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檢驗金融市場韌性的試金石

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驟然而至。多地已先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打贏抗擊疫情防控阻擊戰,成為了全國人民的共同目標與必勝信念,唯有勠力同心共克時艱,方能守得雲開見月明。面對疫情的影響,金融市場走出V型反轉,市場關注和討論更多的不是“黑天鵝”帶來的負面衝擊,而是“黃金坑”帶來的難得機會,這充分彰顯了金融市場自身強大的韌性。

疫情是典型的外生事件衝擊,引發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及全球增長的擔憂,這從海外資本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上的衝擊可見一斑。2020年春節假期期間(1月23日-1月31日),全球主要股市全線走低: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分別下跌3.1%、3.0%和2.7%;法國巴黎CAC40指數、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分別下跌2.8%、3.0%和3.0%;日經225指數、韓國綜合指數和香港恆生指數下跌2.5%、5.7%和5.7%。以A股市場為例,2月3日開市首日其深度回調,但隨後連續放量反彈。截至2月14日收盤,上證綜指報2917.01點,基本恢復到節前水平。債券市場開盤不久,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直接跌至2.8%,後續量能顯著趨弱,歸於小幅震盪。外匯市場方面,出於短期避險情緒的考慮,部分境外資本流出國內市場,導致人民幣短期或存在貶值壓力。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在開市後連續四天走低,在7日調漲217個基點,報6.9768;人民幣在岸、離岸對美元即期匯率則在雙雙“破7”後又重返6.9區間。

中國的金融市場自成立以來就肩負著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金融市場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30年來,中國金融市場走過了立柱架樑的發展歷程並逐漸成為集金融要素資源、社會部門投融資、貨幣政策傳導、金融對外開放等多項功能與一體的綜合化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防控金融風險”中愈加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深刻詮釋了“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的理念,在本次疫情的衝擊之下,充分顯示了自身的韌性。

“韌性”是從物理學借鑑而來,韌性越高,其受到外力發生斷裂的可能性就越小。金融市場韌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金融市場在遭受金融危機或事件衝擊時,其自身的調整和恢復的能力。從更廣泛的角度看,金融韌性的涵義可包括:金融體系防範吸收外來衝擊的能力,金融功能正常發揮作用以及持續變革轉型的能力。從內涵來看,金融市場韌性的這三個維度與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的三大任務——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與深化金融改革,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部署,具有內在一致性。總體來看,我國的金融市場韌性相對較高,這是我國持續多年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當前應對複雜外部環境的底氣,主要表現在:

一是經濟增長基礎比較堅實。在目前全球經濟復甦放緩、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仍保持較好的發展增速,通過改革創新,持續調整經濟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從過多依賴出口、投資,到更多依靠消費拉動、服務業帶動、內需支撐的重大轉變,內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頂樑柱”。這些重大轉變,凸顯了中國經濟質的提升,使經濟增長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可以較好抵禦並消化可能出現的異常波動,給金融市場韌性奠定基礎。

二是監管部門精準施策。經過長期不懈的改革開放和加強監管,特別是近兩年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初戰告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韌性顯著增強,抗衝擊能力大幅提升。目前,銀行保險機構對金融市場資金供給保持穩定。銀行業債券投資佔整個債券市場規模80%左右,是主要的債券市場資金供應方,在貨幣市場等領域也是參與主體。向合格投資者發行理財產品投資於股票市場的資金也保持穩定。

三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科創板的落地及成功運行為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帶來巨大的動力。2019年,金融市場重磅改革接連推出,滬倫通啟動、中日ETF開通、“重組”“分拆”上市新規出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三板、創業板等板塊增量改革全面開啟。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為廣大企業、投資者等市場主體帶來重大利好。

四是穩健的開放步驟以及相應的風險防範預案。金融市場兼有“價格錨”和“蓄水池”作用,推進對外開放是我國構建市場化、開放型金融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同時,中國金融市場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措施較為合理,針對金融市場系統易受外部衝擊的領域有相應的防控措施,一旦出現一些特殊情況,通常能得到較為及時的處理。

在當前疫情衝擊的情況下,需要更加緊密關注各方面動態,從而能及時做出反應,保持中國金融市場體系的韌性。

第一,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是提升金融市場韌性的堅實基礎。只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中國市場的預期就基本平穩,金融市場韌性自然不斷提升。

