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是什麼?家庭教育“底層思維”是什麼?

正式開篇之前,先跟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報備並告假:接下來這幾天因故不能及時更新,請原諒哈。回來後,跟大家分享見聞,並加量更新、答題,以感謝您一路忠誠的相伴!

題主邀答:如題,如何做到不懲罰而又不嬌縱地培養孩子?

答:不懲罰、不嬌縱地培養孩子,這種教育模式及教育思維、教育現實在我們東方文化體系中持續數千年啦。但近幾年,家長和學校雙方都為此而越來越糾結、越來越焦慮,各媒體也是360度立體式疾聲呼籲,作為受教育主體的孩子們更是成了實驗田,被各式各色家長用各式各色“新鮮”教育理論填充、左右、主導甚至損害、戕害。以下從東方、西方、信息時代等三個維度分別建言“不懲罰不嬌縱培養孩子”的方法,家長們可根據自己嗜好擇其一而用之。

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是什麼?家庭教育“底層思維”是什麼?

1、東方式:不懲罰又不嬌縱的養育

依我多年經驗,咱老先人留下的教育瑰寶中,早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二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三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四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有此四條,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不論是家長自身能力與素養的提升修煉,或是對孩子既不懲罰又不嬌縱的動態成長教育,足可打通關。

如果覺得四條太多,那我繼續濃縮,將之化為精深致遠的三條:

一曰:明明德。

何謂“明明德”?簡單說就是好好挖掘、保護並弘揚人心中那些善良、光明的德性。

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一是家長們要做好自己,自己向善向美,像最美好的陽光和空氣一樣,明明感覺不到,卻天然地存在——而我們的孩子,就在這美好陽光和空氣中自由自在地成長,春雨式無聲濡潤,孩子自然而然會向美向好。

二是家長們不要管得太多太死,也不要包辦的太多太過,陽光太烈會灼著,空氣太薄會缺氧——與孩子的相處,最妥當的距離和模式就是“夫與妻”的距離、模式。丈夫丈夫,一丈之內是夫,出門之後,他是社會人;做妻子的也一樣,進門是賢妻是慈母,出門之後是社會精英。同理,孩子也一樣,他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從脫離母體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他們已經不屬於母親的私有物!他們是屬於這個社會的、尚未完全獨立的社會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喜怒哀樂,而這些獨屬於孩子世界中的生命體驗,身為家長不應當過於剝奪!比如他繫鞋帶慢,家長一把奪過來“替”系;他走路慢,家長一把抱起來“替”走,這都是要不得的。

親子關係最和諧狀態下,就是不懲罰、不嬌縱也能教育好孩子的最好狀態——像尊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一樣,去尊重自己的孩子,如此的話,懲罰或嬌縱這種東西就會消失,孩子會在父母給予的尊重中更加尊重自己、更加綻放生命的光明,從學習、生活以及點點滴滴處行為只會越來越好!

二曰:親(新)民。

何謂“新民”,字面理解八個字便可概括清楚,“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從家庭教育角度來解讀的話,家長們眼光要朝前看,向這個時代看齊。任何一件事或一道題,哪怕其答案是唯一的,但通向這個唯一答案的路有千千萬萬條,家長們別拿自己那一套既定之規來“格式化”自己的孩子。時代不同了,舊的做事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都在一天天消亡。咱們強求孩子按照咱們自己的模式複製生活有意思嗎?只會教導出一個與時代嚴重脫節、嚴重不適應的孩子;最最要命的是,我們在那個年代用同樣方式生活的話,勉強還算行。但如果我們的孩子用同樣方式在現時代生活?豈一個“慘”字了得!

經濟領域有個大神曾說過這麼一句精典話:“大道總是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指數要選長期增值的消費和醫藥這些剛需行業指數,城市要選多元化包容性強開放度高的城市,選人要選靠譜長期學習和成長的人!”而這,就是我理解的“從善”,也必將是足夠好地父母所面臨的家庭教育的終極“從善!”

