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祕技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秘技

(昕東旺油畫《早點》)

鍋巴菜,獨一無二的天津小吃,究竟好吃到什麼程度?生於20年代初的已故文化學者李世瑜生前有一段回憶,自己小時候,天津樑家嘴附近,土地廟前街一個叫張八的人開的鍋巴菜鋪子:“早晨,張八喊一嗓子鍋巴菜熟了,各家都出來買……我從小就愛吃這一口,每天早晨聽房後一喊,母親就叫傭人端著鍋去打。張八開的小攤價錢比大福來(也在梁家嘴附近)貴近三倍,一個是七分,一個是兩毛,我寧願花三倍的價錢吃張八味兒的鍋巴菜!”

現在天津最有名的鍋巴菜有兩家,一是大福來,二是真素誠,都是連鎖經營。吃一碗大福來鍋巴菜,再想象一下比這個好吃三倍的鍋巴菜,那就是張八鍋巴菜,只存在於傳說中。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秘技

(鍋巴菜)

幾句閒言過後,書歸正傳,開講鍋巴菜。關於鍋巴菜的來源,說清乾隆年間水泊梁山菜園子張青的後人張蘭,從山東來天津在三岔河口附近開了家煎餅鋪,乾隆爺下船進店吃煎餅卷大蔥,吃完口渴,想喝湯,張蘭急中生智,將煎餅撕碎了加上調料用開水一泡,發明了鍋巴菜。不過,這個事聽聽就完了,天津小吃都喜歡往皇上身上靠,比如狗不理包子被袁世凱送給慈禧,石頭門坎素包慈禧也吃過,都是傳說。

不過鍋巴菜肯定跟山東大煎餅有關。山東人愛吃煎餅,攤好後吃不完都幹了,就把煎餅切成條,澆上滷子,放上佐料,叫做煎餅湯,類似於上海人的湯泡飯。蒲松齡寫過《煎餅賦》,其中“更有層層卷折,斷以廚刀,縱橫歷亂,絕似冷淘,湯合鹽豉,末剉蘭椒,鼎中水沸,零落金條”,描述的就是山東煎餅湯,可以看做鍋巴菜的前世。山東煎餅湯被帶到天津之後幾經演變,越來越適應天津人的口味,終成天津獨有的的風味。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秘技

(老天津衛)

所謂鍋巴也就是煎餅,是把八分綠豆、二分小米或大米(也有用純綠豆的)磨面調成糊狀,用柴火燒的爐子攤成,攤得薄越好,攤出的鍋巴存放三天不變質、不變味,切成柳葉細片備用。

制滷時先用蔥、姜、香油熗鍋,炸香菜梗至焦黃色,香菜梗是關鍵,再加入麵醬、醬油、大料粉,鍋開後製成滷料。另燒開清水加大鹽攪拌,融化後兩鍋合一,待開鍋後下薑末、五香面,用玉米澱粉勾芡。

賣鍋巴菜的時候,先把鍋巴放到湯滷的大鍋裡,攪拌一下,盛於碗內,澆上麻醬汁、醬豆腐汁、辣椒油,撒上香菜末、炸滷豆乾的小碎丁。最後撒在碗裡的香菜末和熬滷子時的香菜梗,可稱鍋巴菜的秘辛。另外來說,早點鋪的老豆腐和鍋巴菜的滷子看似相同,實際是兩口鍋,老豆腐的滷子基本都是雞湯調製的葷滷,配以黃花菜、木耳等;鍋巴菜則是素滷。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秘技

(所謂鍋巴)

30年代的天津,賣鍋巴菜的小攤、挑子到處都是,有字號的坐商有十幾戶,主要有大福來、萬順成、張茂林、寶和軒等,延續至今只剩大福來,其餘皆已消失,創立於1979年的真素誠後來居上,和大福來並駕齊驅,分店遍佈天津市。

大福來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創始人叫張起發,初名“張記煎餅鋪”, 因為老婆生了個胖兒子,張起發高興,給孩子起乳名“大福來”,後來他家的鍋巴菜也叫“大福來”了。

