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都知道潮汕人會吃懂吃,飲食精緻,潮汕人一直遵循不時不吃的飲食理念。時節吃時,春節到元宵節前後是吃鼠殼(鼠曲)的最佳時節,有去瘀,調和胃氣作用。有了它,不再擔心大吃大喝帶來的心裡負擔。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據《本草綱目》載:“鼠麴草,原野間甚多……可以入藥,性平、味甘、能袪痰止咳。”潮汕人應用鼠麴草最多的,是將它加工做成鼠殼粿,食之不僅不會上火,還有袪痰消積、化痰止咳、調和腸胃。

鼠殼粿的特別之處在它的皮上,必須用野生的鼠麴草,它是一種中藥材,又名鼠耳草,中藥名為白頭翁。鼠麴草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因它葉如鼠耳而得名,有特殊芳香。

鼠麴草到鼠殼粿的變身,可不是那麼快手的活兒,之於阿嬤(奶奶的潮汕叫法),做粿不僅是任務,更讓她動力滿滿的是“孩子們愛吃”,之於我們,小時候是趣事,長大後是童年的美好回憶。

想起和阿嬤一起做粿炊粿吃粿的童年,猶如吃鼠殼粿,清香撲鼻,唇齒留香,舌尖軟糯嚼勁、鹹甜交替,經喉嚨輕滑到胃裡,溫熱滿足。有阿嬤的小時候,美食與愛都被攬在懷裡。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摘鼠麴草

小時候,每年春節前,阿嬤會召集我們一幫兄弟姐妹,各提著小籃子,到田裡摘鼠麴草。市場上有賣,價格也不貴,但這麼多年,阿嬤一直堅持自採,野生的最好。我們打著“幫手”的名號,在阿嬤對鼠麴草相貌的解說下,例行公事地找了一會就開始瘋玩起來,阿嬤邊採集鼠麴草邊看著我們,樂呵呵的。採摘野生鼠麴草費時費精力,阿嬤半天時間才能摘夠量。

處理鼠麴草:

鼠殼加工工藝複雜,從田間採摘後,只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變成草汁。 做粿皮:鼠麴草汁再加水、油、糖煮成漿,倒入糯米粉拌勻揉成團。

做餡料:

阿嬤什麼都要自己親手做,實惠衛生。做鼠殼粿,她會準備豆沙餡和鹹糯米飯各一大盤。燜豆、壓泥,拌糖,做好的豆沙餡剛端出來,還沒做粿,就被一群“饞蟲”的我們,挖了一角吃掉了。鹹香糯米飯裡放了蝦米,香菇,蓮子,腐皮,瘦肉,阿嬤經常炒多糯米飯,給我們一人一碗,當做午餐。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做粿:

忙活了一上午,把粿皮,餡料一樣,粿印準備好後,阿嬤叫來鄰里的老姨老嬸們一起來做粿。三五老人圍成一圈,邊聊邊做粿,旁邊一群孩子玩累了挖點豆沙或糯米飯補充能量,一邊手工活,一邊玩樂,現在想起來,“黃毛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景象立馬浮現出來。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我喜歡幫阿嬤完成印粿的工序,她幾秒功夫把小麵糰捏成圓形的粿皮,一勺豆沙一勺糯米飯,粿皮裹著雙拼餡料(一半甜豆沙一半鹹糯米飯),遞給我一個沾了麵粉防沾的圓團,我把圓團放進木製的粿印(印圖案的模具)裡,塞塞捏捏,倒扣完成一個鼠殼粿的製作。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做好的鼠殼粿是綠色的,圖案還能清楚看到。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炊粿:

鼠殼粿上鍋蒸之前,還要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工具——香蕉葉。阿嬤將割來的香蕉葉洗乾淨晾乾,剪成比粿略大的形狀,把鼠殼粿一個個放在香蕉葉上,這樣一來,鼠殼粿就不會黏在鍋上,吃的時候拿著邊緣還可以防止燙手,不禁感慨以前人們的智慧,一片小小的香蕉葉,就是綠色健康的小妙招。上蒸籠!炊粿咯!

這時候我們孩子又急又開心,隔幾分鐘問“阿嬤,粿好了沒”,阿嬤會一臉寵溺“要好了要好了,個個都有份!”

阿嬤打開鍋蓋,青草香的熱氣散發出來,讓人垂涎三尺,蒸好的鼠殼粿變成了黑乎乎的,鼠麴草放的多,顏色越深。熱氣散去,阿嬤給我們一人分兩個,繼續蒸,蒸了一籠又一籠,每年大概要做200來個。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忙活了一天,鼠殼粿徹底晾涼,阿嬤開始分裝,這200來個綠色美食,最終被分到叔伯姑姑手上,阿嬤自己只留了幾個,父母做的每件事,無不在考慮兒女,無論兒女多大年紀,我常常被這種行為感動。

如今在外工作,沒辦法與阿嬤一起做粿,但年的味道,阿嬤的惦念,一直藏在每年她留給我的鼠殼粿裡。鼠殼粿可以蒸熱吃,但我最喜歡煎著吃。少許油將粿皮煎得有點焦,一口咬下去,外酥裡甜香,用任何甜品都交換不來這口驚豔和滿足。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春節到元宵,潮汕地區很多祭祀的活動都會擺上鼠殼粿,它既是祭祀供品,又是潮汕特色小食,是人神共饗的美味。雖然鼠殼粿表面黑黑的,但內裡柔軟清甜,比其他大多數粿還多了養生的功效,是潮汕地區有名的粿品。由於鼠殼粿製作複雜,以前都要春節才有得吃,現在有空的時候,潮汕媽媽或阿嬤也會做來給家裡人,解解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