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29篇》子張(五)

《悟學.第129篇》子張(五)

悟學.十八子20200310子

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五)

19•20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文】子貢說:"紂王的惡,並不像後世所說的那麼過分呀。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一旦居於下流)天下的壞事都會歸到他身上來"

【集解】孔曰:「紂為不善,以喪天下,後世憎甚之,皆以天下之惡歸之於紂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紂者,殷家無道君也。無道失國,而後世經是惡事皆雲是紂昔所為。然紂昔者為惡,實不應頓如此之甚,故云不如是之甚也。雲是以云云者,下流,謂為惡行而處人下者也。言紂不遍為眾惡,而天下之惡事,皆雲是紂所為,故君子立身惡為居人下流。若一居下流,則天下之罪並歸之也。」

《論語別裁》:「這是子貢對歷史哲學的一個批評。周武王推翻紂王建立周朝,是因為紂王暴虐。子貢說,紂王的壞,並不像後世說的那麼嚴重,等於另一派的人說秦始皇的壞,不如一般人說的那麼壞,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實,說他把天下的書都燒了則不見得,他只是把全國的書集中到咸陽阿房宮,不許民間多流傳,怕老百姓知識高了難統治,這才是真的。至於坑儒,他坑的儒,是實在令人討厭的一些人,我們注意歷史上"處士橫議"四個字。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級知識分子開會,提出很多問題向他們請教,開會時,大家屁都不放一個,開完會以後,心裡又在嘀咕。這還不算頂討厭,更討厭的是那些沒有做到官的處士們,又生橫議,雞蛋裡去挑骨頭,強橫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氣就坑了這些人。我們大家也要反省,讀書人最容易犯這個毛病。開會開多了就會知道,一些人在開會的時候,唯唯諾諾,對什麼事都沒意見,等散會以後,他又到處亂批評。所以秦始皇坑儒也有他的理由。這些都是李斯干的,而罪過都歸到秦始皇的身上。中國的書誰燒的?項羽燒的,咸陽一把火,連續燒了三個月。秦始皇建阿房宮當然不對,像那種建築,如果不被項羽燒掉,還流傳到現在,那是了不起的文化古蹟。假定根據《阿房宮賦》的形容,人站在馬上,高舉十丈長的旗杆,仍然可以通過阿房宮的城門,意大利的建築是不能比的。所以我們古書文化的破壞,這位項老兄的罪過也是很大的。

不但項羽罪過大,蕭何也有罪,他到底只是縣吏——科員出身,到了咸陽以後,所注意蒐羅的,都只是戶口、錢糧這些行政方面的基本資料,都搬走了。至於書,因為他也沒有把書讀好過,就不管了。等項羽一到咸陽,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書都燒了,這也歸罪於秦始皇嗎?這都是對歷史講公平話。世家公子而兼太保的項羽,就有這樣不懂事。近人易實甫有一首詩說他:"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咸陽宮闕須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非常有趣。

所以這裡子貢說紂王的壞是壞,但並不是後世所說的那麼壞,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的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壞的時候,天下的錯盡都歸到他身上。因些我們看歷史,有些人真可憐。不但歷史如此,社會也是這樣,子貢這個是老實話,所以作人要小心。」

有感: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有過錯時人們都看得見;改正時人們都敬仰。"

【唐以前古注】皇疏:「日月之蝕,非日月故為,君子之過,非君子故為,故云如日月之蝕也。雲過也人皆見之者,日月之蝕,人並見之,如君子有過不隱,人亦見之也。雲更也人皆仰之者,更,改也。日月蝕罷,改闇更明,則天下皆並瞻仰,君子之德,亦不以先過為累也。」

《論語·衛靈公》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學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9•22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文王、武王的大道,並沒有失傳,還在人世間。賢能的人可以瞭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瞭解它的末節,文武無處不在。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為何要一定的師承呢?"

【集解】馬曰:「朝,衛大夫也。」孔曰:「文、武之道,未墜落於地。賢與不賢,各有所識。夫子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也。」

《論語·子罕》: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19•23 叔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譯文】叔孫武叔在朝堂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可以從牆外窺見房屋的美好,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裡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那麼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集解】馬曰:「魯大夫叔孫州仇也。武,諡也。」包曰:「七尺曰仞。夫子,謂武叔。」

有感:井底之蛙乎?

19•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叔孫武叔誹謗孔子。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孔子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太謙虛了,孔子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能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明智,能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老師高不可及啊,猶如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於禮,百姓就會立於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生為人尊敬,死為人哀悼。怎麼可能有人比得上我們老師孔子呢!"

《論語別裁》:「陳子禽是孔子的學生,在上論和下論中,這位同學有好幾次都有所懷疑,而對子貢提出問題。這裡他去對子貢說,子貢老兄,我看你很了不起,非常值得我們恭敬,你已經很成功、很完美了,身心內外的修養,都達到"恭"的境界。(這個"恭"並不只是"恭敬",而是"謹嚴"的意思。)實際上我們的老師,(古代的禮貌,學生對老師可以稱字、稱號,不能稱名,所以他們口裡的"仲尼",就是孔子的號。)我看未必比你好。子貢就教訓這位同學了,他的話又和答覆上面幾個人的不同了。他說,一個人言談很重要,一句話代表了你的智慧學問。換句話說,我們聽人家講話,對方一開口,他有多少程度,多少修養,就可以知道,有時候聽一句話,就曉得他無知,所以言語要特別注意,不要亂開口。我們老師的高明,我們永遠都達不到他那種程度,他崇高得像天一樣,不是可以用一張梯子讓我們爬得上去的。從《論語》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孔子在生乃至他過世以後,真正能夠宣揚孔子、捧孔子的還是子貢;而對於孔子的學問,真正能在事功上用得出來,對於時代有所貢獻的,也還是子貢,所以子貢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如果正面的稱讚孔子,從完全敬仰孔子的學問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維孔子的文章,所說的話,都被子貢在這裡統統講完了。結論都在下面,別人無法再超過他的好,這也可以說是預言。

他進一步對陳子禽說,夫子的學問,永遠在這個世界上。小至於個人的成家立業,大至於為天下、為國家做大事,想建立一個思想行為作風的基礎,必須要以孔子的學問思想作基本,沒有辦法不這樣做,沒有辦法超過他的範圍,人生經驗到了的時候,更加深刻地覺得他的對。想做好一個領導人的,必須具有領導的基本道德與學問,領導的基本條件很多,中外有關的書籍也很多,但都是講權術,不是道德,都不行。真正的領導要以道德為基礎。說到以道德為基礎的領導,就離不開孔子的思想。要安撫天下,安撫人心,也只有用孔子的思想,因為它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中堅精神,一般人才會信仰,才會接受這安撫而來附和,而一切行為,也必須以孔子這種以道德為基礎的思想,才能達到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這是子貢形容孔子的偉大之處。

下面說到孔子個人:孔子活著是大家的光榮,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這樣誰都及不了他。我們兩個是同學,你怎麼把我捧得比老師還更好呢?"如之何其可及也!"就是說怎麼辦得到呢?這也可以說是子貢真誠懇切的定論,這也是子貢情深意真的心聲吐露。」

《悟學》的宗旨:通過

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30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