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关于甲午战争,很多人可能听过一件轶闻-----在1894年甲午战争海陆两方面惨败的同时,清朝内部其实有人提出一个“奇袭日本”的作战计划。

这个奇袭计划的提出者,是清朝驻英国的一位外交官---宋育仁,他的外交衔级是参赞,相当于领事,仅次于当时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瑗。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宋育仁


在甲午战争期间,作为外交官的宋育仁瞒着自己的上司,和一些外国退役军官密谋买船雇兵参战之事。

胆大包天的他联系上英国私人银行,达成了贷款300万英镑(约1000万两白银)的协议。准备用这笔钱购买一支由5艘运兵舰,10艘鱼雷艇组成的小舰队,载着雇佣的2000名外籍雇佣兵,直扑防守空虚的长崎!

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让作者第一次读到后叹为观止。是谁说晚清中国人脑袋死板的?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计划还未实行就被清政府叫停,宋育仁本人也被撤职并召回国内。从此慢慢被人遗忘。

这就是历史上的”宋育仁奇袭”。

不过我也有了一个想法:用手头上的资料去客观分析下,如果宋育仁的奇袭计划真能实施,到底能有多少成功可能?


首先,宋育仁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作为科举考试的佼佼者,1891年宋育仁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发表了《时务论》鼓吹“维新变法就是复古改制,外国的强盛隐合儒家之道”。于是被当时的洋务派看重,得到了驻外参赞这个重要职位。

但是,宋育仁其实并未出过国,对近代军事也了解不多。他的《时务论》中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比较贫乏,只是主张设立武科,培养军官学习操船画舆图等技能。

以及划分战兵备战兵,以及制兵守兵,大致相当于宋代兵制中的禁军厢军。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宋育仁1894年3月份被任命为驻外参赞,刚到达英国伦敦仅仅数月时间(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国)。甲午战争就在7月爆发了,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不太有可能去恶补军事课程。

很明显,宋育仁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清朝官员一样,谈不上什么对国际形势以及近代军事的认识。

奇袭日本计划必然不是他个人独自能完成的,实际上完善这个构想各处细节的,是宋育仁在外交场所结识的一位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

海军少将夹甫士退役后成为一名商人,交游广泛,由于宋育仁的身份,夹甫士并未怀疑此事其实只是宋育仁的私人计划。

所以购买军舰,联系军官,寻找银行贷款,计划的前期工作大多都由夹甫士帮助牵线搭桥完成。宋育仁还说服了在北洋舰队被排挤下台的琅威理将军,在澳洲招募士兵。

这些有军事才能的专业人士为何会帮助宋育仁?

我们理智的想一想:作为一名商人,夹甫士起初接近清朝外交官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寻求商机,无论后来他在此事中贡献了多少,他是不可能为了遥远国家之间的战争付出一切的。而琅威理是在北洋水师被排挤出来的,他参与的雇兵工作必须不需要自己上战场,有人买单的话也不存在太多风险。

所以从这些外国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项生意,要谈让他们为了大清的国运赌上一切就太过了。宋育仁代表着大清政府,是雇主,雇主坚持要借钱打仗,成或不成又有什么关系?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负责募兵工作的琅威理将军

实际上是宋育仁承担了所有的风险。那么,宋育仁为何认为这项奇袭计划有成功的可能呢?

宋育仁的对清军和战局的认识

军事计划和商业计划一样,在一开始必须评估可行性。那么计划的主导者宋育仁,到底是怎么想的?

从宋育仁回国后写的自述《借筹计》中,我们看到他信心的来源:

一,宋育仁对日本的战略判断是“兵少财乏”,这个兵是指陆军,宋育仁认为日本常备陆军只有六万多人,占领和给养能力有限,不能久战,所以清军应该放弃不占优势的海上战争,重点放在陆地防御上,“持久足以困之”。

二,既然日军在陆地上无法快速击溃清兵的防御,那么时间一长,小国日本就必然疲惫国内兵力也必然空虚,这时根据兵法所言“攻敌之必救”的原则,奇袭日本本土,不就能出奇制胜了吗?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看到这里,不知道读者们如何,我个人冷汗直冒。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全面战史资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宋育仁了解到的日方情报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1894年的日军“兵力六万”只是日本陆军和平时期的编制!

从1889年开始,日本修改法律,自十七岁到四十五岁的男性都有被征兵的义务!而日本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理论上可以动员几乎全部男性参战。

所以在开战前夕,在召集了预备役后,日本有包括近卫师团在内的七个师团,合计为12万3047人。另外还有十五万四千名军夫负担后勤辎重工作。以清朝的眼光来看,这些人完全也可算成是作战兵力。

而按照日军的评估,清朝全国陆军兵力为96万2463人,总量超过日军三倍,但清军大部分分散在全国各地,战争实际参战兵力只有十余万人。

所以在战场上清军往往反倒是兵力劣势的一方。例如平壤之战日军对清兵是1.7万对1.5万,火炮上还有优势。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其次,宋育仁认为日本没钱打这场战争也是错误的。

日本当时虽然在农村面貌上和清朝相差不大,但国家体制上已经是近代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等手段进行财政动员。超过一半的军费是靠日本国内民众的疯狂支持认购国债而来

