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七十五篇》子罕(六)

《悟學.第七十五篇》子罕(六)

悟學.十八子20200212亥

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六)

9•27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衣袍,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可恥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詩·邶風·雄雉》:'不嫉妒,不貪求,什麼行為能不好呢?'"子路聽後,反覆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做到這樣固然是道之存在,怎麼能算得上十足的好呢?"

傅佩榮譯:孔子說:"穿著破舊的棉袍,與穿著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慚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詩》上說:'不嫉妒,不貪求,怎麼會不好?子路聽了,就經常念著這句詩。孔子說:"這樣固然是正途,但是還不夠好啊!"

【集解】孔曰:「縕,枲著。」 馬曰:「忮,害也。臧,善也。言仲由不忮害,不貪求,何用為不善?此《詩·邶風·雄雉》之篇,疾貪惡忮害之詩也。」

【唐以前古注】釋文引鄭注:「縕,絮也。」皇疏引顏延之雲:「狐貉縕袍,誠不足以策恥,然自非勇於見義者,或以心戰不能素泰也。」皇疏:「孔子更引疾貪惡之詩證子路德美也。忮,害也。求,貪也。臧,善也。言子路之為人,身不害物,不貪求,德行如此,何用不謂之為善乎。言其善也。」

拓展閱讀:

[1] 《詩·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洩洩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2]《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數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譯文:

君子安於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級。在下位,不攀附上級。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這樣就沒有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所以,君子安於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則冒險求得本不應該獲取的東西。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沒有射中靶子,就應反過來責求自己。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譯文】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雕傷;若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 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欲明君子德性與小人異也,故以松柏匹於君子,眾木偶乎小人矣。言君子小人若同居聖世,君子性本自善,小人服從教化,是君子小人並不為惡。故堯舜之民,比屋可封,如松柏與眾木同處春夏,松柏有心,故本蓊鬱,眾木從時,亦盡其茂美者也。若至無道之主,君子秉性無回,故不為惡,而小人無復忌憚,即隨世變改,桀紂之民,比屋可誅,譬如松柏眾木同在秋冬,松柏不改柯易葉,眾木枯零先盡。而此雲"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者,就如平叔之注,意若如平歲之寒,眾木猶有不死,不足致別,如平世之小人,亦有修飾而不變者;唯大寒歲則眾木皆死,大亂則小人悉惡,故云歲寒也。」

《莊子讓王篇》又云:「孔子云"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

評析:寒:比喻嚴酷的考驗,可以分辨君子與小人。人要在艱難困苦,複雜環境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他的能力。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明智者不疑惑,仁者不憂愁,勇敢者不畏懼。"

李炳南《論語講要》:這是三達德,儒家必修之學。《禮記.中庸篇》,孔子對魯哀公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同智。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有智慧的人能把事理看得明白,所以不惑。普通人常為患得患失而憂,仁人存公心,尚施予,不患得失,所以不憂。有勇氣的人辦事不怕困難,見義必定勇為,所以不懼。

孔子的學問中,智、仁、勇三個字是相連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開的。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譯文】孔子說:"能與之共同學習的,不一定能與之抵達大道;能與之抵達大道的,不一定能與之堅守不移;能與之堅守不移的,不一定能與之通權達變。"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可以同他一道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種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禮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權達變。"

【集解】「適,之也。雖學,或得異端,未必能之道。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雖能有所立,未必能權量其輕重之極。」

【唐以前古注】皇疏:夫正道易行,權事難達。既欲明權,故先從正起也。道謂所學之道也,言凡人乃可與同處師門共學而已。既未得彼性,則未可便與為友其適所志之道也。異端非正典也,人各自有性,彼或不能寧學正道,而唯能讀史子,故未可便與之共之於正道也。立謂謀議之立事也,亦人性各異,或能學問而未必能建立世中正事者,故可與共適所學之道,而未便可與共立事也。權者反常而合於道者也,自非通變達理,則所不能,故雖可共立於正事,而未可便與之為權也。故王弼曰:

權者道之變,變無常體,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設,尤至難者也。能權量輕重,即是曉權也

有感:權者,道之變也。權變之道,用當今的話講,可以說是"灰度管理"或"管理的灰度",至高之管理之道。拓展閱讀:《管理的灰度》--任正非:

