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悟學.第118篇》陽貨(六)

《悟學.第118篇》陽貨(六)

悟學.十八子20200304亥

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六)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重出,見《悟學.第二十篇》

17•18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譯文】孔子說:"我憎恨紫色排擠紅色,憎恨鄭國的歌曲擾亂雅樂,憎恨巧嘴利舌而使國家顛覆的人。"

【集解】孔曰:「朱,正色。紫,閒色之好者。惡其邪奸而奪正色也。利口之人多言少實。苟能悅媚時君,傾覆其國家也。」包曰:「鄭聲,淫聲之哀者。惡其奪雅樂也。」

【集註】範氏曰:「天下之理,正而勝者常少,不正而勝者常多,聖人所以惡之也利口之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人君苟悅而信之,則國家之覆也不難矣。」

《論語別裁》:「……"惡紫之奪朱也"。朱是紅色,為正色,紫是紅得過分了,最怕是紫色侵奪了硃色。他又用音樂來比方,在當時鄭國的音樂最下流、最奢靡,所以孔子最反對鄭聲把正統的音樂搞壞了。第三,利口覆邦家,嘴巴非常會講,可是沒有真正的思想內容,乃至亡國覆家。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要千萬注意,尤其自己要注意,有才的人往往在嘴巴上不讓人,不但是害自己乃至送命、連累家人,甚至覆國,古今中外歷史上,這種利口覆邦家的例子非常多。這段文字看起來容易懂,剛才我說這三點與上面狂、矜、愚三點是連貫的,如蕩之於狂,紫之於朱等等,都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情形。一個人的學問、道德、修養,最怕是成為似是而非。……」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弟子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運行,百物生長。上天說了什麼呢?"

【集解】「言之為益少,故欲無言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孔子忿世不用其言,其言為益之少,故欲無所復言也。小子,弟子也。子貢聞孔子欲不復言,故疑而問之也,言夫子若遂不復言,則弟子等輩何所復傳述也。孔子既以有言無益,遂欲不言,而子貢怨若遂不言則門徒無述,故孔子遂曰:"天亦不言,而四時遞行,百物互生,此豈是天之有言使之然乎,故云天何言哉也。"天既不言而事行,故我亦欲不言而教行,是欲則天以行化也。」

評析:孔子為什麼說"予欲無言"呢?南懷瑾語:「孔子有一天感嘆地說:"我想永遠不說話了。"這句話看來好像很平常,年輕朋友們看了這句話,不會有什麼感觸,年紀大的人就會有所感觸了,尤其到了某種社會環境的時候,真是不想講話了,因為無話可說。所以孔子到了晚年,也有這個感嘆。……」

17•20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譯文】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

【集解】「孺悲,魯人也。孔子不欲見,故辭之以疾。為其將命者不已,故歌令將命者悟,所以令孺悲思之。」

【唐以前古注】皇疏:「孺悲魯人也,使人召孔子,欲與孔子相見也。孔子不欲應孺悲之召,故辭雲有疾不堪往也。將命者謂孺悲所使之人也,出戸謂受孔子疾辭畢,而出孔子之戸以去也。孺悲使者去,裁出戸,而孔子取瑟以歌,欲使孺悲使者聞之也。所以然者,若辭唯有疾而不往,恐孺悲問疾差,又召己不止也,故取瑟而歌,使使者聞之,知孔子辭疾非實疾,以還白孺悲,令孺悲知故不來耳,非為疾不來也。」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宰我問:"守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去習禮,禮必定會荒廢;三年不去習樂,音樂就會荒疏。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啊,他難道就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17•2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麼心思也不用,難以有所成啊!不是還有六博和下棋的遊戲嗎?幹這個,也比閒著好。"

【集解】馬曰:「為其無所據樂,善生淫慾。」

【唐以前古注】皇疏:「夫人若飢寒不足,則心情所期於衣食,所期於衣食則無暇思慮他事,若無事而飽衣食終日,則必思計為非法之事,故云難矣哉,言難以為處也。博者十二棊對而擲採者也,奕圍棊也,賢猶勝也,已止也。言若飽食而無事,則必思為非法,若曾是無業,而能有棊奕以消食終日,則猶勝無事而直止住者也。」

