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七十一篇》子罕(二)

《悟學.第七十一篇》子罕(二)

悟學.十八子20200210亥

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二)

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逝世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在我這裡嗎?上天如果想要這種文化淪喪,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它們了;上天若不使他們淪喪,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子畏於匡":

《史記.孔子世家》「將適陳,過匡,顏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甯武子臣於衛,然後得去。」

【集解】包曰:「匡人誤圍孔子,以為陽虎。陽虎嘗暴於匡,夫子弟子顏克時又與虎俱往。後克為夫子御,至匡,匡人相與共識克,又夫子容貌與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圍之。」

南懷瑾《論語別裁》:「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幾件大事之一。匡是一個地名,在宋國。當時有一個壞人叫陽貨,據說陽貨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長得和孔子一樣,宋人都要殺掉他。孔子帶了一大堆學生,經過那裡,大家以為他就是陽貨,把他包圍起來,要殺他。這是有名的"子畏於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簡單,只用一個"畏"字。實際上這個字代表很嚴重、很可怕、很危險的一件事故。當然孔子的學生們感到很嚴重,也可以說嚇死了。可是孔子說,沒有事,你們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過這個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說自文王死後,五百年來,中國文化衰落到現在,難道中國文化的命運真要斷了?不要流傳嗎?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斷絕,那麼就應該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文化,可是事實上我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假如說上天並無意斷絕中國文化的根本,而要讓他流傳下去,那麼今日就還要留著一點。如果這樣,老實說,我今天對於中國文化,是全心全力貢獻在這件事上;也只有我對於中國文化,能夠接受、能夠發揮。像這樣,那麼你們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會把我殺死。……」

拓展閱讀:橫渠四句----北宋大儒張載(世稱橫渠先生)的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9•6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瞭解我嗎?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不少平常的技藝。君子須要這樣多的技能嗎?是不要這樣多的。"

另一譯文「太宰問子貢:"孔子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子貢說:"老天本來就要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說後,說:"太宰瞭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這些技藝對君子來說算多嗎?一點也不多。"

評析:"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不同的翻譯,意思完全不同!

【集解】孔曰:「大宰,官名。或吳或宋,未可知也。何其多能,疑孔子多能於小藝也。」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集解】包曰「我少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當多能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繆協雲:「我信多能,故曰知我。君子從物應物,道達則務簡,務簡則不多能也。」 又引江熙雲:「言君子所存,遠者大者,不應多能。」

南懷瑾《論語別裁》:「"大"讀"太",大宰是春秋時代的職官名稱。有位大宰問子貢說,孔夫子這位老師,真是聖人,他為什麼這樣淵博,樣樣都會?子貢當然捧自己的老師,他說,那當然!天生的聖人,(等於現代說"他是當聖人的天才"。)而且學問又淵博。後來有人把他們的這段談話報告孔子,孔子聽了這個話就說,你們以為大宰真的瞭解我嗎?不然,因為我是孤兒出身,從小從艱難困苦中站起來的,貧賤中什麼事情都做過,人世間一切人情世故都通達了,所以對於人世間乃至下等的事都懂。君子對自己要求很高,始終怕自己人生經驗不充足,誰夠得上稱學問淵博呢?……

孔子這裡講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由此我們回過來看東西兩方面的文化,人類的歷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而自艱苦中站出來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來說,有時候年輕多吃一點苦頭,多受一點屈折艱難,是件好事。我經常感覺這二十多年在臺灣長大的這些青年們,大學畢業了,乃至研究所也畢業了,這二十多年中,從幼稚園一直到研究所,連一步路都不要走。在這麼好的環境中長大,學位是拿到了,但因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書,又能夠做些什麼呢?人情世故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老實說,我們這老一代,比他們都行。為什麼?我們所經歷過這一時代的大亂,今日的年輕人看都沒有看到過。逃難、餓飯、國破家亡的痛苦,更沒有經歷過;也許說在電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氣裡的沙發上看的。學問是要體驗來的。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要特別注意。」

9•7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譯文】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學會許多技藝'。"

【集解】鄭曰:"牢,弟子子牢也。試,用也。言孔子自雲,我不見用,故多技藝。"

