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關於甲午戰爭,很多人可能聽過一件軼聞-----在1894年甲午戰爭海陸兩方面慘敗的同時,清朝內部其實有人提出一個“奇襲日本”的作戰計劃。

這個奇襲計劃的提出者,是清朝駐英國的一位外交官---宋育仁,他的外交銜級是參贊,相當於領事,僅次於當時清朝駐英公使龔照瑗。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宋育仁


在甲午戰爭期間,作為外交官的宋育仁瞞著自己的上司,和一些外國退役軍官密謀買船僱兵參戰之事。

膽大包天的他聯繫上英國私人銀行,達成了貸款300萬英鎊(約1000萬兩白銀)的協議。準備用這筆錢購買一支由5艘運兵艦,10艘魚雷艇組成的小艦隊,載著僱傭的2000名外籍僱傭兵,直撲防守空虛的長崎!

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讓作者第一次讀到後歎為觀止。是誰說晚清中國人腦袋死板的?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不過遺憾的是,這個計劃還未實行就被清政府叫停,宋育仁本人也被撤職並召回國內。從此慢慢被人遺忘。

這就是歷史上的”宋育仁奇襲”。

不過我也有了一個想法:用手頭上的資料去客觀分析下,如果宋育仁的奇襲計劃真能實施,到底能有多少成功可能?


首先,宋育仁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傳統教育。作為科舉考試的佼佼者,1891年宋育仁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發表了《時務論》鼓吹“維新變法就是復古改制,外國的強盛隱合儒家之道”。於是被當時的洋務派看重,得到了駐外參贊這個重要職位。

但是,宋育仁其實並未出過國,對近代軍事也瞭解不多。他的《時務論》中關於軍事方面的內容比較貧乏,只是主張設立武科,培養軍官學習操船畫輿圖等技能。

以及劃分戰兵備戰兵,以及制兵守兵,大致相當於宋代兵制中的禁軍廂軍。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宋育仁1894年3月份被任命為駐外參贊,剛到達英國倫敦僅僅數月時間(這也是他第一次出國)。甲午戰爭就在7月爆發了,這麼短的時間裡,他不太有可能去惡補軍事課程。

很明顯,宋育仁和那個時代大多數的清朝官員一樣,談不上什麼對國際形勢以及近代軍事的認識。

奇襲日本計劃必然不是他個人獨自能完成的,實際上完善這個構想各處細節的,是宋育仁在外交場所結識的一位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

海軍少將夾甫士退役後成為一名商人,交遊廣泛,由於宋育仁的身份,夾甫士並未懷疑此事其實只是宋育仁的私人計劃。

所以購買軍艦,聯繫軍官,尋找銀行貸款,計劃的前期工作大多都由夾甫士幫助牽線搭橋完成。宋育仁還說服了在北洋艦隊被排擠下臺的琅威理將軍,在澳洲招募士兵。

這些有軍事才能的專業人士為何會幫助宋育仁?

我們理智的想一想:作為一名商人,夾甫士起初接近清朝外交官的目的毫無疑問是尋求商機,無論後來他在此事中貢獻了多少,他是不可能為了遙遠國家之間的戰爭付出一切的。而琅威理是在北洋水師被排擠出來的,他參與的僱兵工作必須不需要自己上戰場,有人買單的話也不存在太多風險。

所以從這些外國人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項生意,要談讓他們為了大清的國運賭上一切就太過了。宋育仁代表著大清政府,是僱主,僱主堅持要借錢打仗,成或不成又有什麼關係?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負責募兵工作的琅威理將軍

實際上是宋育仁承擔了所有的風險。那麼,宋育仁為何認為這項奇襲計劃有成功的可能呢?

宋育仁的對清軍和戰局的認識

軍事計劃和商業計劃一樣,在一開始必須評估可行性。那麼計劃的主導者宋育仁,到底是怎麼想的?

從宋育仁回國後寫的自述《借籌計》中,我們看到他信心的來源:

一,宋育仁對日本的戰略判斷是“兵少財乏”,這個兵是指陸軍,宋育仁認為日本常備陸軍只有六萬多人,佔領和給養能力有限,不能久戰,所以清軍應該放棄不佔優勢的海上戰爭,重點放在陸地防禦上,“持久足以困之”。

二,既然日軍在陸地上無法快速擊潰清兵的防禦,那麼時間一長,小國日本就必然疲憊國內兵力也必然空虛,這時根據兵法所言“攻敵之必救”的原則,奇襲日本本土,不就能出奇制勝了嗎?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看到這裡,不知道讀者們如何,我個人冷汗直冒。因為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全面戰史資料,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宋育仁瞭解到的日方情報是完全錯誤的!


首先,1894年的日軍“兵力六萬”只是日本陸軍和平時期的編制!

從1889年開始,日本修改法律,自十七歲到四十五歲的男性都有被徵兵的義務!而日本完善的戶籍管理制度使得他們理論上可以動員幾乎全部男性參戰。

所以在開戰前夕,在召集了預備役後,日本有包括近衛師團在內的七個師團,合計為12萬3047人。另外還有十五萬四千名軍夫負擔後勤輜重工作。以清朝的眼光來看,這些人完全也可算成是作戰兵力。

而按照日軍的評估,清朝全國陸軍兵力為96萬2463人,總量超過日軍三倍,但清軍大部分分散在全國各地,戰爭實際參戰兵力只有十餘萬人。

所以在戰場上清軍往往反倒是兵力劣勢的一方。例如平壤之戰日軍對清兵是1.7萬對1.5萬,火炮上還有優勢。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其次,宋育仁認為日本沒錢打這場戰爭也是錯誤的。

