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植物的形成在於栽培,人的形成在於教育”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無論你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天才?庸才?都和教育密切相關!

教育的類型可以分為這幾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相比之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經歷過最重要的過程!它是伴隨孩子一生的!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大,可並不是所有父母都具有完美的家庭教育模式,特別是在中國,特別是在近幾年,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矛盾越來越明顯:

中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董進宇博士說:“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矛盾就是父母帶著孩子去登山,不好好當陪伴者,就喜歡硬拉著孩子一個勁兒的往山頂跑”。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這個例子很形象,很多父母的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盲目性,作為父母不會正確引導,自己都沒有搞清楚的事情,還要強加在孩子身上;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瑞叔根據這個例子給大家延伸一下,就都明白了:

家庭1:

父母:孩子,看到那個山頭了嗎,別亂跑別喊累,堅持下去,爬到那個山頭,你就能戰勝自己,征服這座大山!

家庭2:

父母:孩子,這座山叫xx山...(大概介紹一下這座山),我們雖然是來登山,但我們希望你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去登哪座山,無論是否成功,只要你敢於嘗試,我們就會為你感到驕傲,我們更加希望你在登山途中不要忘了欣賞沿途的花草樹木;

孩子:那我如果登上山頂了,是不是就等於征服這座大山了;

父母:但我們希望當你站在山頂後,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廣闊,能有像山一樣寬胸懷和氣度,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開拓眼界!

對比上面的情景,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別,高下立見!

家庭1更在乎的是目標,這無可厚非,但是在給孩子一個目標之前要告訴他,這個目標存在的意義,如何實現它,在實現它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樣的心態,實現目標後能得到什麼,這才是能力的發展!

其實中國家庭教育的矛盾不止這些,接下來瑞叔更具體的整理了一下幾點:

一、對於孩子教育,家庭成員“分工”模糊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中國獨生子女人數總量變化情況(億人)

據統計:2010年我國獨生子女總量約為1.5億人,預計2050年將達到3.1億人。宏觀來看獨生子女數量依然“穩步”大幅度提升;這很容易形成家庭矛盾。

因為對於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只有一個子女,身邊有父母和四位老人甚至更多的人去關心孩子的家庭教育,那麼問題就來了: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一個大家庭裡面到底應該誰來主導孩子的家庭教育呢?

普遍狀況是母親主導,但也不排除父親、父母雙方,除此之外整個家庭成員一起主導,這就造成很“混亂”的結果;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本來是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反而弄巧成拙,最後亂成一鍋粥!

瑞叔: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瑞叔建議除了特殊情況,這個人選最好是媽媽,除非媽媽願意,否則千萬別分權!因為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最深遠的,母性更能讓孩子擁有對目標的安全感!對比其他家庭成員而言,母親的角色更具說服力,孩子對母親也更具依賴性!

最好的方法是:一個家庭一定要選一個直接“負責人”,其他家庭成員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和“負責人”意見衝突,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同存異,最終決定還是要以“負責人”為主,其次大人們應該單獨在一起商量,不要把孩子牽扯進來,要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情,他的目標很明確,不會因為其他成員的介入而模糊,這點很重要!

二、家庭收入以及教育投入佔比

教育投入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會面臨;但家庭收入絕對不會成為孩子受教育程度的體現;

通俗點說,兩個家庭,一富一貧;兩個孩子,一優一劣,富者優?貧者劣?

瑞叔想說家庭收入絕對不影響孩子的教育質量,但是教育投入就不一樣了,它能影響教育質量,並且影響很大;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家庭教育的投入決定了孩子受教育的寬度和厚度”

也就是說“錢要花在刀刃上”,家庭收入不在乎高低,關鍵是針對孩子教育的投入不應該盲目,要精準!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科學數據調查研究表明:“往往中等及低收入家庭對於孩子教育的投入呈現嚴重的盲目性”!