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開放與進取,這條內容在行政管理團隊的討論中,有較長時間的爭議。華為是一個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公司,開放難道有這麼重要嗎?由於成功,我們現在越來越自信、自豪和自滿,其實也在越來越自閉。

我們強調開放,更多一些向別人學習,我們才會有更新的目標,才會有真正的自我審視,才會有時代的緊迫感。

清晰的方向來自灰度:

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來自灰度、妥協與寬容。

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

妥協一詞似乎人人都懂,用不著深究,其實不然。妥協的內涵和底蘊比它的字面含義豐富得多,而懂得它與實踐更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們華為的幹部,大多比較年輕,血氣方剛,幹勁沖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協,也會產生較大的阻力。

我們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變法,雖然對中國社會進步產生了不滅的影響,但大多沒有達到變革者的理想。我認為,面對它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他們的變革太激進、太僵化,衝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如果他們用較長時間來實踐,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收效也許會好一些。其實就是缺少灰度。方向是堅定不移的,但並不是一條直線,也許是不斷左右搖擺的曲線,在某些時段來說,還會劃一個圈,但是我們離得遠一些或粗一些來看,它的方向仍是緊緊地指著前方。

我們今天提出了以正現金流、正利潤流、正的人力資源效率增長,以及通過分權制衡的方式,將權力通過授權、行權、監管的方式,授給直接作戰部隊,也是一種變革。在這次變革中,也許與二十年來的決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將涉及許多人的機會與前途,我想我們相互之間都要有理解與寬容。

寬容是領導者的成功之道:

為什麼要對各級主管說寬容?這同領導工作的性質有關。任何工作,無非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

不寬容,不影響同物打交道。一個科學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個人在實驗室裡同儀器打交道,那麼,不寬容無傷大雅。一個車間裡的員工,只是同機器打交道,那麼,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來,也不妨礙他施展技藝製造出精美的產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須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義為"通過別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寬容的重要性立即就會顯示出來。人與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謂寬容,本質就是容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同性格、不同特長、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組織目標和願景的旗幟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寬容。

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

寬容是一種堅強,而不是軟弱。寬容所體現出來的退讓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寬容。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寬容是一種美德。

只有寬容才會團結大多數人與你一齊認知方向,只有妥協才會使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減少對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你的正確目的。

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

堅持正確的方向,與妥協並不矛盾,相反妥協是對堅定不移方向的堅持。

當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協的,原則也是不可妥協的。但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協,只要它有利於目標的實現,為什麼不能妥協一下?當目標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們妥協一下,繞個彎,總比原地踏步要好,幹嘛要一頭撞到南牆上?

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協似乎是軟弱和不堅定的表現,似乎只有毫不妥協,方能顯示出英雄本色。但是,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實際上是認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裡的智者,都懂得恰當時機接受別人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妥協"是雙方或多方在某種條件下達成的共識,在解決問題上,它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在沒有更好的方法出現之前,它卻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它有不少的好處。

妥協並不意味著放棄原則,一味地讓步。明智的妥協是一種適當的交換。為了達到主要的目標,可以在次要的目標上做適當的讓步。這種妥協並不是完全放棄原則,而是以退為進,通過適當的交換來確保目標的實現。相反,不明智的妥協,就是缺乏適當的權衡,或是堅持了次要目標而放棄了主要目標,或是妥協的代價過高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明智的妥協是一種讓步的藝術,妥協也是一種美德,而掌握這種高超的藝術,是管理者的必備素質。

只有妥協,才能實現"雙贏"和"多贏",否則必然兩敗俱傷。因為妥協能夠消除衝突,拒絕妥協,必然是對抗的前奏;我們的各級幹部真正領悟了妥協的藝術,學會了寬容,保持開放的心態,就會真正達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紮實。

堅決反對完美主義:

什麼是職業化?就是在同一時間、同樣的條件,做同樣的事的成本更低,這就是職業化。市場競爭,對手優化了,你不優化,留給你的就是死亡。思科在創新上的能力,愛立信在內部管理上的水平,我們現在還是遠遠趕不上的。要縮短這些差距,必須持續地改良我們的管理,不縮短差距,客戶就會拋離我們。

的確,我們要有管理改進的迫切性,但也要沉著冷靜,減少盲目性。我們不能因短期救急或短期受益,而做長期後悔的事。不能一邊救今天的火,一邊埋明天的雷。管理改革要繼續堅持從實用的目的出發,達到適用目的的原則。