日本當時雖然在農村面貌上和清朝相差不大,但國家體制上已經是近代國家,可以通過發行國債,等手段進行財政動員。超過一半的軍費是靠日本國內民眾的瘋狂支持認購國債而來

根據學術論文《甲午戰爭其間日本的軍費籌支》,日本在戰爭期間籌集到的軍費為2.25億日元,而到戰爭結束實際支出僅僅為1.17億日元。所以與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雖然日本國小民窮,但甲午戰爭給它帶來的財政代價其實承受得起,日本在未向西方借款的情況下獨立打贏了戰爭。

宋育仁低估了當時日本的國力和軍力。所以他對日本國內“防備空虛”的判斷其實也是錯誤的。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宋育仁認為日軍在出動兩支大軍,從東北和山東攻入中國後。已經是國內空虛,所以登陸長崎有很大的勝利可能,但實際上日軍派遣到中國和朝鮮的,僅僅是由四個半師團組成的第一軍和第二軍。具體是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師團,以及從第六師團抽調的混成十二旅。

而拱衛東京的近衛師團,在大阪的第四師團,在熊本的第六師團剩下的那個旅,一直到1895年3月30日,李鴻章簽署休戰條約,都待在日本國內沒有出動。

十一旅團大約有8000多人,駐地熊本緊鄰長崎,用不了多久就將趕來。所以宋育仁從澳洲僱傭的2000士兵,就算沒碰到任何攔截,順利在長崎登陸,也將遭遇日本第六師團十一旅的這頭攔路虎。

被宋育仁送到日本的這2000名澳洲僱傭軍,願意為了錢不要性命的去打這場九死一生的硬仗嗎?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即使他們能贏,但不要忘記,當時的日本已經有3000公里長度的鐵路,已經初步形成了全國的鐵路網。

在整個戰爭期間,日軍用鐵路實行軍隊調動和後勤籌備,如果在長崎發生激戰,那麼本州島的近衛師團和大阪師團也不可能坐著不動。

雖然軍史界一直流傳著關於大阪軍團不堪戰的笑話,但一支滿員編制近兩萬人的野戰兵團,也不是僅僅2000人的外籍僱傭軍能應對得了的。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最後,宋育仁和當時的士大夫一樣,對近代軍事缺乏瞭解,例如他一直主張既然海戰打不贏,不如放棄海上就在陸地上和日軍周旋,這其實也是書生之見。

因為朝鮮北部當時的陸地交通非常糟糕,中朝之間的後勤運輸基本都通過海運進行,如果放棄了制海權,也等於放棄了後勤,在朝鮮的清軍就成了孤軍。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開始是因為日軍偷襲了北洋艦隊護送的高升號運輸船,史稱“豐島海戰”。

在數天後陸戰也開打,經過大戰,日軍在朝鮮成歡打敗了聶士成率領的3500名清軍,贏得了第一場陸戰勝利。

戰後日方的總結是:勝利首要歸功於前幾天發生的豐島海戰,因為被擊沉的高升號運輸船本身是給成歡的清軍送增援的,如果高升號沒有被日軍擊沉,那麼成歡一戰,日軍將面臨超過5000人的清軍及21門大炮(日軍只有8門),那麼陸戰的第一戰到底誰贏誰輸還是未知數。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最後,肯定有些讀者會不滿:照你這麼說,宋育仁的奇襲計劃根本是一無是處嘛?

其實也不是,我認為,如果奇襲計劃完成完成得更早一點,在實施上修正一下,還是有可能幫助戰爭的。

無論宋育仁的計劃有多麼大膽,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一直到1895年2月11日北洋艦隊覆滅。宋育仁的奇襲艦隊也只是出於“準備出發”的狀態。然後到了4月17日,宋育仁被免職。

計劃進行得太慢了。這一點其實怪不到清政府的頭上,因為在北洋水師覆滅前,清政府根本就沒發現宋育仁在幹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自然也談不上阻止。

所謂用兵講究正奇之法,也就是說在正兵和奇兵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發揮作用,當正面戰場上“正兵”被殲滅後,“奇兵”也自然失去了價值。

在龔照瑗發現了宋育仁的計劃時,北洋水師已經覆滅,清廷已經開始商討停戰事宜,李鴻章已經去了馬關,並向世界各國尋求和平調解,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還想冒險一擊,成功可能實在不大。

這個奇襲日本計劃來得太晚了。

甲午戰爭中未曾實施的“奇襲長崎”計劃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我們舉一個例子:

在十多年後的日俄戰爭中,同樣是在正面戰場失敗的同時,俄國海參崴的耶森分艦隊作為奇兵出擊,他們穿過津輕海峽沿日本東海岸南下,途中擊沉了多艘貨船,甚至出現在東京灣附近海域,京畿震動。日本集結大規模兵力圍追堵截,耶森艦隊才被迫撤退。

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日俄戰爭的結局。因為俄國的兩支艦隊主力已經被消滅了,俄國再不情願也只有停戰承認失敗。

所以,宋育仁奇襲改變戰局的機會,只有在北洋水師主力沒有被消滅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宋育仁的奇襲計劃必須比歷史上更早完成才有機會。

再打個比方,大家都知道,傘兵往往會被投放到敵軍後方佔領重要通道或者破壞戰略設施。"傘兵是天生被包圍的“,但如果沒有正面攻勢存在,那麼投放傘兵不過是白白給敵人送菜罷了。

“奇襲日本”作為一場書生的狂想,註定不會改變歷史,能改變近代中國命運的,決不是什麼奇蹟或者多智而近妖的“我有一計可以安天下”。

中國崛起只能靠踏踏實實學習,勤勤懇懇勞動,屢敗屢戰的奮鬥。


《清日戰爭》

《隱沒的晚清傳奇-宋育仁的突襲日本計劃》

《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軍費的籌支》

《日本陸軍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