盲目性的表現:

1.從大流,沒有自我辨別的能力

不會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和學校的進度為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規劃,對於孩子的學習只有幾個關鍵字:“上下學,交學費,買資料,考試成績,補習班等等”;

家長群裡面有推送學習資料的,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就盲目購買,包括輔導班、興趣班的選擇,這類家長的選擇標準大多是:“別人家長都這樣,我們一樣準沒錯”

瑞叔想說:把孩子放心上,他不是學習工具。

2.錯誤的思維方式

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們家庭條件不好,人家有錢的都請私人家教了,我們只能選擇報各種學習輔導班和興趣班,便宜還有效;便宜是有了,如果反問“效果在哪兒”都會回答“別人都說這樣好嘛,他們機構看上去挺正規的”。

瑞叔覺得這樣的父母,會不會是在為自己的盲目性選擇尋找心理安慰。

3.在中國多數家長眼裡:能力=成績(分數)!

我們曾經做過一次只有一道回答題的問卷調查:(您覺得孩子的特長、優勢是什麼)要求答案形式如下:思考多久想到的+特長+根據是什麼;

總共1000份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中國很少有父母完全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長和優勢,思考該問題的平均時長是2min,特長依據普遍為某某學科成績好!

比如;2min+數學好+看成績;

4.把試錯當成尋找孩子優劣勢的載體

對於孩子的優劣勢,很多父母都選擇用試錯來辨析,比如說想知道孩子對藝術的敏感度,那就報名藝術培訓班,學了一段時間沒效果,就認為孩子在藝術這方面沒什麼能力,再找下一個試錯,試錯的過程效率低,週期長,影響差!最關鍵的是費時!費力!還耽誤了孩子!

三、孩子自身能力優勢的偏向性

拿文理科屬性來說,有些孩子在文科方面確實更優秀,他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比其他人更加敏感,而對理科性質的內容興趣不深,這個確實存在;

回到家庭教育上來,孩子的能力優劣勢其實是有指向性的,如果作為家長能夠通過合理的方式方法瞭解到這點,就可以有傾向性的去引導孩子對自己形成完整清晰的認知。

以上總結的三個家庭教育矛盾點,最後的消極影響實際上都落在了孩子身上:

1.孩子對於學習沒有清晰的規劃,目標模糊指向不準確,在學習方面不知道該聽誰的話!

2.孩子學習壓力大:學校+輔導班+興趣班+各種作業,完全失去學習的樂趣!

3.不瞭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沒有明確的認知,不知道自己能力的優劣勢,自己要發展什麼,怎麼發展!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四、說了那麼多,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錢要用在刀刃上”●

前文講過“教育質量和家庭收入沒有絕對的正比關係”,關鍵是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要精準!

而不是“亂燉式”的投入,孩子的學業不僅僅是買學習資料,報名輔導班,坐等各科成績那麼簡單,我們作為父母要更有大局觀!

老師經常講:針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模式是查漏補缺,這只是針對學科,家庭教育裡面作為父母,應該更加關注孩子在學習之外的能力培養,幫助孩子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優勢併合理有效的去發展;

我們處於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科的成績依然是重中之重,這個我們確實無法改變,可是我們能改變自己,能力的“查漏補缺”可以做,輔導班、興趣班可以報,但是前提要真正瞭解孩子的不足,不能簡單根據成績分數就對孩子的能力下定論;

這個前提十分重要,只有精準了這個前提,“錢就可以花在刀刃上”。

這個前提怎麼找,一會兒瑞叔就告訴你,藉著往下看:

●“找到屬於自己的跑道,才能贏在起跑線”●

在傳統觀念裡面,學習就是拼!所以才有人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

瑞叔要說:各位家長,起跑線好找,屬於孩子的跑道難找啊,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能力優勢所在,就把孩子和其他人放在起跑線上,告訴孩子:別管其他只管跑!

像這樣沒有目標不瞭解自己的孩子,能在這條賽道上堅持多久,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被別人超越然後被淘汰!

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如何幫助孩子認識他自己的能力優勢,如何讓您作為家長更加了解孩子的“跑道”?這些才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意識到的重中之重!

「解讀」家庭教育的“大權”誰來握!分權?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