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利”害了公正,五屆全國評酒會後再無名酒評比

白酒行業曾經有權威的評比活動,也被廣泛認可,那就是全國評酒會。

“利”害了公正,五屆全國評酒會後再無名酒評比

全國評酒會

為何白酒行業為什麼不再有專業的評比,也要從全國評酒會說起,要追溯到1989年的第五屆全國評酒會。

我國從1952年開始評定“中國名酒”,評出了四大名酒、新老八大名酒、十三大名酒等獎項。前四屆的成功舉辦,讓全國評酒會成為國內名酒標杆比拼的頂級賽事,也是當時最有市場號召力的獎項。

第五屆評酒會舉辦時,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商品經濟飛速發展,在市場經濟下的各酒企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鉚足了力氣要大幹一場的各大酒企深知一旦能獲得國家名酒的稱號,不僅知名度能迅速提升,酒價銷量也會倍增,因而對名酒稱號有極為狂熱的需求,眾多酒企爭相搶位。

據業界傳言,為了“自家的孩子”能在評比中嶄露頭角,當時相關利益方動用資源跑北京“說情”,不斷干擾評酒會的評先。同時,參評樣品與市場流通產品的差距甚遠,不乏有參評酒企買其他酒廠的酒勾調後報上自己酒企的名字參與評選。種種原因之下,評比出的“國家名酒”的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下滑,一場原本立意客觀、專業嚴肅的評酒會,公正性受到廣泛質疑。

第五屆評酒會以後,“國家名酒”評定工作被叫停。坊間的說法是“越評越不正規,期間開始有行業潛規則了,名酒評選活動變了味道。”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主導白酒消費,魯酒、豫酒、川酒等白酒板塊你追我趕競爭激烈,全國性的名酒評選活動也逐漸平靜了下來,官方也沒有再進行組織評選活動。

偌大的白酒行業,豈會一直風平浪靜。

寂靜了17年後的2006年,商務部攜手酒行業的協會以及其他相關部門,開展“中國暢銷名酒”的評定活動。業界盛傳該評比活動就是停頓了17年之久的“國家名酒”的再次開評,或者說是“第六屆中國名酒”,商務部通過媒體公佈了一份“第六屆中國名酒初選名單”,以生產許可證、銷售量、銷售收入、利稅總額、申報銷售量為評比標準的“中國暢銷名酒”搖身變為“第六屆中國名酒”,坐實了業界的猜測。在1989年第五屆中國名酒評選上榜的寶豐酒、董酒、黃鶴樓等6家酒企當然不買賬,於是聯合起來把商務部告上法庭,評比活動緊急停止。

“利”害了公正,五屆全國評酒會後再無名酒評比

第六屆中國名酒初選名單

行業評比的排名變成了“段位”高低的爭鬥,在巨大的名利場中,問題頻發,漏洞百出,最後國家層面上的名酒評選活動就此停辦。

白酒的質量鑑別,除了化驗鑑定其衛生、理化指標外,主要是通過人的感覺器官,依其色、香、味的綜合嘗評結果,這也是以往各屆評酒會確定名、優酒等級的重要依據,葡萄酒品評也是如此。

很多人會說,既然主要也是依靠人的感官嘗評,為什麼不像國外葡萄酒評比那樣盲品,由第三方來進行客觀品評呢?

在葡萄酒行業中,羅伯特·帕克以及他的評分體系廣受推崇,該體系按照顏色外觀、香氣、風味、潛力等四方面進行評分,最後綜合得出總分評價。

白酒行業也不乏有品鑑專家。如四川釀酒研究所副所長楊官榮先生創立了一套白酒評分體系——G·R官榮評分,在一定環境下,全程採用盲品的方式,用專門編號的品酒杯盛酒,開始前先用明品的方式預先對酒樣進行打分,並選取其中一個酒樣作為參考基準分,然後再一起對酒樣進行盲評。不可否認,此套評分方法為白酒品評提供了一些思路,對促進行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是在實踐中,不免會讓人產生疑問:評分的標準到底來自於哪兒?100分源自於哪兒?是茅臺、五糧液還是各個香型的代表酒?但凡出現一個酒做標準,那麼評分的意義何在,難道是要比和第一名的差距?

