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壓死微貸的最後一顆稻草?

積木、51人品網貸清退轉型後,微貸網也停發新標了。

不同的是,微貸的清退更加靜悄悄,仿若靜夜行人。但行業人士都清楚,微貸這次不是“錦衣夜行”,而是倉惶敗退。

01 微貸去p2p,還本不還息

“微貸沒有及時發公告,我是後來通過客服了解到的。”微貸投資人嚴嚴告訴趣識財經,“看到微貸網股價下跌了10個點,著實嚇了一跳。”

而根據微貸網客服解釋,不發公告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我們選擇不發公告,是因為不希望該方案擴大化,不希望被媒體過度解讀……進而影響用戶正常的還款情緒。”

行業觀察人士王威指出,“網貸退出迫在眉睫,早在一年前,《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一文便指出,清退是大部分網貸機構的歸宿。”

疫情,壓死微貸的最後一顆稻草?

此次疫情,或成壓死微貸的最後一顆稻草。

援引媒體報道,微貸方面對外宣稱,疫情期間,因公司員工居家隔離、交通封鎖、復工推遲等因素,借款人還款能力及意願受到影響,公司收到了大量借款人申請延期還款減免利息請求,尤其X計劃智能投標工具受到較大影響。

為保障出借用戶的權益和利益,響應監管要求,自2020年2月18日開始,平臺產品Ⅹ計劃按照實際標的匹配,到期日歸還本金,但收益部分暫不兌付。

在王威看來,疫情確實讓轉型中的網貸機構,雪上加霜。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既有項目,借款人未來收入受疫情影響較大,這會降低他們還款意願與能力,致使平臺逾期率提升;第二個是當下及未來業務,行業無法完全復工,部分線下資產,面臨貶值甚至無人問津的尷尬之地,致使平臺無用武之地。“這也是包含微貸在內,一眾網貸平臺面臨的主要困境。

以上種種原因,讓不少網貸機構“選擇”在疫情進行時悄悄退出。前有積木、51人品,後有微貸網,未來還會越來越多。

但與退出相比,未來向何處?這個問題更加嚴峻。

02 轉型向小貸,前路艱且辛

現實情況是,網貸的出路並不多。

此前新華社曾報道,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有意具備一定條件的網貸機構,“改製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但正如某頭部網貸平臺負責人王剛所言,“實際上,能轉型消費金融公司的平臺鳳毛麟角;而從去年11月底的’83號文’來看,轉型方向也由網上傳言的網絡小貸公司,趨向於更具有地域限制的小貸公司。”

於是,包含積木、微貸網在內,都將目標轉向了小貸公司。

但與積木自信滿滿宣佈,“已經完全具備了轉型小額貸款公司的條件,董事會和管理層決定即日起開啟戰略轉型,申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不同,微貸的“三緘其口”讓外界多了一份擔憂。

嚴嚴告訴趣識財經,“投了3年的網貸,對這個行業有了進一步瞭解,也不奢望微貸能怎樣了,待回款期限到了,便徹底退出這個行業。”

根據83號文件描述,網貸機構申請轉型小貸公司的硬指標是,“網貸機構存量業務無嚴重違法違規情況”。

王威解釋道,“誠如83號文所言,就如疫情下微貸一樣,存量業務對大多數網貸平臺是個考驗,但即便轉型成功,前路未必就是坦途。”

央行數據顯示,截止至2019年9月,全國小貸公司貸款餘額9288億元,現存7680家。但在2015年峰值時,全國小貸公司近9000家,僅2019年便有數百家小貸公司倒閉。

趣識財經瞭解到,除了風控建設能力較差,受限3倍(部分地區5倍)槓桿限制外,小貸公司面臨的另一問題是地域性限制

數據顯示,在全國7000多家小貸公司中,網絡小貸公司僅200多家。兩字之異,差之千里。小貸公司重線下,受限地域的特性,平臺發展的天花板較低,顯然不是轉型平臺的最終歸宿。

尤其疫情之下,小貸公司自身線下復工緩慢,面向的小微企業亦空空如也

,這讓本就不太景氣的行業更加艱難。

儘管83號文中指出,較好互聯網背景以及網絡技術基礎,能夠線上全流程完成網絡小貸業務,是“進化”網絡小貸的必要條件。

但不少從業人士表示,“網絡小貸名額必定非常有限,獲批小貸牌照是一關,網絡小貸則是另一大關。”

但正如微貸的實踐,大家(網貸)已沒有回頭路了。

*應採訪需求,嚴嚴/王威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