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街頭的油條能放心吃嗎?咋做得那麼好吃?”技巧奧祕

剛才回答了悟空問答油條類,我在大型食堂炸了多年油條,總結來講油條的做法有4大種,鹽鹼礬老式,油條膨鬆劑新式,小蘇打泡打粉混合式,酵母發麵式,不光配比,它們的和麵做法,技巧,手法也相當重要。下面我從不同的油條配料講解它們的優缺點和炸油條最重要的手法技巧。

鹼礬油條是油條的起點,不論從口感還是香味來講,好的鹼礬油條香味正宗,老一輩們很認準這個味道。鹼礬在油炸時迅速膨脹,膨脹的過程很大也快,個人覺得比任何油條膨鬆劑還膨脹。

這就是為什麼老式油條把兩根面扭成麻花狀炸制也會很蓬鬆的原因之一,換成其他配料,扭成麻花樣只會炸成棍子。如果鹼礬的比例不對,那麼油條內部就會有鹼或礬反應過剩的味道。礬會是影響心腦心管是老年痴呆發病的原因之一。

小蘇打泡打粉都可以單獨或者混合做油條面,蘇打高溫分解二氧化碳,泡打粉裡面的酸鹼物質遇水遇高溫也會分解蓬鬆。但要適量投放。這兩種方法和麵以後需要醒發個把小時,然後把麵糰切割小塊摺疊排氣揉成長條狀,手法很關鍵,裝入保鮮袋去除空氣再次醒發。可以頭天晚上做,第二天早上炸,也可以醒發幾小時之後再炸。

大多牌子的油條蓬鬆劑成分是檸檬酸和碳酸氫鈉等酸鹼物質的混合,和泡打蘇打的成分和做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廠家會把比例配製好,只需按照上面寫的百分量來放料。蓬鬆效果也不錯,是現在新式的油條代表。

酵母發麵式油條和油餅相似。油條要比油餅面稍硬些,容易成型。酵母發麵不能太過,發好後擀成長條,上面輕微撒薄粉,切成小片,筷子抹水,按壓重疊一起拉長,下鍋後不停翻動蓬鬆效果會更好。擀片撒粉抹水按壓成型拉長下鍋翻動等這些手法尤其注意,一項沒做好可能炸出來就不蓬鬆。炸時油溫過低吸油過多會導致油條油膩同時不香發硬,油溫過高手法不對油條就會炸糊發苦或者裡面不熟。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和麵,炸制方法,家裡面做把部分水換成雞蛋,牛奶,蔬菜汁,等等都可以,只要你高興。沒有任何方法是絕對的,只要你覺得好吃,那就是最好的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或者轉發,你們的支持是我寫下經驗的最大動力。之後我會發表更多更詳細的經驗帶給大家。

淺談“街頭的油條能放心吃嗎?咋做得那麼好吃?”技巧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