根据学术论文《甲午战争其间日本的军费筹支》,日本在战争期间筹集到的军费为2.25亿日元,而到战争结束实际支出仅仅为1.17亿日元。所以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虽然日本国小民穷,但甲午战争给它带来的财政代价其实承受得起,日本在未向西方借款的情况下独立打赢了战争。

宋育仁低估了当时日本的国力和军力。所以他对日本国内“防备空虚”的判断其实也是错误的。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宋育仁认为日军在出动两支大军,从东北和山东攻入中国后。已经是国内空虚,所以登陆长崎有很大的胜利可能,但实际上日军派遣到中国和朝鲜的,仅仅是由四个半师团组成的第一军和第二军。具体是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师团,以及从第六师团抽调的混成十二旅。

而拱卫东京的近卫师团,在大阪的第四师团,在熊本的第六师团剩下的那个旅,一直到1895年3月30日,李鸿章签署休战条约,都待在日本国内没有出动。

十一旅团大约有8000多人,驻地熊本紧邻长崎,用不了多久就将赶来。所以宋育仁从澳洲雇佣的2000士兵,就算没碰到任何拦截,顺利在长崎登陆,也将遭遇日本第六师团十一旅的这头拦路虎。

被宋育仁送到日本的这2000名澳洲雇佣军,愿意为了钱不要性命的去打这场九死一生的硬仗吗?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即使他们能赢,但不要忘记,当时的日本已经有3000公里长度的铁路,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国的铁路网。

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军用铁路实行军队调动和后勤筹备,如果在长崎发生激战,那么本州岛的近卫师团和大阪师团也不可能坐着不动。

虽然军史界一直流传着关于大阪军团不堪战的笑话,但一支满员编制近两万人的野战兵团,也不是仅仅2000人的外籍雇佣军能应对得了的。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最后,宋育仁和当时的士大夫一样,对近代军事缺乏了解,例如他一直主张既然海战打不赢,不如放弃海上就在陆地上和日军周旋,这其实也是书生之见。

因为朝鲜北部当时的陆地交通非常糟糕,中朝之间的后勤运输基本都通过海运进行,如果放弃了制海权,也等于放弃了后勤,在朝鲜的清军就成了孤军。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开始是因为日军偷袭了北洋舰队护送的高升号运输船,史称“丰岛海战”。

在数天后陆战也开打,经过大战,日军在朝鲜成欢打败了聂士成率领的3500名清军,赢得了第一场陆战胜利。

战后日方的总结是:胜利首要归功于前几天发生的丰岛海战,因为被击沉的高升号运输船本身是给成欢的清军送增援的,如果高升号没有被日军击沉,那么成欢一战,日军将面临超过5000人的清军及21门大炮(日军只有8门),那么陆战的第一战到底谁赢谁输还是未知数。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最后,肯定有些读者会不满:照你这么说,宋育仁的奇袭计划根本是一无是处嘛?

其实也不是,我认为,如果奇袭计划完成完成得更早一点,在实施上修正一下,还是有可能帮助战争的。

无论宋育仁的计划有多么大胆,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一直到1895年2月11日北洋舰队覆灭。宋育仁的奇袭舰队也只是出于“准备出发”的状态。然后到了4月17日,宋育仁被免职。

计划进行得太慢了。这一点其实怪不到清政府的头上,因为在北洋水师覆灭前,清政府根本就没发现宋育仁在干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也谈不上阻止。

所谓用兵讲究正奇之法,也就是说在正兵和奇兵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当正面战场上“正兵”被歼灭后,“奇兵”也自然失去了价值。

在龚照瑗发现了宋育仁的计划时,北洋水师已经覆灭,清廷已经开始商讨停战事宜,李鸿章已经去了马关,并向世界各国寻求和平调解,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想冒险一击,成功可能实在不大。

这个奇袭日本计划来得太晚了。

甲午战争中未曾实施的“奇袭长崎”计划到底有多大成功可能?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十多年后的日俄战争中,同样是在正面战场失败的同时,俄国海参崴的耶森分舰队作为奇兵出击,他们穿过津轻海峡沿日本东海岸南下,途中击沉了多艘货船,甚至出现在东京湾附近海域,京畿震动。日本集结大规模兵力围追堵截,耶森舰队才被迫撤退。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日俄战争的结局。因为俄国的两支舰队主力已经被消灭了,俄国再不情愿也只有停战承认失败。

所以,宋育仁奇袭改变战局的机会,只有在北洋水师主力没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宋育仁的奇袭计划必须比历史上更早完成才有机会。

再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伞兵往往会被投放到敌军后方占领重要通道或者破坏战略设施。"伞兵是天生被包围的“,但如果没有正面攻势存在,那么投放伞兵不过是白白给敌人送菜罢了。

“奇袭日本”作为一场书生的狂想,注定不会改变历史,能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决不是什么奇迹或者多智而近妖的“我有一计可以安天下”。

中国崛起只能靠踏踏实实学习,勤勤恳恳劳动,屡败屡战的奋斗。


《清日战争》

《隐没的晚清传奇-宋育仁的突袭日本计划》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费的筹支》

《日本陆军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