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检验金融市场韧性的试金石

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骤然而至。多地已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打赢抗击疫情防控阻击战,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与必胜信念,唯有勠力同心共克时艰,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面对疫情的影响,金融市场走出V型反转,市场关注和讨论更多的不是“黑天鹅”带来的负面冲击,而是“黄金坑”带来的难得机会,这充分彰显了金融市场自身强大的韧性。

疫情是典型的外生事件冲击,引发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及全球增长的担忧,这从海外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冲击可见一斑。2020年春节假期期间(1月23日-1月31日),全球主要股市全线走低: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下跌3.1%、3.0%和2.7%;法国巴黎CAC40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分别下跌2.8%、3.0%和3.0%;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下跌2.5%、5.7%和5.7%。以A股市场为例,2月3日开市首日其深度回调,但随后连续放量反弹。截至2月14日收盘,上证综指报2917.01点,基本恢复到节前水平。债券市场开盘不久,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直接跌至2.8%,后续量能显著趋弱,归于小幅震荡。外汇市场方面,出于短期避险情绪的考虑,部分境外资本流出国内市场,导致人民币短期或存在贬值压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开市后连续四天走低,在7日调涨217个基点,报6.9768;人民币在岸、离岸对美元即期汇率则在双双“破7”后又重返6.9区间。

中国的金融市场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30年来,中国金融市场走过了立柱架梁的发展历程并逐渐成为集金融要素资源、社会部门投融资、货币政策传导、金融对外开放等多项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化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中愈加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深刻诠释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的理念,在本次疫情的冲击之下,充分显示了自身的韧性。

“韧性”是从物理学借鉴而来,韧性越高,其受到外力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就越小。金融市场韧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金融市场在遭受金融危机或事件冲击时,其自身的调整和恢复的能力。从更广泛的角度看,金融韧性的涵义可包括:金融体系防范吸收外来冲击的能力,金融功能正常发挥作用以及持续变革转型的能力。从内涵来看,金融市场韧性的这三个维度与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与深化金融改革,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部署,具有内在一致性。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韧性相对较高,这是我国持续多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当前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底气,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长基础比较坚实。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中美贸易摩擦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增速,通过改革创新,持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从过多依赖出口、投资,到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内需支撑的重大转变,内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梁柱”。这些重大转变,凸显了中国经济质的提升,使经济增长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较好抵御并消化可能出现的异常波动,给金融市场韧性奠定基础。

二是监管部门精准施策。经过长期不懈的改革开放和加强监管,特别是近两年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初战告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韧性显著增强,抗冲击能力大幅提升。目前,银行保险机构对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保持稳定。银行业债券投资占整个债券市场规模80%左右,是主要的债券市场资金供应方,在货币市场等领域也是参与主体。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理财产品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也保持稳定。

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科创板的落地及成功运行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带来巨大的动力。2019年,金融市场重磅改革接连推出,沪伦通启动、中日ETF开通、“重组”“分拆”上市新规出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三板、创业板等板块增量改革全面开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广大企业、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带来重大利好。

四是稳健的开放步骤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预案。金融市场兼有“价格锚”和“蓄水池”作用,推进对外开放是我国构建市场化、开放型金融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措施较为合理,针对金融市场系统易受外部冲击的领域有相应的防控措施,一旦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通常能得到较为及时的处理。

在当前疫情冲击的情况下,需要更加紧密关注各方面动态,从而能及时做出反应,保持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韧性。

第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是提升金融市场韧性的坚实基础。只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国市场的预期就基本平稳,金融市场韧性自然不断提升。

一是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积极支持疫情较重地区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对于金融机构发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受疫情影响较重地区的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发行审核工作效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基本都第一时间发行“战疫专题债券”,发行低于同期限金融债券利率水平约50基点,所筹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领域信贷投放。加大信贷资源配置,科学评价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风险状况,支持企业合理需求,避免“一刀切”和“简单化”,需要更多关注企业中长期发展前景,有效增强实体经济信贷支持。

二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自2019年8月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无论1年期LPR还是5年期LPR都经历了下调,有效带动了企业贷款利率下行,从融资端降低企业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信用收缩的问题,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同时,央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通过主要的大型商业银行和湖北等重点省份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向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

三是减轻严重疫区企业负担。沪深交易所在去年下调上市公司的上市初费及年费的基础上,免收湖北地区上市公司2020年上市年费,以及2020年湖北新上市公司的上市年费和上市初费,有效服务湖北地区经济恢复和健康发展。全国股转公司决定,免除疫情严重的湖北地区今年新增挂牌公司的初费和年费,并免除该地区存量挂牌公司的2020年年费,帮助挂牌企业渡过难关。

第二,有效防控风险源是提升金融市场韧性的重要保障。健全金融市场监管协调机制,针对可能的风险源头及时处理,避免传染和爆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是金融市场开市后,央行将提供充足的流动性。2月3日央行投放逆回购1.2万亿,加大逆周期调节强度,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在当前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有利于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足供应,有助于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利率水平总体平稳,市场稳定。

二是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筑牢金融市场安全网。为化解股权质押的风险,银保监会发出《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设立专项产品,并明确了产品管理人条件、专项产品的投资范围、退出安排和风险管控措施。通过专项产品,保险资金可以为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专项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向有前景、有市场、技术有优势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稳定市场预期。

三是疏解相关企业的流动性困难,防范违约风险。一方面,对疫情防控期间到期的公司债券,发行人生产经营正常的,通过设立绿色通道等措施,支持发新还旧;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做好相关风险监测和市场服务,督促受托管理人积极履职,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协调,积极引导投资者对疫情防控期间到期的公司债券,通过与发行人达成展期安排、调整还本付息周期等方式,帮助发行人度过困难期。

第三,继续加强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是提升金融市场韧性的不竭动力。从全球金融危机史来看,凡是发展中改革转型、从危机中学习反思做得好的国家,其后续的金融体系也发展得更好,金融体系的韧性也更强。因此,金融市场韧性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开启金融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面对疫情冲击的关键时刻,中国金融市场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也愈发凸显出前期金融市场改革举措的远见。例如,在外汇市场上,经过近年来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可以更好地吸收内外部冲击,发挥汇率对经济保持内外均衡的“稳定器”作用。过去几年,我国外汇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对于市场波动的适应性增强,汇率风险对冲意识和财务中性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这些都为此次疫情下外汇市场保持平稳预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金融市场安全稳健运行。交易、托管结算清算系统是债券市场运行中枢,承担了维护市场安全稳健运行的公共职责,出现问题可能将风险传导、放大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疫情冲击之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从工作机制、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系统运维、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确保发行、交易、清算、结算等业务正常运转,尽可能实施全流程、全链条线上操作。要加强与主管部门、市场机构、其他金融基础设施的沟通,保持业务系统联通顺畅。优化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工作流程,鼓励金融机构线上提交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发行申报材料,远程办理备案、注册等,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三是继续壮大金融市场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丰富的投资者类型是市场差异化需求的保障,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分散风险和维护市场稳定。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将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新增资金,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金融需求。预计2020年在前期已批准16家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基础上,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增加理财子公司数量,对风险管控能力较强、总资产及非保本理财业务达到一定规模的银行优先批设。同时,引进在财富管理等方面具有专长和国际影响力的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或入股理财子公司,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作者 李放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