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天才?庸才?都和教育密切相关!

教育的类型可以分为这几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相比之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经历过最重要的过程!它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具有完美的家庭教育模式,特别是在中国,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矛盾就是父母带着孩子去登山,不好好当陪伴者,就喜欢硬拉着孩子一个劲儿的往山顶跑”。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这个例子很形象,很多父母的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盲目性,作为父母不会正确引导,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事情,还要强加在孩子身上;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瑞叔根据这个例子给大家延伸一下,就都明白了:

家庭1:

父母:孩子,看到那个山头了吗,别乱跑别喊累,坚持下去,爬到那个山头,你就能战胜自己,征服这座大山!

家庭2:

父母:孩子,这座山叫xx山...(大概介绍一下这座山),我们虽然是来登山,但我们希望你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去登哪座山,无论是否成功,只要你敢于尝试,我们就会为你感到骄傲,我们更加希望你在登山途中不要忘了欣赏沿途的花草树木;

孩子:那我如果登上山顶了,是不是就等于征服这座大山了;

父母:但我们希望当你站在山顶后,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广阔,能有像山一样宽胸怀和气度,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开拓眼界!

对比上面的情景,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别,高下立见!

家庭1更在乎的是目标,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给孩子一个目标之前要告诉他,这个目标存在的意义,如何实现它,在实现它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心态,实现目标后能得到什么,这才是能力的发展!

其实中国家庭教育的矛盾不止这些,接下来瑞叔更具体的整理了一下几点:

一、对于孩子教育,家庭成员“分工”模糊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中国独生子女人数总量变化情况(亿人)

据统计:2010年我国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5亿人,预计2050年将达到3.1亿人。宏观来看独生子女数量依然“稳步”大幅度提升;这很容易形成家庭矛盾。

因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只有一个子女,身边有父母和四位老人甚至更多的人去关心孩子的家庭教育,那么问题就来了: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一个大家庭里面到底应该谁来主导孩子的家庭教育呢?

普遍状况是母亲主导,但也不排除父亲、父母双方,除此之外整个家庭成员一起主导,这就造成很“混乱”的结果;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本来是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视,反而弄巧成拙,最后乱成一锅粥!

瑞叔: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瑞叔建议除了特殊情况,这个人选最好是妈妈,除非妈妈愿意,否则千万别分权!因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远的,母性更能让孩子拥有对目标的安全感!对比其他家庭成员而言,母亲的角色更具说服力,孩子对母亲也更具依赖性!

最好的方法是:一个家庭一定要选一个直接“负责人”,其他家庭成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和“负责人”意见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同存异,最终决定还是要以“负责人”为主,其次大人们应该单独在一起商量,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要让孩子明白一件事情,他的目标很明确,不会因为其他成员的介入而模糊,这点很重要!

二、家庭收入以及教育投入占比

教育投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每个家庭都会面临;但家庭收入绝对不会成为孩子受教育程度的体现;

通俗点说,两个家庭,一富一贫;两个孩子,一优一劣,富者优?贫者劣?

瑞叔想说家庭收入绝对不影响孩子的教育质量,但是教育投入就不一样了,它能影响教育质量,并且影响很大;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家庭教育的投入决定了孩子受教育的宽度和厚度”

也就是说“钱要花在刀刃上”,家庭收入不在乎高低,关键是针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不应该盲目,要精准!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科学数据调查研究表明:“往往中等及低收入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呈现严重的盲目性”!

盲目性的表现:

1.从大流,没有自我辨别的能力

不会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学校的进度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对于孩子的学习只有几个关键字:“上下学,交学费,买资料,考试成绩,补习班等等”;

家长群里面有推送学习资料的,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就盲目购买,包括辅导班、兴趣班的选择,这类家长的选择标准大多是:“别人家长都这样,我们一样准没错”

瑞叔想说:把孩子放心上,他不是学习工具。

2.错误的思维方式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们家庭条件不好,人家有钱的都请私人家教了,我们只能选择报各种学习辅导班和兴趣班,便宜还有效;便宜是有了,如果反问“效果在哪儿”都会回答“别人都说这样好嘛,他们机构看上去挺正规的”。

瑞叔觉得这样的父母,会不会是在为自己的盲目性选择寻找心理安慰。

3.在中国多数家长眼里:能力=成绩(分数)!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只有一道回答题的问卷调查:(您觉得孩子的特长、优势是什么)要求答案形式如下:思考多久想到的+特长+根据是什么;

总共1000份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完全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长和优势,思考该问题的平均时长是2min,特长依据普遍为某某学科成绩好!

比如;2min+数学好+看成绩;

4.把试错当成寻找孩子优劣势的载体

对于孩子的优劣势,很多父母都选择用试错来辨析,比如说想知道孩子对艺术的敏感度,那就报名艺术培训班,学了一段时间没效果,就认为孩子在艺术这方面没什么能力,再找下一个试错,试错的过程效率低,周期长,影响差!最关键的是费时!费力!还耽误了孩子!

三、孩子自身能力优势的偏向性

拿文理科属性来说,有些孩子在文科方面确实更优秀,他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比其他人更加敏感,而对理科性质的内容兴趣不深,这个确实存在;

回到家庭教育上来,孩子的能力优劣势其实是有指向性的,如果作为家长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了解到这点,就可以有倾向性的去引导孩子对自己形成完整清晰的认知。

以上总结的三个家庭教育矛盾点,最后的消极影响实际上都落在了孩子身上:

1.孩子对于学习没有清晰的规划,目标模糊指向不准确,在学习方面不知道该听谁的话!

2.孩子学习压力大:学校+辅导班+兴趣班+各种作业,完全失去学习的乐趣!

3.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没有明确的认知,不知道自己能力的优劣势,自己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四、说了那么多,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钱要用在刀刃上”●

前文讲过“教育质量和家庭收入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关键是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要精准!

而不是“乱炖式”的投入,孩子的学业不仅仅是买学习资料,报名辅导班,坐等各科成绩那么简单,我们作为父母要更有大局观!

老师经常讲: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模式是查漏补缺,这只是针对学科,家庭教育里面作为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在学习之外的能力培养,帮助孩子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优势并合理有效的去发展;

我们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科的成绩依然是重中之重,这个我们确实无法改变,可是我们能改变自己,能力的“查漏补缺”可以做,辅导班、兴趣班可以报,但是前提要真正了解孩子的不足,不能简单根据成绩分数就对孩子的能力下定论;

这个前提十分重要,只有精准了这个前提,“钱就可以花在刀刃上”。

这个前提怎么找,一会儿瑞叔就告诉你,借着往下看:

●“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才能赢在起跑线”●

在传统观念里面,学习就是拼!所以才有人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

瑞叔要说:各位家长,起跑线好找,属于孩子的跑道难找啊,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能力优势所在,就把孩子和其他人放在起跑线上,告诉孩子:别管其他只管跑!

像这样没有目标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条赛道上坚持多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别人超越然后被淘汰!

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如何帮助孩子认识他自己的能力优势,如何让您作为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跑道”?这些才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的重中之重!

「解读」家庭教育的“大权”谁来握!分权?不可能,孩子我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