一是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積極支持疫情較重地區金融機構發行債券,對於金融機構發債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疫情防控以及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的金融機構發行債券,建立“綠色通道”,提高發行審核工作效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基本都第一時間發行“戰疫專題債券”,發行低於同期限金融債券利率水平約50基點,所籌資金用於疫情防控相關領域信貸投放。加大信貸資源配置,科學評價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各類企業風險狀況,支持企業合理需求,避免“一刀切”和“簡單化”,需要更多關注企業中長期發展前景,有效增強實體經濟信貸支持。

二是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自2019年8月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以來,無論1年期LPR還是5年期LPR都經歷了下調,有效帶動了企業貸款利率下行,從融資端降低企業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信用收縮的問題,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了金融活水。同時,央行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通過主要的大型商業銀行和湖北等重點省份的部分地方法人銀行,向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的重點企業提供優惠利率信貸支持。

三是減輕嚴重疫區企業負擔。滬深交易所在去年下調上市公司的上市初費及年費的基礎上,免收湖北地區上市公司2020年上市年費,以及2020年湖北新上市公司的上市年費和上市初費,有效服務湖北地區經濟恢復和健康發展。全國股轉公司決定,免除疫情嚴重的湖北地區今年新增掛牌公司的初費和年費,並免除該地區存量掛牌公司的2020年年費,幫助掛牌企業渡過難關。

第二,有效防控風險源是提升金融市場韌性的重要保障。健全金融市場監管協調機制,針對可能的風險源頭及時處理,避免傳染和爆發,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一是金融市場開市後,央行將提供充足的流動性。2月3日央行投放逆回購1.2萬億,加大逆週期調節強度,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維護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在當前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有利於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足供應,有助於金融機構做好流動性管理。從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運行情況來看,利率水平總體平穩,市場穩定。

二是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築牢金融市場安全網。為化解股權質押的風險,銀保監會發出《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設立專項產品,並明確了產品管理人條件、專項產品的投資範圍、退出安排和風險管控措施。通過專項產品,保險資金可以為優質上市公司及其股東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專項產品按照市場化原則,向有前景、有市場、技術有優勢但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穩定市場預期。

三是疏解相關企業的流動性困難,防範違約風險。一方面,對疫情防控期間到期的公司債券,發行人生產經營正常的,通過設立綠色通道等措施,支持發新還舊;另一方面,積極引導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做好相關風險監測和市場服務,督促受託管理人積極履職,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協調,積極引導投資者對疫情防控期間到期的公司債券,通過與發行人達成展期安排、調整還本付息週期等方式,幫助發行人度過困難期。

第三,繼續加強金融市場的深化改革是提升金融市場韌性的不竭動力。從全球金融危機史來看,凡是發展中改革轉型、從危機中學習反思做得好的國家,其後續的金融體系也發展得更好,金融體系的韌性也更強。因此,金融市場韌性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轉型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開啟金融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強化市場化約束機制。面對疫情衝擊的關鍵時刻,中國金融市場表現出強大的韌性,也愈發凸顯出前期金融市場改革舉措的遠見。例如,在外匯市場上,經過近年來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匯率彈性不斷增強,可以更好地吸收內外部衝擊,發揮匯率對經濟保持內外均衡的“穩定器”作用。過去幾年,我國外匯市場主體日趨成熟,對於市場波動的適應性增強,匯率風險對沖意識和財務中性意識也逐步建立起來,這些都為此次疫情下外匯市場保持平穩預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金融市場安全穩健運行。交易、託管結算清算系統是債券市場運行中樞,承擔了維護市場安全穩健運行的公共職責,出現問題可能將風險傳導、放大至整個金融市場體系。疫情衝擊之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從工作機制、人員配備、辦公場所、系統運維、技術支持等方面提升服務保障能力,確保發行、交易、清算、結算等業務正常運轉,儘可能實施全流程、全鏈條線上操作。要加強與主管部門、市場機構、其他金融基礎設施的溝通,保持業務系統聯通順暢。優化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工作流程,鼓勵金融機構線上提交公司信用類債券的發行申報材料,遠程辦理備案、註冊等,減少疫情傳播風險。

三是繼續壯大金融市場多元化的機構投資者隊伍。豐富的投資者類型是市場差異化需求的保障,有利於提高市場流動性、分散風險和維護市場穩定。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將為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提供更多新增資金,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多樣化金融需求。預計2020年在前期已批准16家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基礎上,銀保監會將進一步增加理財子公司數量,對風險管控能力較強、總資產及非保本理財業務達到一定規模的銀行優先批設。同時,引進在財富管理等方面具有專長和國際影響力的外資金融機構,投資設立或入股理財子公司,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激發市場競爭活力。(作者 李放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