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鉢滿了嗎?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缽滿了嗎?

誰在搞研發,誰在割韭菜?



疫情控制見到了一絲曙光,這一個多月裡,製藥行業是否如大家想象的那樣,賺得盆滿缽滿?

先來看看資本市場的表現,以國證生物醫藥指數為樣本為例,從1月21日疫情正式受到關注開始到3月4日截止,指數從3454點上漲到3759點,累計漲幅8.83%。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缽滿了嗎?

國證生物醫藥指數選取半年內總市值和成交額最大的前30個生物醫藥股票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醫藥看似是疫情中最大的受益行業之一,但板塊整體表現遠不如口罩、熔噴布等行業,和最近火熱的科技股更是無法同日而語。

梳理近期的新聞熱點可以看到:醫藥企業日常銷售受到疫情限制,無法開展,各醫院驅逐醫藥代表的新聞屢見不鮮。

直接向一線供應與防疫相關的藥物,能掙到錢的概率也不大。具體原因,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了。


1


3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佈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重型、危重型治療用藥中,首次增加了“託珠單抗”用於免疫治療。

託珠單抗(Actemra)是羅氏的獨家品種,2010年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2013年3月在中國上市,是全球首個IL-6受體靶向藥物。衛健委在《診療方案》中明確,託珠單抗的適應症是“雙肺廣泛病變者,且實驗室檢測IL-6水平升高者”。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缽滿了嗎?

美國處方藥數據庫SSR Health提供的數據,託珠單抗年費用在2萬-3萬美元之間,中國市場上,羅氏在2018年自行降價,目前單支價格為830元(80mg/4ml)。

納入《診療方案》後,羅氏可以大賺一票?

正相反,3月4日羅氏宣佈緊急捐贈了兩批託珠單抗到一線,共計1400萬元。這兩批託珠單抗大約為20000支,按照《診療方案》對該藥用量的描述,至少可用於2000名對症的重症患者治療。

截至3月4日全國共有25415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療,根據國家衛健委和世衛組織聯合發佈的《考察報告》,新冠肺炎重症率為13.8%。羅氏捐贈的藥品幾乎可以覆蓋所有對症的患者,想靠納入《診療方案》獲利,或許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這一幕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2月1日開始,瑞德西韋成為眾人關注的新冠“特效藥”,吉利德隨後就與國家衛健委達成協議,免費提供臨床試驗用瑞德西韋。

更早的1月24日,衛健委《診療方案》第三版中首次列入了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原研廠商艾伯維隨即宣佈,捐贈價值1000萬的該藥,助力抗擊疫情。

不僅是外企,國內企業也是如此。1月29日發佈的第四版《診療方案》中,中藥首次亮相。連花清瘟、血必淨注射液等獨家品種,以及藿香正氣、防風通聖丸列入其中。

紅日藥業(300026)是血必淨的獨家生產企業,根據公司披露的資料,紅日累計捐贈血必淨注射液529萬元,按照22元左右一支的價格,約捐贈了25萬支。連花清瘟是以嶺藥業(002603)的獨家品種,公司公開的數據中,目前連花清瘟已累計捐贈1012萬元。

2月19日,第六版《診療方案》納入老藥磷酸氯喹後,上藥、廣藥、昆藥等擁有磷酸氯喹生產能力的企業迅速啟動生產。廣藥首批200萬片藥物在5天之內就生產完成,其他幾家大廠產量也很大,可滿足超過5萬名患者的用藥。這些藥品全部也都是捐贈的。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缽滿了嗎?

除了國家版《診療方案》中的藥物之外,各省的推薦藥物很多也是藥企捐贈的。

湖北省最先要求在一線治療中使用中藥湯劑,2月13日,首批共7萬份訂單下給了健民集團和勁牌集團。2月17日,7萬份“肺炎1號”湯劑免費送到了患者手中,可用於近14000人使用。

各級推薦用藥之外,其他藥物的捐贈則更多。修正、九州通等大型藥企捐贈額都在數千萬級別,百萬級的藥品捐贈更是數不勝數。


2


截至3月5日,全國累計確診患者80565例,累計治癒52126例。

財政部、國家醫保局早在1月22日就聯合發文,對於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所有費用都由國家兜底。這使得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

治癒一個新冠肺炎患者到底要花多少錢?

網絡上點滴披露了各地患者的醫療費用清單,大致可以做個參考。雲南、湖南、甘肅的治癒患者,總的治療費用在7100元到9300元不等。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缽滿了嗎?

這些可能都是輕中程度的患者,廣東佛山披露的一例重症治癒患者,他的治療費用高達59265.7元。重症所用的ICU監護設備成本高昂,如果用人工肺,治療費用可能超過20萬。

在輕中症患者治療費用中,按照藥費佔比50%匡算,全國52000多名治癒患者,所用的藥費約為2億元。

按照衛健委公佈的重症率13.8%粗略計算,到目前為止約有1萬名重症患者。如果每名重症患者的藥費約為3萬元,那麼輕症和重症加總,全國用於新冠肺炎患者治療的藥費也不到5億元。

疫情期間真正用於治病救人的藥品,遠不如口罩、額溫槍的銷售額高,更何況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還是藥企捐贈的。

即便考慮到未來的國家收儲,價格和數量也將受到控制,大部分藥企也很難靠著疫情大賺。

真正能在市場上實現獲益的,是部分OTC產品的企業。

1月31日新華社發佈消息,稱上海藥物所證實雙黃連能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雙黃連口服液一度脫銷,太龍藥業和哈藥集團受益明顯;列入診療方案的連花清瘟膠囊市場也十分火熱,以嶺藥業在2月末宣佈,日產量已經達到5300萬粒。

還有一些藥企推出了疫情相關的普通食品。香雪製藥在2月28日將廣州市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控專家組所聯開的中藥預防方做成了涼茶飲品“粵抗1號”,16元一瓶,據稱可以起到預防病毒的作用。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缽滿了嗎?

當然,也有藥企試圖趁疫情炒作。

3月1日,上交所發佈公告指出博瑞醫藥(688166)存在信披違規和不實,公司原董秘王徵野也被通報批評。

王徵野在2月12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公司研發生產的瑞德西韋原料藥和製劑可以批量生產。同日,公司公告也說,公司成功開發出瑞德西韋的原料藥合成工藝和製劑技術,製劑量產正在進行中。

疫情之下,製藥企業真賺得盆滿缽滿了嗎?

博瑞醫藥在3天內股價累計上漲超過50%,隨後上交所進行了核實,瞭解到博瑞醫藥實際不具備生產資質,藥品也僅是試驗性生產。

與博瑞醫藥類似的還有永太科技(002326)和雅本化學(300261),宣稱與吉利德有接觸、或能生產瑞得西韋、達蘆那韋等“特效藥”的中間體,期間股價都被炒作大漲,但之後都被深交所問詢函問出實情。

只要韭菜還沒割完,類似的故事就有可能再次上演。這是資本市場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