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16篇》陽貨(四)

《悟學.第116篇》陽貨(四)

悟學.十八子20200303亥

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四)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抒發心中的怨氣。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唐以前古注】皇疏:「呼諸弟子欲語之也。莫,無也。夫,語助也。門弟子汝等何無學夫詩者也。"《詩》,可以興",又為說所以宜學之由也,興謂譬喻也,言若能學《詩》,詩可令人能為譬喻也。"可以觀",《詩》有諸國之風,風俗盛衰可以觀覽以知之也。"可以群",《詩》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可以怨",《詩》可以怨刺諷諫之法,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也。"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邇,近也。《詩》有凱風白華,相戒以養,是有近事父之道也。又雅頌君臣之法,是有遠事君之道者也。"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關雎鵲巢是有鳥也,騶虞狼跋是有獸也,采蘩葛覃是有草也,甘棠棫樸是有木也,《詩》並載其名,學《詩》者則多識之也。」

《論語別裁》:「……孔子說,你們年輕人,何不學詩?

詩"可以興",興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時候很痛苦,人生有許多煩惱,對父母、妻、兒、朋友都無法說的,如果自己有文學或藝術境界,再不然就寫寫毛筆字,亂畫一陣,也把怨氣畫去了,繪畫也好,詩詞更好,所以詩可以興。這個興是興致,就是一切感情的發揮。

"可以觀",在詩的當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啟發。對自己的詩,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的路線與情緒。看一個人的作品,大致上就可以斷定作者的個性。說寫字吧,過去就名為"心畫",同樣的毛筆,一萬人寫同樣的字帖,可是一萬人寫出來的都不同。所以中國人看毛筆字,可以知道寫字者的個性,壽命的長短,前途的禍福,現在發現鋼筆字、鉛筆字一樣可以看出人的個性。"觀"就是這個道理,從作品中可以瞭解人。

"可以群",也可以合群,自己調整心境,朋友之間、社會之間,可以敬業樂群而不孤立,所謂以文會友。

"可以怨",這很明顯的,有了文學的修養,可以發牢騷了,有時心裡的苦悶沒有辦法發出來,壓制在裡面,慢慢變成病。脾氣大的人、情緒不好的人,心裡很多痛苦壓制下去,往往得肝病、精神病,所以須要修養,可是修養並不是壓制,是自己疏導,不能疏導也不行,人的牢騷往哪裡發?會作詩就可以發牢騷了。有文學藝術修養,在文學藝術境界上可以把牢騷發洩掉。

"邇之事父",近一點可以孝順父母。怎樣孝順?有藝術修養,侍奉父母,則有樂觀態度。

"遠之事君",遠大一點可以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最後一句話,因為喜歡在文學方面多研究,喜歡詩詞,就"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知識淵博了,等於學了現在的"博物"這一科,什麼都知道了。我們要知道,孔子的時代,工具書是絕對沒有的,就靠一些詩才知道。工具書從唐宋以後才有編輯;《辭源》、《辭海》是民國時代,根據《淵鑑類涵》、《佩文韻府》這些類書編的,而這類書都是後世才有。例如晉代左思作《三都賦》,花了十年的時間,並非是文章難作,而是當時沒有類書。所謂蟲魚鳥獸、人物等等,資料難以收集,何況遠在春秋時代。孔子當時所以特別提倡學詩,也是為了獲得各種各樣知識。這是孔子教學生們一定要學詩的道理。」

17•10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譯文】孔子對伯魚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對牆壁而站(看不見一物,走不出半步)。"

【唐以前古注】皇疏:「伯魚,孔子之子也。為,猶學也。《周南》,關雎以下詩也;《邵南》,鵲巢以下詩也。孔子見伯魚而謂之曰,汝已曾學《周》《邵》二南之詩乎?然此問即是伯魚趨過庭,孔子問之學詩乎時也。先問之,而更為說,《周》《邵》二南所以宜學之意也。牆面,面向牆也。言《周》《邵》二南既多所合載,讀之則多識草木鳥獸及可事君親,故若不學《詩》者,則如人面正向牆而倚立,終無所瞻見也。然此語亦是伯魚過庭時對曰未學《詩》,而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

【集註】「周南召南,詩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齊家之事。正牆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

拓展閱讀《百度百科》:「《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於《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朱熹認為:"正《大雅》……多周公製作時所定也。"但均認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風19篇、鄘(yōng)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2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檜即"鄶"kuài)、曹風4篇、豳(bīn)風7篇。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16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