大福來位於西北角西大彎子,公私合營後搬到梁家嘴29號,店堂從兩間門臉擴大了十多倍。大福來鍋巴菜後來開了很多分店,總是略貴於其他鍋巴菜,最早鍋巴菜一般賣六分錢一碗的時候,大福來售價八分錢,現在一般三四塊錢一碗,大福來五六塊錢。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秘技

(牛肉燒餅茶雞蛋是鍋巴菜的絕配)

萬順成雖然消失,但留下很多記憶碎片。張壽臣30年代作品《誇講究》,提到當時京津兩地美食字號:“全聚德的烤鴨子、稻香村紅燜雞、森春陽板鴨、普世齋筒子雞、同興堂糖醋魚、致美齋燒魚頭、致美樓燴爪尖兒、豐澤園糖蓮子、匯豐堂清蒸江米鴨子、新豐樓獅子頭、沙鍋居豬八樣兒、會仙居炒肝兒、登瀛樓扒海參、天和玉九轉大腸、白魁烘羊肉、同和軒它斯蜜、兩益軒鍋燒半支、西城樓燉牛肉、餡餅周包煳、晉陽樓過油肉、泰豐樓燴三鮮、周家食堂全家福、六味齋素雜拌兒、萬順成的鍋巴菜。”萬順成的鍋巴菜名列其中。

萬順成初創業於南市東興大街,賣秫米粥,20年代末在遼寧路和長春道交口增設萬順成分店,製售鍋巴菜、八寶粥。民國時萬順成全天賣鍋巴菜,美食作家劉枋在《吃的藝術》一書中寫過,“萬順成每晚座上客常滿,每人面前都有一碗鍋巴的”。後來萬順成改名為京津小吃店,主打小豆粥、驢打滾之類,鍋巴菜不賣了。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秘技

(吃鍋巴菜必配炸餜子)

萬順成與其他鍋巴菜的不同之處在於是葷滷。美食家唐魯孫在《中國吃·津沽小吃》中寫過葷滷鍋巴菜:“天津市面上,素滷鍋巴菜早晨到處都有得買。有一份肉片滷的鍋巴菜,在綠牌電車路法國教堂一個衚衕口,滷是肥瘦肉片,加上黃花木耳勾出來的,那比素滷又好吃多了,據說這是天津獨一份的肉滷。勾滷更有一套秘訣,一碗鍋巴菜,吃到碗底滷也不瀉……”

真素誠是鍋巴菜的後期之後。真素誠三個字,民國時本是一家香油坊的字號,位於河北大街三條石。他家後人曾在官銀號的國營早點鋪工作,家住在金鋼橋菜道口。1979年,21歲的劉亞茹和父母、姐姐一家人,沿用真素誠的字號,在家門口開了傢俬營早點鋪,是天津最早一批個體戶。

真素誠的滷子裡有秘製五香粉,鍋巴菜小碗賣一兩糧票、一毛錢,大碗一兩糧票、兩毛錢。每天早晨從5點賣到9點半。後來真素誠搬到河東中環線真理道,如今發展了二十幾家連鎖加盟店,和小李燒雞、美玲拉麵、二嫂子煎餅餜子等等字號,一起成為近幾十年來天津餐飲的傳奇。

​天津人舌尖上這碗鍋巴菜吃了100多年,大福來、真素誠各有秘技

天津地處渤海灣,本身就是鹽產地,天津人吃東西口味比較重,津菜也以鮮鹹為主,老天津人說“要解饞,辣中鹹”,鍋巴菜正是又鹹又辣。天津風味小吃包括蒸煮烤烙、煎炸燜燴,單說早點,餜子、素卷圈、煎餅餜子、燒餅;漿子、老豆腐、鍋巴菜、雲吞,堪稱“八大金剛”,雖然如今被地溝油毀得夠嗆,但天津人還是離不開。一碗鍋巴菜,配以餜子、糖皮、牛肉燒餅、茶雞蛋,隨心所欲,想吃嘛吃嘛。

生於天津、後居上海的京劇名旦童芷苓最愛吃鍋巴菜,代表了一顆遊子之心,也講名了鍋巴菜在民間的地位:“我是從小生長在天津的,所以最愛吃天津的早點鍋巴菜,模樣像春捲皮子似的,這是本地的風味小吃,好比北京的豆汁、上海的豆腐花,都是價廉物美的大眾食品。”(文:何玉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