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懂了我內心的最深處|我的解讀《道德經》(一)

一個成功的人,可能讀過《道德經》;

一個一直成功的人,一定讀過《道德經》;


一個想去成功的人,有必要讀一讀《道德經》。

有一本《道德經全集》從買回來就束之高閣,曾經也看了幾眼,但是確實難懂,雖然有註解,但還不如沒有!老子早就告訴你”大道無為“,但我們總是喜歡畫蛇添足,拿自己的經驗去註解!真的有違老子說的”大道無為“!

可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但是作為磚家,至少要先弄清楚老子的思維邏輯吧!本來就是玄之又玄的理論,被磚家亂解一通,我們小老百姓徹底被弄暈了!

於是乎,我決定自己解讀,讓大家來批評指正!


既然大家都將《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那我們也按照這個篇章結構來解讀!

老子讀懂了我內心的最深處|我的解讀《道德經》(一)

自己繪製

雖然《道德經》比較哲學,但不是不可以理解,估計老子並沒想說的玄乎乎的,只是後人的添油加醋,讓他的學說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要理解老子的思維,最好放棄你頭腦中所有的想法,就像武俠裡面說的一樣,要練就絕世武學,你必須拋棄其他所有武功!道理是一樣的!

看到上圖,簡單的將第一章的四句話做了簡單的劃分!因為老子畢竟是人,他是在闡述觀點,並且力圖使自己的觀點讓人信服,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有論點、有論據,有論證,所以你試試從議論文的角度去理解這段話。

老子在這段話中講了大概三個意思:一是總結了”道“的本質,也是後面章節的統領;二是講了”道“的應用;三是告訴你怎麼理解接下來老子的話!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按照一般的思路,我們解讀前必須弄懂什麼是“道”,然而這裡我不建議你去弄懂什麼是“道”,因為一時半會兒你也弄不懂,講不清,道不明,但是,你可能在某個時刻頓悟!所以不要走進鑽研“道”的誤區!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要理解這句話必須一遍看圖,一邊理解,先看一會兒太極圖。

老子讀懂了我內心的最深處|我的解讀《道德經》(一)

道就在魚尾,道就在魚頭,你能告訴我魚尾在哪嗎

第一個“道”確實難懂,也許我們可以狹義簡單的理解為老子的哲學理論,也可以理解為自然規律,第二個“道”,你可以理解為說、講、說道、研究,“恆道”就是一成不變的“道。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作為開篇的第一句,也許老子是在謙虛,可能他是在說:道是可以用來說的,用來研究的,我就在研究,我接下來的篇章就是在說“道”這個東西,但是我的言論僅代表我自己,我說的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當然回到闡述哲學的角度,那就是說:道,是可以用來說道、討論、研究的,但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並不是永恆不變的!

開個小差,對於某些專家解讀的:道是可以說的,說出來的就不是道了!

我只能笑而不語!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們得反推一下,結合下一句的“無名和有名”,我們可以猜測到“名”也許是在說一種“表象”,或者是“相”,這裡我更傾向於“象或者相”,因為有句話叫“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再結合《金剛經》裡面的一段話“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雖然佛道有別,但“道”是相通的!所以將“名”往“相”的方向理解,似乎更準確!

那麼這句說了什麼呢,還得從老子的心理角度分析,那就是說:“名”(理解為相)是可以描述的,但是我所描述的是我看到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是永遠在變化的!

所以第一句話,我覺得是老子在謙虛的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道理,就是萬物是在變化的!

“道”就像一艘行駛在時間海洋裡的大船,你在某個時間點上船,你的理解只是你上船後到你死亡的理解,你的理解也不是永恆不變的!然而你可以生,可以滅,但“道”永遠在時間海洋裡航行!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萬千事物的最最最開始,它是沒有“名”的,也就是沒有“相”的,你可以理解為混沌初開,混沌初開的時候有什麼?什麼都沒有,萬物虛空,無名無相!你沒法描述!不好理解的話,你盯著太極圖的魚尾一直看,看魚尾巴尖兒在哪!

當從無到有,相就有了,你可以看見、聽見、聞見,但是這裡老子並未追究“名”(相)的大小、形狀、氣味,他只說了一個道理,當一個東西,有了“名”或有了“相”,它就開始發展變化了!萬事萬物的母體、起源、根源,源於有“名”。(當然你非得用分子學說來解釋,那就是抬槓啊,老子那時候能知道分子嗎?)

結合上下文,這應該是老子的對萬千世界的認知,看了日月變化,看了風起雲湧,看了滄海桑田,他總結了一下自然的一個本質,那就是“無和有”,無中生有,有可歸無!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是對“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的論證,特別是對“非恆名”的論證,他用的是舉例論證法,舉的是自然本質!本質告訴你,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這個是對上面一句話的總結,“故”就是“所以”的意思!我們繼續揣測,那就是當老子闡明瞭“有名無名”後,加上自己的理解,也就是“道”這個東西,他將“道”的原理與“名”的變化結合起來,總結出這句話!

“恆無”可以理解為絕對的虛空,或者你人為的將所有東西都排除在界外,你可以模擬你在三界之外,你從三界之外看三姐之內,那麼你看到了什麼?你看到了三界之內是如此的美妙!

“恆有”可以理解為絕對的“有”,你在“恆有”的地方,就是說你置身一個“物”與“質”的環境中,你能看到什麼?你看到的是這些物與質在相互交媾,它們彼此間的種種聯繫!

串起來就是:恆定不變的無的狀態,我也想知道,想進去看看究竟,看看那裡面的奧妙;恆定不變的有,我也想去看看,看看他們是如何相互交織聯繫的!

這裡“欲也”就說明了老子的心理活動,他也想,但是事實呢,沒有絕對的無,也沒有絕對的有,所以只能是想想罷了,那怎麼想呢?將有和無,推送到極致,站在極端看事物!也就是“恆有”和“恆無”。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字面的意思是:兩者是同時出現的,其實是說一個東西,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老子告訴你,無就是有,有就是無,當然我們現在理解有,肯定是有,之所以這樣理解,是因為我們給了它一個定義。

怎麼說呢,比如你怎麼知道你是男的還是女的?我們肯定先定義一個東西,一個範疇,男的就是xxx樣的,女的就是xx樣的,如果當初反過來定義呢?

所以去除任何的人為的定義,什麼都是一樣的!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塵歸塵,土歸土。。。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這是老子告訴你,要理解我接下來的篇章,你的思維必須處於隨時切換的狀態,隨時有“變來變去”“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的這種觀念,這是你懂得我說的種種奧妙的法門!

或者我們不從老子的心理角度去揣測,我們從學術的角度去揣測,老子說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經常跑到一個東西的對立面,從對立面看這一面,從這一面看對立面,這是理解其中奧妙的一個法門!


《道德經》真不好解釋,好在老子沒有規定誰能解釋,誰不能解釋,所以你我都有機會解釋!

拋個磚,引玉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