三曰:止於至善。

何謂“止於至善”?包括兩層意思,一是保持併發揚自己至善的道德本性,二是將自己至善良的道德本性推己他人,幫助並教育他人向好、向美、向善。這個不用多說,相信絕大多數家長們能夠嫣然會心。

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是什麼?家庭教育“底層思維”是什麼?

2、西方式:不懲罰又不嬌縱的教育

如果有家長非得要說,“古老東方的東西已經過時啦,我要新的,要別國的!”那好吧,我就根據您的偏好為您私人定製一款“西方式不懲罰又不嬌縱的教育套餐”。

地理位置算東方但國家發展、民眾理念等等更加西方化的日本人,最喜歡的東西有三樣,第一是劍,第二是寶石,第三是鏡子。

第一“劍”:強健體魄劍。

劍是什麼呢?劍是武力、武器,象徵著力量。那麼,將其轉化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角度,排在首位便是“強健體魄”。其實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大學教育階段對孩子強健體魄的教育力度越來越大啦,典型標誌就是體育成績所佔比重。關於強健體魄,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身體“動起來”的這種狀態,會加速度催動“頭腦動起來”——換句話說,堅持體育鍛煉使身體運動起來,可以治癒懶散、拖延等“心理疾病”。身體這具“臭皮囊”勤起來,被“臭皮囊”包裹下的心靈和頭腦也會“勤起來”,於是嘛,一勤天下無難事啦,不做作業、效率低下等等,不治而愈。

第二“寶石”:財商教育。

寶石是什嘛東東?寶石當然是財富。用現時代急劇通貨膨脹大背景下永不貶值的、人們最衷心喜愛的等量物代換一下,即黃金。

跟孩子一生幸福永續相關的“財商教育”法則,簡易版便可以是這樣子的:財商教育=黃金法則。何謂“黃金法則”?經過些事、遇過些人、讀過些書的我截止目前見過最好的答案是:“有黃金的人制定的法則”。如何做到不懲罰又不嬌縱的培養孩子?從小小時候除極少的、固定的零用錢之外,讓他自己“自力更生”去吧。

“百萬富翁教父”羅伯特·清崎9歲時候,被同班同學嫌棄是窮孩子而不被邀請去別墅玩。小羅伯特深受打擊之後油然而生“想要變富”的強烈願望。於是, 他去請教自己那個任政府教育系統高官的、有名望有才氣有名牌大學加光環的父親,“我怎樣才能變成富人?”

“想要變富?自己動腦子想辦法去吧。”他的父親說。

於是呢,9歲的羅伯特和另一個小夥伴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去想能夠變富的法子。終於,他們想到了:富是什麼?富等於有錢啊!於是乎,“咱們造錢吧”的神奇想法橫穿出世。倆小傢伙一家一家敲開鄰居家門要求收集他們用過的牙膏皮(那時牙膏皮是薄鋁製)。他們用牛奶盒子加生石灰做模子,用廢鍋把牙膏皮融化,然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硬幣”新鮮出爐啦。當然,如果忽略石灰飛舞、碳火猙獰、滿地狼藉的現場,這確實是個“好創意”……將心比心想一想,擱了咱們的話,會如何對待“熊到此等境界”的孩子?不問緣由劈頭蓋臉一頓罵?甚至捋袖子暴扁一頓?他還能成為全世界人們永不可超越的、致富路上風向標式存在的羅伯特·清崎嗎?

我們看看羅伯特的父親是怎麼做的。他先是驚訝了,然後是擔心熊熊碳火燙傷孩子,再而是——沉默!對的,羅伯特的父親只是在旁邊默默地看著,沒有指責,沒有阻止,沒有幫忙。他只是默默等著,一直等孩子忙完,然後一起坐在臺階上耐心地跟他們講“私人制造錢幣是違法的”——這就是“不懲罰”的培養!孩子多麼異想天開的想法中,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直話直說,告訴孩子們具體到這一件事的底線是什麼、底線在哪裡、哪些底線絕不能觸碰。