我們從一個小公司脫胎而來,小公司的習氣還殘留在我們身上。我們的員工也受二十年來公司早期的習慣勢力的影響,自己的思維與操作上還不能完全職業化。這些都是我們管理優化的阻力。由於我們從小公司走來,相比業界的西方公司,我們一直處於較低水平,運作與交付上的交叉、不銜接、重複低效、全流程不順暢現象還較為嚴重。

在管理改進中,要繼續堅持遵循"七反對"的原則。堅決反對完美主義,堅決反對繁瑣哲學,堅決反對盲目的創新,堅決反對沒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優化,堅決反對沒有全局觀的幹部主導變革,堅決反對沒有業務實踐經驗的人參加變革,堅決反對沒有充分論證的流程進行實用。

我們不忌諱我們的病灶,要敢於改革一切不適應及時、準確、優質、低成本實現端到端服務的東西。但更多的是從管理進步中要效益。我們從來就不主張較大幅度的變革,而主張不斷的改良,我們現在仍然要耐得住性子,謀定而後動。

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西方的職業化,是從一百多年的市場變革中總結出來的,它這樣做最有效率。穿上西裝,打上領帶,並非是為了好看。我們學習它,並非是完全僵化地照搬,難道穿上中山裝就不行?

我們二十年來,有自己成功的東西,我們要善於總結出來,我們為什麼成功,以後怎樣持續成功,再將這些管理哲學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規範,使之標準化、基線化,有利於廣為傳播與掌握並善用之,培養各級幹部,適應工作。

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是一個僵化的西方樣板,而是一個有活的靈魂的管理有效的企業。看西方在中國的企業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一個企業活的靈魂,就是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這兩條要領的表現,就是不斷提升效率。

我們從雜亂的行政管制中走過來,依靠功能組織進行管理的方法雖然在弱化,但以流程化管理的內涵,還不夠豐富。流程的上、下游還沒有有效"拉通",基於流程化工作對象的管理體系還不很完善。組織行為還不能達到可重複、可預期、可持續化的可值得信賴的程度。人們還習慣在看官大官小的指令,來確定搬道岔。以前還出現過可笑的工號文化。

工作組是從行政管制走向流程管制的一種過渡形式,它對打破部門牆有一定好處,但它對破壞流程化建設有更大的壞處。而我們工作組滿天飛,流程化組織變成了一個資源池,這樣下去我們能建設成現代化管理體系嗎?一般而言,工作組人數逐步減少的地方,流程化的建設與運作就比較成熟。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未來的風險,我們只能用規則的確定來對付結果的不確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發展中獲得自由。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生命之樹。我們要深刻理解開放、妥協、灰度。

9•31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譯文】"唐棣樹的花,翩翩地搖擺。難道不思念嗎?因為住的遙遠。"孔子說:""恐怕並沒有想念吧! (要是真的想念)哪(還會)有什麼遠?"

【集解】「此逸詩也。唐棣,栘也,其華偏然反而後合。賦此詩者,以言權道亦先反常而後至於大順也。"豈不爾思"者,言誠思爾也。誠思其人而不得見者,其室遠也。以喻思權而不得見者,其道遠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者,言夫思者,當思其反;反是不思,所以為遠;能思其反,何遠之有?言權可知,唯不知思爾。儻能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

錢穆《論語新解》:「唐棣之華,偏其反而:棣花有赤白兩種,樹高七八尺,其花初開相反,終乃合併。實大如李,六月中熟,可食。唐棣白色,華即花字。偏亦作翩,反或說當與翻同。翩翻,花搖動貌。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棣花翩翻搖動,似有情,實無情。詩人藉以起興,言我心搖搖,亦如棣花翩翻,非不相念於爾,但居室遠隔,不易常親耳。上四句是逸詩。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孔子引此逸詩而說之,謂實不思而已。若果思之,即近在我」

南懷瑾《論語別裁》:「孔子所引用這四句古詩。它包含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說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點。第二是映射偏差的過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有些事所以一時看不清楚,都是因為它太親近,反而使自己受到矇蔽,其實,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裡一樣,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所謂"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便是此意。

做事業或做人,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淺近之處和偏信最親近的人。四句話連起來就是說,我們有愛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親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這要特別注意。」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七十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