言已經被重複了一億遍甚至超過了十億遍,那些關於哲學的“定論”已經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硬化得最為堅固的部分。

這顯然是一種悲哀!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什麼是哲學?

通俗地說,哲學是一切關於世界(存在)、社會、人(人生)總的看法。而哲學教科書中把哲學弄成了一個普遍適用的“科學”的“知識體系”。

客觀地說,每一個思維著的大腦在某個時候都有可能產生哲學思維,哲學思維並不一定就是“科學”的,更不能稱之為決定論式的“知識”。

簡單地說,哲學不過是一些抽象出來的“總的看法”而已。被弄成了“科學的知識體系”的哲學,在教科書中是些什麼“東東”呢?

哲學教科書有兩種基本傾向,即主張哲學是本體論和主張哲學是認識論,兩派各執一端,爭論不休。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從本體論的觀點看,教科書認為哲學主要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本原及其運動規律。這一觀點顯然易於把哲學弄成一種純粹客觀的東西。這種離開主體來抽象地研究純粹客體的傾向,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受到馬克思的批判:“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的方面去理解。”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近年來,許多學者大聲疾呼要突出對主體性問題的研究。我們認為,如果始終堅持哲學是本體論,那麼他們就很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時代的形而上學真正地加以區別開。

從認識論的觀點看,教科書認為哲學是在人與客觀世界(即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內部來研究客觀世界的變化運動的規律。顯然,這一派別的觀點比上一派別的觀點有所進步。但是,主張哲學是認識論,就不能把人與世界的關係處理為一個系統,就不能從系統的最高層次上來研究客觀世界問題,因而哲學仍然停留在某個較為抽象的、純理性的階段。

教科書中認定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即萬事萬物統一於物質。我們知道,傳統本體論思維方式主要地並不是要求人們回答世界“是什麼”,而是要人們回答世界究竟“怎樣是”的問題。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教科書中迴避了物質如何產生及其根據(即物質如何是物質的問題)等根本性的方面,因而顯得極為抽象。模糊性主要是指充當世界本原的“物質”(一般)與現實世界裡“物質”(個別)有混淆的一面。如在“物質決定意識”這一論斷中,人們很容易就會把意識理解為獨立於物質領域之外的某種東西,而事實上,物質與意識統一於物質,物質與意識都是指具體的物質存在形式,而後面的“物質”則是指最一般的存在形式,是世界的最高本原。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在許多地方,人們便用具體的物質形式取代了最一般意義上的物質概念,從而就過分誇大了物質與意識的對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衝突。我們認為,這種傾向之所以會產生的根本原因恰恰在於:企圖用古典的本體論哲學的思維方式來窮盡(純粹的)客觀世界的一切問題,又想回避傳統的本體論哲學在窮盡世界本原時所遇到的理論困境。

如哲學家們在沒有詳細考察人類認識能力之先,就不應該片面地斷定世界是否可知的(教科書中把人類認識過程的無限性與客觀世界本身的無限性混同起來)。總之,我們認為,教科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學說遠沒有達到當代哲學發展的一般思維水平。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又如,教科書認為,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從表面上來看是從主客體之間的對立統一的關係中來研究客觀世界的變化運動規律的,而事實上,教科書中無法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關係內部找到將它們統一起來的基礎(實踐是主客體之間的關係概念,它是統一人與客觀世界的基礎,但它卻無法統一人本身之內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

也就是說,教科書中對感性認識的理解還停留在理性的層面上,還沒有充分注意到人類感性活動的各種內涵及其複雜的表現形式,其實質仍然是停留在十九世紀西方人的泛理性主義的思維水平上。這種傾向使人們很難從教科書中找到整體的“人”(系統而全面)的形象。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開放的系統科學。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而上學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領域越來越小。一個最明顯不過的傾向是:過分誇大哲學的黨派性,片面製造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各種學派的根本對立,而沒有把它放置在整個人類的文明大系統中來發展馬克思主義。

國外有不少學者攻擊馬克思主義是地地道道的決定論,其實這對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是完全相符的。我們認為,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越來越走向封閉、僵化的一個核心根源就是:人們不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使命上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使命,具體地說就是:馬克思在康德黑格爾之後的西方人所遇到的各種精神危機的背後,找到了這種危機的物質根源,特別是人的本質遭受異化的社會現實。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剛剛誕生的時代裡,馬克思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確定了它的理論使命--通過最現實的方式來解放全人類。

馬克思主義哲學絕沒有窮盡一切,它絕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只有在真正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領域裡,馬克思主義才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現時代,要想真正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首先自覺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使命以及馬克思主義在現代人類文明大系統中所佔據的地位。

只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出的“人學”問題仍然存在著,馬克思主義就不會過時。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整個人類文明的大系統”也是不完美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歷來都是人類自我解放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學說本身也是一種工具。

哲學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的危害性在於,它使人們極其普遍地誤認為哲學就是那些決定論、獨斷論式的教條——哲學就是他們所說的那樣,只有那些教條是完全正確的真理,而且是科學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國人如此研究哲學、傳播哲學,哲學必定是死路一條。

於是我想,我們的教科書差不多是把哲學當成了政治。豈止是政治,還有兼司信仰功能的宗教。

哲學教科書中所闡述的那些教條,不正是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二千多年的宗教、哲學與政治三位一體結構的現代版本嗎?

哲學教科書所闡明的教條理論,既是哲學,又是宗教,還是政治,其存在的根本目的與歷史上的“經學”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畫地為牢”,箝制人的自由思維。

哲學教科書教給了國人什麼樣的“哲學”?

中國崛起不僅是中國在“物質”意義上的崛起,更是中國人在“意識”上的崛起。沒有自由思維與自主判斷能力的民族是註定不能站立起來的。

讓我們回到哲學本身——

世界上從來不存在絕對正確的哲學思維方式,從來不存在一切形式的決定論與獨斷論。這正是人類思維能夠實現螺旋式上升的根本原因。哲學上並不存在僅有某種學說是絕對正確的說法。

人們需要用自己的眼光重新認識眼前紛繁複雜的世界。

世界屬於具有真正自由思維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