接著,他告訴小羅伯特,“想要變得富有,不難,但難得是要找到一個好老師。這方面我不在行,我教不了你,但你們有一個現成的好老師。”家長不是印鈔機,得隨時預備著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慾望;家長也不是萬能的上帝,不懂不會就真誠承認自己不擅長,然後推薦一個會的、懂的人讓孩子自己去請教——這就是“不嬌縱”的培養!孩子們都會有獨屬於自己的人生要走,他們的未來將是一個與父輩們絕不相同的新世界!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親爸爸就是羅伯特的窮爸爸,富爸爸就是這個眼光一流、心量無限的窮爸爸推薦給自己孩子的。

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是什麼?家庭教育“底層思維”是什麼?

第三“鏡子”:自知者明。

鏡子是幹嘛用的?其基本物理屬性當然是“照自己”。“照自己”有兩個維度,一淺、一深。淺度照,為了面目整潔;深度照,是為了明心見性。

有心理學家做了個小實驗,分頭選志願者體驗臉上有疤痕人們的真實生活感受。志願者在不同時間段被一個一個請進房間裡,由化妝師對他們臉部做疤痕偽造,並請他們看鏡子裡那個自己——“天哪,那疤痕簡直跟真的一樣,太醜陋了!”這是志願者看到鏡子裡那個自己時共同的心聲!這時候,心理學家讓志願者到指定醫院、社區等不同地段坐在公共長椅上,仔細觀察並記錄下過往行人對待他們的態度、言語及行為。四個小時以後任務結束,志願者普遍的反應是,“臉上有疤痕簡直太慘了!來來往往的行人就沒有一個友好的!人們指指點點、竊竊私語,甚至不停用鄙夷的目光窺視……”

這時候,心理學家告訴志願者,“你們的臉上根本就沒有疤痕!”

“什麼?天哪,怎麼會這樣?”志願者一個個驚叫起來。原來,志願者化好妝臨出發前,化妝師裝著突然想起來的樣子把人叫住說是要再定一下妝,並藉此機會把臉上化好的疤痕給去掉了。

“可是,臉上既然沒有疤痕,那行人為什麼還要指指點點、竊竊私語甚至那樣鄙夷的態度對待我們?完全不同於往常嘛!”志願者們驚訝壞了,一個個追問。

“因為你們心裡有了疤痕!”心理學家說。

是的,家長們時時“照鏡子”,才能夠清楚明白地“看見”自己心裡有沒有疤痕,才能夠確保自己沒有將“心裡本來就不存在的疤痕”投射到孩子身上——照鏡子,正妝容,這個好辦,都會。“照鏡子,正心靈”,這個難度大啊,如何抵達呢?最簡單、最便宜、最長效的辦法就是“讀書”,讀一切可讀之書!通過天長日久持續讀書,家長們的眼光、心量、智慧一天天在變化,行為、處事、語言系統也都在一天天變化,與此同頻共振、可喜可賀的是有關自家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切問題,不做作業、拖延、懶惰、撒謊、髒亂差等等問題,都在不知不覺間慢慢消失,且越來越好。

劍+寶石+鏡子=什麼?

“劍、寶石、鏡子”這三樣加起來,所表達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頭腦才是永恆增值的資產!大人們只有允許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願做的,允許他們做許多奇奇怪怪的事並從這些事中汲取或錯或對寶貴的經驗,越來越多經驗的疊加終將成為孩子一生一世複利增值的資產!

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是什麼?家庭教育“底層思維”是什麼?

