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二十九篇》

《悟學.第二十九篇》

悟學.十八子20200101亥-子

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四書集註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居住不要求舒適,敏捷處事而謹慎言語,請求有道者匡正,可以說是好學了。"

《四書集釋》更多釋義: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求安飽,學者之志在學,有所不暇及此。若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

《四書反身錄》曰:宋王曾鄉會試並殿試皆居首。賀者謂曰:"士子連登三元,一生吃著不盡。"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溫飽。"其後立朝不苟,事業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溫飽,是以居官多苟,事業無聞;甚至播惡遺臭,子孫蒙羞,諱言不敢認以為祖。故人品定於所志,事業本乎生平。

徐英曰:此非教人飢其腹而危其居,特勿使專其志意於飽與安,語曰"飽暖思淫慾",又曰"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若曰存戒慎恐懼之心,敏事慎言而就正於有道,則可謂好學也已。

左宗棠有幅對聯,可謂道盡其義: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發上等願,……"說的是人要胸懷遠大,只求中等緣分,過普通人的生活。

"擇高處立,……"是說看問題要高瞻遠矚,做人應低調處世,做事要留有餘地。

換句話闡釋就是為人:格局要大,心胸要寬,慾望要低!

"敏於事而慎於言!"

《論語註疏》曰:此章述好學之事。學者之志,樂道忘飢,故不暇求其安飽也;當敏疾於所學事業,則有成功,《說命》曰:"敬遜務時敏,厥修乃來"是也;學有所得,又當慎言說之;學業有所未曉,當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與非,《易·文言》曰:"問以辨之"是也。

李炳南曰:此章要義在講好學。君子是求學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專心求學。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審慮周詳。君子說話謹慎,是為慎於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義。有道,是有道德而學有專長之人。君子所學如有疑問,則去請問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

朱子曰: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康有為曰:事者難成,故必時敏而後有功;言者易盡,故必慎出而後寡過。大道多歧,行義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遠,當問以辨之,必得有道德之士,正定其是非,乃不致誤也。《儒行》曰:博學以知服。(服:敬服前賢)

就有道而正焉:交友的重要信!

荀子《性惡篇》:"……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註釋:靡通"摩":切磋,研究。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友善柔,友,損矣。"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四書集註譯:子貢說:"貧困而不諂媚,富有而不傲慢,怎麼樣?"孔子說:"可以啊,但不如貧困而快樂,富有而喜好禮。"子貢說:"《詩.衛風.淇奧》說"切割銼削,琢磨打光,"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啊,可以開始和你談詩了,告訴你道理就能知道其他的東西了。"

《四書集釋》更多釋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貧之與富皆當樂道自修也。……子貢知師勵己,故引《詩》以成之。此《衛風·淇奧》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學而成也,聽其規諫以自修,如玉石之見琢磨。

朱子曰:子貢貨殖,蓋先貧後富,而嘗用力於自守者,故以此為問。而夫子答之如此,蓋許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詩·衛風·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

朱子按:不切則磋無所施,不琢則磨無所措。故學者雖不可安於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亦不可騖於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

李炳南曰:子貢領悟,無諂無驕,還是不足,須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始能成德。猶如骨象玉石經過切磋琢磨,始能成器。詩須悟性,會詩則能鑑往知來。盛衰興亡之事,皆能預知。子貢悟性好,所以可與言詩。

《筆麈》曰:人之為境所動者,以見心外有境故也。貧而諂,富而驕,陋矣,故以"無諂、無驕"為可。然無諂、無驕者,特不為境所動耳。能了心外無境否乎?不能了心外無境,而能保其真,不為境所動乎?故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四書集註譯: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我,擔心我不瞭解別人。"

《四書集釋》更多釋義: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李充雲:"凡人之情,多輕易於知人,而怨人不知己,故抑引之教興乎此矣。"

《集註》: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

《四書反身錄》曰:吾人學非為人。人之知不知,原於己無損,故不以此為患,惟是人不易知,知人實難。我若不能窮理知人,則鑑衡昏昧,賢否莫辨,是非混淆,交人則不能親賢而遠佞,用人則不能進賢而屏奸。在一己關乎學術,在朝廷關乎治亂,雖欲不患,得乎?

《正義》:人不己知,己無所失,無可患也。己不知人,則於人之賢者不能親之用之,人之不賢者不能遠之退之,所失甚巨,故當患,患己知莫能知也。

《講要》: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學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屬於天命,無可憂患,若我不能知人,實為大患。為領袖者不得賢才,求學者不得良師益友,以其賢患莫辨之故,是以為患。

關於知人方面更多內容,請看《悟學.第十一篇》至《悟學.第十三篇》。

學記:

《學而第一》開篇說"人不知而不慍",這裡又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為人者最怕不被人所知,所以才會有情緒,有怨怒。如果因為我們不知人呢?所以,這裡的不知人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推己己人"。一個人很輕易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需求,往往忽視別人的需求,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自私自利造成的。天冷了,要加衣服,由此也要想到父母兄弟,朋友,也要被關心,被呵護。豐子愷在《護生畫集》中說,非是我們愛惜螞蟻,而不讓人去踩踏,實在是因為怕踩螞蟻的這份殘忍擴充到人的身上。這是推己及人到由物及人,以此達到知人愛人。

第二層意思是"知人用人",人因為被知而發揮了自身的價值,也因為懂人,才不會讓人才流失,這是"伯樂精神",國家、企業能知人善任是人民之福,人能知人便可用人,便可因材施教,此是智慧的表現,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

第三層意思是"懂人",曾經有位老師對他的學生說,將來你們婚戀找對象,一定要找一個彼此都可以聽懂對方話的人,道理雖淺,道出了別樣的滋味。夫妻之間需要彼此聽懂對方的話,朋友之所以成為朋友,也是因為能聽懂對方的話。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三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