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殘疾兒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家庭教育:殘疾兒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包涵小時候,媽媽在課堂上陪讀。資料圖

法治週末記者 孟偉

2月10日,陝西省教育廳等部門出臺意見,將為義務教育階段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切實保障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發展水平。

殘疾兒童的教育再次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對於現階段特殊教育中存在的困境,法治週末記者採訪了多位在特殊教育領域耕耘多年的教師。他們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師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已處於較為穩定的水平,目前,最為重要的是加強家庭對殘疾兒童的關注。

家庭干預的積極影響

根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顯示,我國0歲至14歲殘疾兒童共387萬人,佔殘疾人口的4.66%,其中6歲至14歲的學齡殘疾兒童中63.19%正在學接受普通教育或者特殊教育。

目前,大多數殘疾兒童還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家庭不僅承擔照顧殘疾兒童的責任,也承擔對殘疾兒童的教育責任。

“每一個優秀的殘疾學生背後都有特別辛苦的家長,如果家庭對孩子比較重視,從小對他進行培養殘疾學生融入社會的可能性更高。”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美術學院辦公室主任黃珏向法治週末記者介紹她的經驗。黃珏從事特殊教育行業已經20餘年,和聾人學生已經接觸了17年。

讓黃珏印象特別深刻的是,2018年,學校計算機系招收的學生包涵。這名3歲就被確診為自閉症的學生,在5歲時考過了手風琴五級,10歲那年考過了鋼琴十級。18歲這年,包涵考入了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成為四川省第一個考上本科院校的自閉症學生。

一名自閉症學生,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績,黃珏認為,完全要歸功於其家人的陪伴與付出。

確診自閉症後,包涵已步入中年的母親龐芝華辭去了穩定的工作,到包涵所在的學校開始陪伴孩子,應聘了包涵所在小學的清潔工,一干就是3年。為了能讓包涵融入正常人的生活,龐芝華在小學裡除了打掃衛生,每到課間10分鐘,她還要陪著孩子們丟手絹、跳皮筋。

隨著升學壓力的不斷增加,為了輔導兒子的功課,龐芝華向學校申請陪讀,成了兒子的同桌。在課堂上,龐芝華會認真做好筆記,課後將老師教的重點講給兒子聽。包涵的理解能力存在缺陷,龐芝華只能將知識點反覆講給他聽,一遍又一遍地做題。從幼兒園到高中,龐芝華和包涵做了十餘年的同桌。

在幼兒園的一次表演過後,龐芝華決定讓包涵學習手風琴,掌握一項才藝,讓小朋友不再叫他“傻子”。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發現包涵在識譜和記譜上很有天賦。至此,包涵的音樂天賦逐漸顯現,並逐級參加考試,學習更多的樂器。最後憑藉鋼琴的特長被四川音樂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錄取。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包涵會順著音樂道路繼續走下去時,龐芝華卻做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決定,要讓包涵上大學,學習一項在未來更加有競爭力的技能。一番比較後,她準備讓包涵報考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單獨招錄考試。

作出決定後,龐芝華特意請了兩個研究生給包涵補習單獨招錄要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科目。最終包涵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我都無法想象,包涵的父母付出了多少。”黃珏看來,家庭教育是決定殘疾學生未來道路的重中之重。

在黃珏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許多殘疾學生的家長不重視家庭的培養,只是把殘疾學生交到學校的手中,家長很少與孩子溝通。“這樣殘疾學生成材的概率就會相對比較低。”黃珏說。

難融入社會與家庭有關

2017年修訂後的殘疾人教育條例,明確規定了殘疾人的受教育權、特殊教育權。而在青少年學生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校教育外,更貼近青少年實際的是家庭教育。家長對於青少年的影響是密切、潛移默化的。

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祚山也曾提出,中國殘疾人口基數大,而一個殘疾人背後往往還需要一個家庭支撐,心理健康服務對於殘疾人重歸社會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殘疾人家庭教育存在被忽視的情況。

在特殊教育學校工作20多年的黃英(化名)認為,家庭教育也是影響殘疾學生思維、心理的重要因素。

讓黃英記憶深刻的是一個特別聰明的聾啞學生張琦(化名)。張琦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卻非常封閉自己。“在十一二歲時,張琦不願意拍照片,不願意跟人交談。”黃英回憶道。

張琦的家庭並不貧困,父母每天都會給他足夠的錢,但他與父母見面的次數並不多,常常是他一個人呆在家裡。母親是白天、晚上兩班倒的營業員,幾乎沒有時間陪伴他,父親忙於做生意,應酬多,對他也置之不理。“他很少能接觸到外界的人。”黃英說。

後來父母又生了第二個孩子,在他們看來生第二個孩子是為了今後能照顧張琦,但是缺乏父母關愛的張琦在心裡卻有一種被父母拋棄的感覺,讓他感覺不到快樂。

“不快樂的狀態,導致他現在比較孤僻,不能融入同伴。”黃英還提到,由於先天條件的影響,學習優秀的張琦與健全人的學習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而這個差距也讓他產生了自卑的心理。

“殘疾學生很難融入到社會,與家庭有很大關係。如果父母極少與孩子溝通,孩子也不懂得去接納別人,其實很難和社會接觸。”黃英認為,很多家長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識,加上重視程度不足,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耽誤了最好的干預時期。

《殘疾兒童家庭教育影響因素及改善路徑淺析》一文中提到,殘疾兒童的正向發展有賴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內部因素包括家長的文化程度、家長參與家庭教育程度以及家長對孩子的認知。

文中建議,家庭對於殘疾兒童的教育應當在給予殘疾兒童充分的關心和愛護的情況下,又要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積極參加學校教育的情況下,注重孩子的興趣、特長的培養;瞭解孩子心理動態,能夠促進殘疾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