有感:這章很有意思,"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從孔子時代至今歷朝歷代,不乏其人。時代在變遷,但人性是不變的,孔子的思想是從人性出發的,真理不會因時間而退色,故要讀聖賢之書。從另一面也反應出:沒有愛好的人,精神世界往往空虛,心思也無所寄託,容易對生活喪失熱情,更難說塑造什麼正直、剛毅的品格了。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為貴,君子(在上位的人)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在下位的人,普通民眾)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集註】「尚,上之也。君子為亂,小人為盜,皆以位而言者也。」尹氏曰:「義以為尚,則其勇也大矣。子路好勇,故夫子以此救其失也。」

17•24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譯文】子貢說:"君子也有所憎惡麼?"孔子說:"有。憎惡宣揚他人壞處的人,憎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憎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憎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賜,你也有所憎惡吧?"子貢說:"憎惡竊取他人成績還自以為聰明的人,憎惡把高傲不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正直的人。"

【集解】包曰:「好稱說人之惡,所以為惡。訐,謂攻發人之陰私。」孔曰:「訕,謗毀。徼,抄也。抄人之意,以為己有。」馬曰:「窒,窒塞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惡謂憎疾也。舊說子貢問孔子曰"天下君子之道,有所憎疾以不乎"。江熙曰:君子即夫子也,《禮記》雲"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喟然而嘆",言偃曰"君子何嘆乎"。孔子答言,君子亦有所憎惡也。此以下並是君子所憎惡之事也,君子掩惡揚善,故憎人稱揚他人之惡事者也。訕猶謗毀也,又憎惡為人臣下而毀謗其君上者也,《禮記》雲"君臣之禮有諫而無訕"是也。勇而無禮則亂,故君子亦憎惡之也。窒窒塞也,又憎好為果敢而窒人道理者也,若果敢不塞人道理者,則亦所不惡也。子貢聞孔子說有惡已竟,故云賜亦有所憎惡也。故江熙曰"己亦有所賤惡也"。此子貢說己所憎惡之事也,徼抄也,言人生髮謀出計,必當出己心,義乃得為善,若抄他人之意以為己有,則子貢所憎惡也。勇須遜從,若不遜而勇者,子貢所憎惡也。然孔子曰"惡不遜為勇者",二事又相似,但孔子所明,明體先自有勇而後行之無禮者;子貢所言,本自無勇,故假於孔子不遜以為勇也。訐謂面發人之陰私也,人生為直,當自己不犯觸他人,則乃是善;若對面發人陰私,欲成己直者,亦子貢所憎惡也。然孔子所惡者有四,子貢有三,亦示減師也。」

《論語別裁》:「子貢有一天問,一個君子仁人的修養,也有討厭人家的一面嗎?孔子說,當然有。那麼討厭一些什麼事?孔子舉了個例子,最討厭說別人壞話的人。討厭自己在下面對於上面都不滿意,加以訕謗的人。討厭好勇鬥狠而又沒有文化基礎修養的人。所以好勇而無禮的人很危險,令人討厭。至於"果敢而窒",也值得注意。有些人很有決斷,很容易下決心,尤其為政當領導者更要知道,很果敢、有勇氣,下了決心就幹了,而把門關起來,任何第二個意見都不聽的,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子貢聽了以後,說他也討厭幾件事,就是徼以為知者,有些人把自己的偏見,認為是最高的智慧,這種人真是無可救藥。還有可惡的是沒有禮貌,粗暴而自以為有勇的,還有口頭上尖酸刻薄攻擊人家,而表面上裝起來是說直話的,都是可厭惡的。他們師生兩人一唱一和,等於唱雙簧一樣,舉出來的這幾點,我們每個人都要反省,體會自己,也可據此以觀人,如果有了這種毛病,要努力改過來。」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19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