雖然葡萄酒和白酒都屬於酒水類飲品,但是二者卻因其根本屬性的不同存在著多方面的區別。

準確來說,葡萄酒是一種非標準化產品,在一定意義上屬於農作物手工產品,即使也已經工業化生產,但是其品質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年份、氣候、葡萄藤的年齡、品種等,不同年份的不同葡萄藤釀出的葡萄酒品質有很大的差別,並且規模和產量不高。

“利”害了公正,五屆全國評酒會後再無名酒評比

釀酒糧食

而白酒,原料是高粱、玉米、大米、小麥、糯米等糧食,地大物博的中國完全可以保證每年釀酒使用的糧食品質如一,不同於國外葡萄酒的作坊式經濟,白酒行業已經進入大工業經濟時代,釀出的酒即規模化的標準品。

國外葡萄酒評比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廚藝比賽,看似很正規,其實不然。中國已經跨過那個時代,到了品牌時代,品牌就是品質的保障,品牌時代要求每一瓶酒都是標準,只能越來越好,不能像葡萄酒那樣要依賴於氣候等因素,好壞看老天的心情。

觀點的背後是立場,立場的背後是利益。難道國外葡萄酒的品評真的客觀嗎?

國外環境怎樣不便評論,就中國的市場環境和我國的國情來說,註定了白酒產業沒有獨立的第三方酒評存在的土壤。

前面說到中國地大物博,中國也是人口眾多,獨立評酒人的舌頭、感官能代表廣大酒友嗎?

品牌時代下,當某個白酒品牌足夠強的時候,其公司的品酒師就是業內最牛的品酒師,那麼外面的品酒師還能品評這個酒企的產品嗎?給出的評分可信度會高嗎?

如果獨立評酒人想到得到權威的認同和肯定,需要去學習專業品酒師課程,拿到證書,授課者是知名酒企的釀酒大師,經驗、閱歷等各方面都尚淺的學生能品評出老師們的成果嗎?

再就是想要獲得權威認可,權威便是頂級酒廠,受到頂級酒廠認可後,那麼他們的酒就是標準,那還需要品評嗎?

白酒的社交屬性也決定了它的存在意義以及價值甚至地位。

國外很多高品質葡萄酒產量小僅供少數人享用,而中國,即使是茅臺,也是每年源源不斷的規模化標準生產,可以被很多人所享用,就看你舍不捨得喝。白酒是以品牌輸出型的產品,大部分人喝的往往是面子所帶來的社交屬性,不是因為好喝而喝,而是因為有面子才喝。

“利”害了公正,五屆全國評酒會後再無名酒評比

選啥酒

問大家一個問題,茅臺好喝還是五糧液好喝?或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那麼,一瓶茅臺和一瓶五糧液放在這裡,你會選擇哪一個?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茅臺。

是因為茅臺更好喝嗎?大家心裡都明白,茅臺最貴,現在一瓶能賣到2.5K+,五糧液也就1k+,並且五糧液可以買到,茅臺更稀缺不好買,喝茅臺顯身份有面子,五糧液感覺差點事兒。那好,我得選擇茅臺。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不只發生在茅臺身上,在某段時期,酒鬼賣的好,因為酒鬼最貴,水井坊最貴,水井坊賣的最好。在國人的心目中,只要最貴,就是品質最好的,就是最上檔次最有面兒的,喝酒選貴的,貴的就是對的。當然這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品牌實力基礎上,也不是隨便一個產品賣最貴,大家就買賬的。

有人說,人民小酒好喝,那你是不是也覺得好喝呢?白酒的品評要相信酒廠的意見,還是行業專家?是看明星代言,還是看專家分析呢?

隨著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愈加透明化,消費更加自主,購買者就是品評者,社交網絡如此發達,一款酒如何,消費者心中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而如今我們口中的“名酒”是經過市場檢驗後沉澱下的名酒,也並非僅限於以往由國家評定出的名酒企業,畢竟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嘉獎。

只能說,在白酒消費的目的性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前提下,專業的白酒品評沒有多大的意義。

(作者張燕,系酒水行業研究者歐陽千里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