3、信息時代:不懲罰又不嬌縱的教育

近十年,人類社會像北冥長空大張了翅膀的鯤鵬一樣,以先人們做夢也想象不來的樣態與速度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臨空一躍直接進入了信息時代。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間的成長背景及家庭教育,除了人類社會最硬核的“真善美”不變之外,其他的一切全都變了。這樣一個讓人眼花繚亂時代背景下的家長們,如何實現對孩子不懲罰又不嬌縱的教育呢?有三個法則。

第一,二十碼法則:不以非黑即白圈禁孩子——尋找“中間帶-目標力”,把該想的想到。

什麼是“二十碼法則”?就是字面意思:足夠好的家庭教育生態環境中,家長與孩子之間保持至少“二十碼”的距離。這個法則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倡導為父母的人們,千萬別時時處處事事以孩子為中心,要麼“過度幫”,要麼“過度替”。最有益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是要從小培養獨立性,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

“主動權?決定權?小屁孩一個他知道什麼呀?撂開了把這‘兩權’全都給他,可他會用嗎?”曾有家長這麼理直氣壯地問我。這個問我的家長,他們家的生活現狀是,不論大人或小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為丁點雞毛蒜皮事鬧得雞飛狗跳是常態,為了爭個對與錯常常摔盤子甩碗不可開交——“你到底是想要對錯?還是想要生活?”曾經,我這樣問她。

“沒有對錯,怎麼生活?”她停頓一下,然後理直氣壯地反問我。

“好吧,你牛,你有理!可你不想讓孩子更好?”

“想啊,當然想,做夢都想!正因為太想讓他好,所以才非要爭個對與錯!”她激動得不行。

“你想要孩子做的更好,難道就非得先讓他感覺更糟?” 我問。

這回她不反問了,沉默良久,又開始了一新輪死循環,“可他又拖拉又磨蹭,還特別不上心,上課不好好聽,回家不好好學,這麼下去可怎麼得了?天天嘮叨著督促著都是這麼個結果,真要撒手不管……想都不敢想,他會成什麼樣兒!”

“哦,你說的都沒錯。可是,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才想表現更好。教育的本質是鼓勵成長,不是糾正錯誤!”

孩子不做作業是吧?孩子又磨蹭又拖延是吧?最見效的方法只有一條:“特別想去出玩是吧?我小時候也一樣,老想著玩。經常為完不成作業挨批評,可後來吧,我想到一個小妙招,就再也沒為作業事兒發愁過了。”

“咦?什麼招兒這麼靈光呀?快告訴我!”孩子驚訝地叫起來。

“嗯,我是這麼幹的,先做10分鐘作業,然後去玩20分鐘!”

“哇嗚!太棒了,我也要!”於是孩子就很樂意的先做了10分鐘作業,然後美美滋滋地、心無掛礙地、全心全意地玩了20分鐘。慢慢地,孩子做作業時間不經意就超過10分鐘了,有時候家長還會“好心好意”提醒一下,“咦,10分鐘超了,怎麼沒去玩啊?”

“哦哦,再有3分鐘語文就全部做完了,作業完了玩得更帶勁!”於是,一點一點累積,從做10分鐘作業、玩20分鐘,到做20分鐘作業玩20分鐘,再到做30分鐘作業玩20分鐘……時日漸久,良好學習習慣一點點就養成了。

所以,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的核心要義是,家長們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勢圈禁孩子,在黑與白之間還有許多許多顏色的存在——任何一件事,都有無數種解決辦法,不一定非得用你認定的那一種。與孩子一起積極尋找黑與白之間的中間帶,定好當下一個又一個小目標(做10分鐘作業、玩20分鐘),然後一個又一個地實現它,並最終抵達那個大目標(改變不主動做作業的習慣)。

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是什麼?家庭教育“底層思維”是什麼?

2、手錶定律:不以個人情緒遷怒孩子——“和善與堅定-溝通力”,把該說的說好。

什麼是“手錶定律”?答曰:確定來自唯一。當你只有一隻手錶時候,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準確知道是幾點;當你擁有兩隻或以上的時間不一致的手錶時,你便永遠無法準確確定具體時間。

家庭教育中,最忌“多頭管理”,這跟企業管理是一回事兒。“婆婆”太多了哪個員工都受不住。上週為一個文案,從初稿到“修改稿1”一直到“修改稿7”,多頭管理致使七易其稿,我的小夥伴們個個兒幾乎崩潰——經過7個不同層面、不同部門領導們審定之後的第7稿,即最終定稿跟我們團隊拿 出的初稿一模一樣!