南懷瑾《論語別裁》:「……我們來尋求這句話的真正涵義,上面孔子剛剛講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說出,孔子說:"吾不試,故藝。"這樣連起來看,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學問,是為自己學問而學問,並不是為了要嘗試什麼,並不是拿學問來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漢以後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門磚,求取功名,這不是孔子的精神。孔子因為是為自己作學問,不以學問作功名富貴的嘗試工具,所以他的學問,到達最高的藝術境界。我們現在讀書,進學校是為了將來求職業,為了前途,所以書讀得沒有藝術境界,很痛苦。過去我們讀書,像我個人,喜歡研究佛學,喜歡研究禪。在當時來說,是開倒車,沒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歡,有興趣,愛學什麼就學什麼。若是讓我學政治、銀行或經濟,恐怕打死我也學不好,說不定圈圈都會畫錯,一萬元多一個圈就是十萬元。誰知道當年所走的冷門,幾十年後的今天都變成這麼熱門,真是我想不到的。那當年為什麼求這個學問?為自己作,沒人要求,只是

自己興趣所在,非做不可。因為這樣,才沒有條件,沒有限制,也不考慮這一套東西學了能不能混飯吃。沒有飯吃喝稀飯,沒有稀飯還有西北風,誰管它那麼多!必須有這個精神,才能深入,才能稱為學問,所以"吾不試,故藝。"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

有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道雖阻且長,行則將至。"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也是一無所知。我只是從問題本末或正反兩個極端去反問他,引導他,追根溯源,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逐步搞清楚了。"

"叩其兩端而竭焉"

南懷瑾《論語別裁》:「……"叩其兩端而竭焉",反問他提出問題的動機,就他相對思想觀念的正反兩面研究透了,給他一個結論。

所以我沒什麼學問,不是我給他答覆,是他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問我時,我替他整理作個結論而已。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真正的學問修養也是這樣。知識最高處就是"無知",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論語補疏》曰:「此兩端即《中庸》"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之兩端也。鄙夫來問,必有所疑,惟有兩端斯有疑也。故先叩發其兩端,謂先還問其所疑,而後即其所疑之兩端而窮盡其意,使知所向焉。蓋凡事皆有兩端,是故一旌善也,行之則詐偽之風起,不行又無以使民知勸;一伸枉也,行之則刁訴之俗甚,不行又無以使民知懲;一理財也,行之則頭會箕斂之流出,不行則度支或不足;一議兵也,行之則生事無功之說進,不行則國威將不振。凡若是皆兩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則為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執之,執此也;用之,用此也。處則以此為學,出則以此為治,通變神化之妙,皆自此兩端而宜之也。」

錢穆《論語新解》:「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叩,如叩門,使門內人聞聲開門。又如叩鐘使自鳴。孔子轉叩問此鄙夫,使其心自知開悟。兩端者,凡事必有兩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兩端叩而問之。竭,盡義。於此兩端,窮竭叩問,使鄙夫來問者,對其本所懷疑之事之兩端均有開悟,則所疑全體皆獲通曉,更無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識,專待此鄙夫之問。孔子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開悟,故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正為此鄙夫心倥倥如,誠愨有疑,又自承無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開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見,不誠不愨,別懷他腸而來問難,則孔子雖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見,深閉固拒,不能有所開悟矣。故孔子雖善教,此鄙夫亦善學。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認無知。此鄙夫之善學,亦正因其心空空誠愨求問。蓋問者心虛,而答者亦心虛,敬使答者能轉居於叩問之地位,而問者轉居於開悟對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躍然明顯,不明顯於孔子之口,乃明顯於此鄙夫來問者之心頭。此章亦孔子循循善誘之一例。 本章言學問求知,必心虛始能有得,此其一。學問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開悟,此其二。學日進,心日虛,得一知,必知更多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無知也。"此非謙辭,正乃聖人心虛德盛之徵,此其三。學者當取與知之為知之章合參。 」

有感:"叩其兩端",解決你所不熟悉領域的問題之道也。一以貫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仔細參悟!

叩:叩問。錢穆:"如叩門使門內人聞聲開門,又如叩鐘使自鳴。孔子叩問此鄙夫,使其心自知開悟。"李光地:"叩者,推究以發其所疑之兩端也。"

兩端:兩頭。事物有其兩頭,如始終、本末、上下、精粗、利弊、正反等,孔子根據此人所疑之事的兩端進行叩問而告之。

理解一:問題的兩端就是問題的正面和反面,進行思辨才可以知道問題真正的解決方法。

理解二:叩其兩端,即是陰陽兼顧,即是辯證看問題,孔子擅於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去認識並解決問題。正是能看到事物的矛盾本質,所以才能窮理盡性。

理解三:萬事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相對而滅;因此,沒有任何的一端屬於絕對的一端,都是相對的。沒有了相對的另一端,其實這一端也是不存在的!扣其兩端,瞭解事物發生緣由的兩極,就能明白事物本身相對存在的真實面貌,然後再包容事物兩極的客觀性,尋求兼容主觀性的解決之道,這就是中道,就能夠在對立的事實面前,將問題解決!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七十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