同理,家庭教育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養育者都可以參與孩子的日常養育,也可以就孩子的養育方式發表不同聲音。但是,如果對同一件事大家意見相左、孩子左右為難時候,那個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必須要有“一錘定音”的最終決定權。而且,這個“主體責任人”最好是母親——當家庭教育意見嚴重分歧時,請以母親的意見為準(這個有過專題解析,此處不贅述)。

家庭教育者意見統一,才不會在“懲罰”與“嬌縱”之間因一時情緒、個人偏好等導致家庭教育規則朝令夕改,才能杜絕個人“壞情緒遷怒懲罰”孩子、個人“好情緒遷移嬌縱”孩子——態度要和善而堅定,方法是“把該說的說好”。要加強溝通力修煉,學會並懂得“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才能真正避免因養育者個人情緒及偏好造成孩子內心內耗、價值觀混亂等“隱性”成長問題。

家庭教育“二十碼法則”是什麼?家庭教育“底層思維”是什麼?

3、底層思維:不以極度內疚倒逼孩子——“成就與功效-融合力”,把該做的做好。

什麼是“底層思維”? 《頭腦裡的大象》暢銷書作家凱文.西姆勒是這樣解釋的:一個人能在學校獲得不錯的成績,不僅證明他的智力足夠高,更證明在高壓下,能夠快速掌握一大堆概念、公式、算法,滿足考試的需要。他在學校學的東西可能會過時,但是,他收穫的才智、韌性、求知慾、好奇心和時間管理的能力,在職場上,同樣稀缺而寶貴。

家庭教育中的“底層思維”是什麼?就是指孩子的“日常習慣”。幾點睡覺,睡覺前有沒有檢查第二天早起要穿的衣服、要背的書包及書包裡該備的物品等等?幾點起床,起床需要七八個鬧鐘再加爸媽們的高亢奪命催才能起,還是到點兒自己就醒了?醒了後有沒有自覺刷牙洗臉的習慣,還是非得等爸媽提醒才行?洗臉刷牙完畢有沒有自己趕緊去餐桌邊吃早餐的習慣,還是得爸媽一直催一直催或者時間趕不及在路上匆匆忙忙咬一口包子喝半口豆漿、學校不準帶食物進校所以只好餓著肚子心不在焉的聽課?……諸如此類,這些細細碎碎的小習慣彼此疊加,再加上時間複利這個“放大器”的作用,孩子最終成長指向是壞的或好的,一目瞭然。

家庭教育底層思維為何重要到如此程度?這就像炒股,如果沒有完完整整經歷過至少三個牛市和熊市,他就永遠成不了高手;即便他搭上牛市快車賺了大錢,最終也還是要賠回給市場的,甚至是成千上萬倍的加倍賠回去——因為,賺的時候賺得不明不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賺了,最終的結果肯定是賠。賠的時候也會賠得不明不白,因為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賠了。

小孩子家庭教育的底層思維好,他就能夠準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贏是怎麼贏得?自己的輸是怎麼輸得?比如同樣是蓋高樓,底層思維好的孩子,就相當於打了個適宜於999層高的高樓地基,目前雖然只蓋了一兩層,但遲早都會越蓋越高;反之,如果地基只打了個適合蓋三四層樓的,到第五層第六層力不從心還是輕的,整個樓坍塌、倒掉也叫理所當然罷。

家庭教育生態環境的終極成功,是不以內疚感、負罪感等等“隱性的傷害”倒逼孩子,而是順其自然培根築魂,把該做的做好,引正並積累許多個小習慣、小成就與小功效的融合力——這是家長輔助孩子克服自己人性惰性的過程,是從點點滴滴處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也是拓展迭代升級自己大腦這個最有力武器的過程。

以上從東方、西方、信息時代等三個維度分別建言於“不懲罰不嬌縱培養孩子”,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可根據自己偏好擇其一而用之*-**-*祝我自己此行得願。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